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拉面哥"走红这年:遗憾没抓住"时机"发财 /

"拉面哥"走红这年:遗憾没抓住时机带村里人发财

最近,“拉面哥”程运付终于迎来了片刻的“喘息”。一度登顶“全国流量最高处”的杨树行村,也依稀恢复了往日宁静。

大约半个月前,因为家中变故,程运付暂停了出摊,并引发一大批主播离去,即便是留守的,也私下达成了共识:在村里其他地方直播,绝不打扰他。

还是有粉丝从各地赶来,他们想跟“拉面哥”聊聊天,合个影。虽然话不多,但程运付并不拒绝。只是,这些日子以来,因受困于诸多舆论,让本就不善于表达的他,更拘谨了。

程运付给自己设下了一道“防卫线”。他可以习惯在镜头下挥动着双臂拉面,可以在他认为安全的环境下侃侃而谈,一旦面对媒体、面对采访的镜头,他像背上了“包袱”,甚至没有刚走红那般自如。

人言可畏,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流量,这把带着双刃的剑曾在让他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体味了人生百态,体味着难以言齿的苦楚。

他本以为昙花一现的热度,顶多两个月就过去了,到时候他再出门赶集,没想到一切都“回不去”了。

拉面3元一碗,程运付卖了15年。今年2月底,因为几条短视频,他成了顶流网红。数百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围在他家门口。他成了“拉面哥”,接近不惑之年,流量为他推开了另一扇门,而这甚至有些荒诞。

既然回不去,那就慢慢接受。程运付开始了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今年4月份,程运付家的小院里新铺了地砖。

做点实事

从小到大,“穷”始终是程运付躲不过的现实。

因为穷,他结婚的时候没能盖上房子,这成了萦绕在他心头解不开的疙瘩。给儿子盖房,原本是他下半辈子朴素的心愿。

即便是“穷”,他们夫妻俩也没有昧着良心做买卖,他卖拉面,3元一碗,15年都没涨价,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再配上“我不图挣钱,更在意人情”的画外音,一条条短视频爆红网络,程运付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拉面哥”,一时间“风光无限”。没过多久,他的拉面摊前就架满了直播杆。

数百网友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不用起早贪地赶大集了,在家门口支个摊子,一天也能有四五百碗的销量;只要出摊,便有近百个主播高高低低地围住他,有的甚至快要怼到他脸上;他所到之处,都有手机镜头跟随,这让原本与他并肩的人也会“被迫”退后,嘴里嘟囔着“不跟网红走一起”。

就连程运付原本破旧的家,也在半个月前变了模样。他没有避讳粉丝掏钱给装修的事实,他曾经多次推脱,后来便接受了,“我挺满意的,就觉得破费了。”

程运付家里摆放的网友送的手绘像

这些渗透在程运付原本生活的条条框框里,转眼间,已发生了改变。

“那时候他们拍我,我要知道有现在,我绝对不让拍。”他回想着,那时候就想平平淡淡的,谁知道走到这一步了。

他经历了被流量突然闯入生活的无措,尝尽了成名后的人生百态。而今,他反倒“想开了”。不再沉溺于流量之苦,而是想用“名气”改变这个小山村被“穷”困住的命运。

于是在很多时候,他会操着一口普通话,向媒体谈起招商引资、谈起“美丽乡村”,他会带记者到村里正用砖石维修的几处广场转转,那种状态下,他整个人明显松弛了下来,也更健谈。

“没办法,现在就得实打实做点事。”

杨树行村外,有人竖起“拉面哥家”的路标。

两个寻亲计划

程运付觉得,如果没有成为“拉面哥”,他现在肯定还在起早贪黑地赶集,现在却有了他不敢想的变化:他在村里卖拉面,妻子胡立荣偶尔直播卖农副产品,收入方面,的确比以前“松快点了”。

不然今年的河南水灾,他也不会带着一家五口跑去安置点做拉面,还捐了4000块钱。但这,却被人认为是“炒作”,这让他有点难过:这些问心无愧的事,怎么也能被说成反面。

“就想做点实事,我没拍视频,也没接受任何人采访,我是不为了炒作。”他回应。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另一件“事实”。临近年末,他自掏腰包,给村里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买了意外险。

“最开始的卫生、维持秩序,我们村里的老少爷们没少帮我。”他跟村里商量着,想出份力,这是一份“回馈”。

程运付想给村里人一份“回馈”

“虽然没赚多少钱,但我年轻啊,可以慢慢来。”

至于“愿不愿意”成为“拉面哥”,程运付埋着头,默不作声:”无所谓。”

“还是出名好。”他顿了顿,解释了一番,出名能宣传家乡,做很多自己想象不到的事。“包括帮人找孩子,现在有了影响力,通过视频平台发,知道得多了,关注就多。”

程运付提到的“找孩子”,是指他早些年申请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的事。此前,他多次告诉媒体,他的偶像是刘德华,自从看了电影《失孤》后便当了寻亲志愿者。

而这些年来,他做过最引人关注的“好事”就是帮《失孤》原型郭刚堂发布了寻亲信息。

那也是今年2月底的事了。程运付回忆着,郭刚堂带着寻子海报来临沂,但阴差阳错下,他们没见上面。几天后,他无意间得知郭刚堂曾来,“我给他打电话,要他再来一趟。”就这样,郭刚堂24年的寻亲路,借助“拉面哥”引发了新一波关注。

郭刚堂的儿子郭新振在今年7月被找到。“替郭大哥高兴。”程运付感到兴奋,但他也没抢功劳,“其实这都是政府帮忙,全国各地网友一块,才这么圆满。

最近,他的寻亲视频也有了“新板块”。他加入了革命烈士寻亲计划,即帮助无名烈士找家,也帮家找烈士。

“在平台上发了几个,发完以后就有人给我私信,说找到了。”

网友们自发在程运付家附近的墙上做了手绘

还得找团队

这一年时间里,程运付一直活跃在视频平台,除了日常生活外,寻亲视频占的比例最多。但他的账号没有做更多“开发”,比如直播、带货。

这或许跟今年3月初他陷入的那场沸沸扬扬的签约纠纷有关。“开过一次庭了,还在找证据,第二次还没开。”

而拉面嫂的开播也一度引发关注。程运付解释说是觉得女性在直播更有“天赋”,相比之下,他“不会做,不会说”。

“她现在(面对镜头)放松了很多,但我还是不行,我还是有点紧张。”

杨树行村三面环山,耕地面积不多,村民们种了不少果树。以往,这些农副产品靠客商收购,如今也能靠拉面嫂直播销出去一部分。

而正是这夫妻俩并不擅长的直播领域,让程运付多次萌生“找团队”的想法。

“我算着,去了快递费、包装费和人工,一单也就赚几毛钱。磕了碰了,还得给人家赔。”他说,如果成交量高的话还利润还可观一些,但照着拉面嫂的直播频率和单量,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程运付想从别的直播间取经,最后却更迷糊了。“我就纳闷怎么卖这么便宜,我卖的比他价格高,我还不赚钱。”

靠自己,可能还是不行。互联网世界变幻莫测,一年前他还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只觉得网络虚拟,如今要在网上做点什么,他觉得真得“找团队”了。

在绝大部分网友的认知里,像程运付这样的“农民网红“,没有团队是保持纯粹的象征。如果哪天有了,就会在过度商业化,丧失本心的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在成名之初,他数次辟谣没有“团队”。

其实他这个想法在今年很早时候就有了。虽然他有台单反相机,花8000多买的,但在短视频的拍摄剪辑上,水平还是“小儿科”了,尤其是与前些日子爆红的“张同学”比。

程运付想拍现实中的乡村生活,“包括老百姓做饭、种地,去大街上赶大集啊。”这些想法与“张同学”不谋而合。

“不能急,得慢慢来。”他想找个年轻、思路开阔的,赶得上时代潮流的。还有一点最关键,要真实,实实在在的。

不出意料,爆红后“张同学”的家门口也经历了一些“疯狂”的打扰:他的“家”成了景点,来打卡的粉丝络绎不绝。有媒体以《“张同学”走红,开始遭遇“拉面哥”的烦恼》为题进行了报道。

虽然了解不多,但程运付也想把不多的经验传授给“张同学”。

“别管别人说什么,做好你自己,问心无愧就行。”程运付说着,也像是在劝慰自己,“我们总不能捂着人家的嘴不让人说。还是做好自己吧。”

跟“拉面哥”有关的“广告语”出现在杨树行村

跟主播们共处

这10个月时间里,近百名主播的涌入,使得被“围观”已经成了程运付的日常。

大约半个月前,大哥的意外去世,他暂停了出摊,再加上冬日渐冷,村里人流量骤减,依附他面摊而生的村民们也没了营生,都撤摊了。

但村里依然有零星的主播,其中有不少是从今年3月份就“驻扎”的。没有“拉面哥”,主播们只能把镜头对准杨树行村的小山坡,话术也变得乏味。

村里依然有零星的主播

35岁的“羊排姐”就是其中一个,靠直播带货,她能有些收入。今年3月,她和老公被拉面哥的淳朴吸引,一起来到杨树行,租住在村里临街的房子里,起初是卖羊汤,“现在主播数量少了,但是等出摊了,他们就会再回来。”羊排姐觉得,拉面哥重感情,让她有亲切感。

31岁的“讲师王爷”是今年6月份来的。因为没钱租房,他暂住在村里一辆废弃的大巴车里。“冬天也还行,晚上盖两床被子。”他在横店跑过龙套,在上海打过螺丝钉,却没想到能在杨树行停留这么久。

“断臂侠”孟晓跟其他主播不同,他时常跟拉面哥妈妈一起做饭,他更贴近程运付的“日常”。

只有细细询问才能发现,孟晓也是个主播,程运付出摊的时候,他帮着干杂活,端面、维持秩序,打扫卫生。曾经的流浪经历,他觉得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

“拉面哥的妈妈一直把我当自己家人,她经常问我,你二哥(指程运付)凉了你会不会走,我说我不走。”孟晓说,他对这里有感情了。

这一年里,每逢小长假,杨树行村便会吸引一波人流,甚至不乏旅游团。这时候主播们就变身“主家”,去指挥交通、帮忙接人……“好多人来了第一趟就想来第二趟,他们就觉得,我们这人真好啊。”程运付回想起这些,笑了。

他坦言,经过10个多月的磨合,他与绝大部分主播之间建立了看似和谐的共处模式。

“他们不直播的时候,对我来说确实产生了亲切感,跟自己家里人一样。他们也会帮我干农活。”程运付觉得跟主播们相处“没啥窍门”,就是“人心换人心”。

可他们一旦搞起直播,为了热度、为了流量,就会让程运付觉得“不一样”,这种变化源自他们语言上的煽动性,博人眼球那种。但对于这些,程运付渐渐也理解了。“都是为了生活。想赚点钱,就这么简单。”

其实程运付也在谋划,基于村里主播多的现状,他也有了更多构想。比如说,让主播们从对自己家事的关注点,转移到宣传家乡上来。这样一来,村里的农副产品,不仅能靠拉面嫂,还能通过更多人带出去。“得让他们去学习,传播一些正面的事,不能让他们为了钱做些没影的事。”

但这一切也急不得,得慢慢来。

“重启”与集体的生计

程运付成名后,杨树行村有了新变化。

有人说,拉面哥的爆红是机遇,他没能抓住最初的流量去变现,只能等着“凉凉”。而就程运付个人而言,这段“做梦”般的日子里,也让他逐渐清醒,如果说有遗憾,他更多的是感慨当初没抓住“时机”带动村里人集体发财。

程运付没出过山东省,之前他最远是到过济南。前几天,夫妻俩受人之邀,到广州、深圳看了看,体验过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的都市生活后,程运付萌生了开3元拉面店的构想。

一碗3元拉面卖了15年,程运付靠的是坚持和本心,他也明白,一旦把面摊搬进店铺,势必会增加成本,是否还能坚持一碗面卖3元?他没想好,也明白现在还实现不了。他更清楚,他现在摆摊的拉面终究一天也会涨钱。哪天物价涨了,价格势必也会涨,如果没有利润了还不涨价,那就成了“真炒作”。

最近不出摊,程运付享受了这一年难得的清闲,但他清楚,等家事处理完,他还要为了自己和更多人的生计做“重启”。

程运付希望靠流量帮助家乡

记者前往杨树行村采访那天恰好赶上冬至节气,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那一天的傍晚时分,程运付家散养的公鸡母鸡们“咯咯”地跳上树梢,准备早早地度过漫长的冬夜。

冬至那天,程运付和妻子胡立荣在包水饺。

程运付把一捆劈好的柴火放到隔壁的母亲家。屋里,拉面嫂正跟亲戚、几个主播们一起调馅、包饺子,屋外,孟晓和几个主播们也冲炉子里添柴……锅里的水咕嘟嘟地冒着,太阳下山了,天边留下一层火红的“晕染”。

“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离不开啊,想让我们村越来越好,就跟……跟花果山一样……”程运付“哈哈”地笑了,笑完便揉搓着双手,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是不太会表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