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上海核酸检测基地里 人可以换机器一直转 /

上海核酸检测基地里 人可以换机器一直在转

4月18日,上海,苏州常熟援沪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为封控区居民做一人一试剂管的核酸检测。视觉中国供图。

这里是上海浦东高桥自贸区的一座厂房,5间临时搭建的气膜实验室并排而立。

4月3日晚,一支下午刚刚集结完毕、来自河北150多家医疗单位的共180名核酸检测师入驻这里,和他们搭乘同一架飞机的,还有核酸检测所需的专业设备。

在上海,像这样紧急搭建起的核酸检测基地不在少数。

据4月5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共设置约2万个采样点,上海单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到400万管。按照10:1混采比例计算,那些检测实验室,是400万管样本的归处,也是全市4000万份核酸检测报告的来处。

核酸检测是流水线作业,需要各环节通力配合。作为这条线上的一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周艳介绍,大批样本被送至检测点后,先在样本处理区进行分拣消杀、核收录入。同时在实验一区(试剂准备区),检测人员会进行试剂分装和扩增反应液的准备,完毕后传递至实验二区(样本制备区),检测人员在此进行目标核酸的提取,制备完成后传递至实验三区(扩增区)。扩增区是最后一环,负责测定、分析及结果报告。

为保证检测效率,河北省援沪核酸检测工作队180名检测人员,分为3个大组,一组60人,实行8小时3班不中断作业,周艳表示:“我们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人可以换,但里面的机器要一直在运转。”

周艳所在的样本处理区,是整个核酸检测实验的第一环,送至核酸检测点的所有样本都要由周艳和她的同事经手过目。这也是一个风险相对较高的工作区,风险来源于在采集和运输途中样本试剂的撒漏和污染,他们需要对所有样本进行分拣消杀后,再完成核收录入。

“每一只试管都会贴有一个条码,一管一码,就像身份证”,将试管按条码录入电脑,就是给他们“上户口”。 周艳补充说, “一只试管一旦出现撒漏,即为不合格样本,是无法送入下一个检测区的”。“一个样本试剂的撒漏,有时还会污染到其他包装完好的样本条码”。条码的粘贴方式也有可能出现问题,周艳回忆抵沪后第一次上夜班时,有近700人的混采样本条形码是横向粘贴,无法正常扫码录入,考虑到重新采集的各种困难,最终检测人员手工录入了所有信息。

周艳记得,刚到上海时,有直接放在黄色医用垃圾袋里送过来、出现大量撒漏的“散装”样本。他们和核酸采样点沟通过,这几天,样本从外包装到内试管,都明显规范了许多。“他们送样本给我们检测,我们也会每天报告不合格样本,互相监督。”

周艳用“紧张有序”形容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工作。

最初的紧张感来源于较高的阳性率,周艳坦言,“日常工作中,见不到这么多阳性标本”。她的不少同事,刚来实验室工作时,都有相同的焦虑,甚至会失眠,直到近日才好转。

据周艳观察,即使对工作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核酸检测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仍然“特别严肃”,样本“源源不断”,“就想尽快处理完”。

不同班组间,会“抢单”来做,这种追求效率、体谅同事的举动,在微信工作群内会被打趣为“内卷”。

“我们3个组之间也会有竞争,你们组今天完成标本量有多少,我们组的速度是多少。”周艳笑着说,“就会‘卷’起来,挺‘鸡血’的感觉,下次再上岗时,会说我们组今天一定要‘卷’过别的组。”

检测的样本量并不全由人力决定,“因为仪器数量不够,有时会出现人等仪器的情况,检测时长会受到仪器处理样本时间的制约”。比如最后的扩增机检测,单这个过程就需要约1个小时,且仪器一旦启动扩增程序是不能停下来中途添加新的标本的,必须要等这一批的结果扩增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批标本的扩增。

每一个标本的检测结果都会以一张扩增曲线图呈现,需要检测人员用“专业眼光”去辨析,判断出“阴性”还是“阳性”。目前周艳所在的河北省援沪核酸检测工作队,日检测量稳定在6万管以上,样本从开始处理到结果分析,需要二三个小时。

周艳曾在公开发表的“抗疫日志”中提到,4月8日深夜两点,她第一次连续作业7小时后,从闷热的气膜实验室“出舱”,“灌了瓶矿泉水”。

而在4月18日的采访中,刚刚结束8小时轮班的周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状态”,不需要再那样喝水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