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并不能改变命运 /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并不能改变命运

1、底层人的幻想

又到了高考日。路上到处是“为高考护航”的严阵以待,满满的仪式感。

温州大学退休教师陈云舟又发旧文怀念他四十年前的高考。陈老师当初只有小学学历。所幸他有一个好家庭:父亲支持他高考,有一个已经考上杭州大学英语系的妹妹可以教他英文,有一个略通日语的母亲做他日语启蒙老师,一切从零开始。

陈云舟还遇到贵人:勤奋外语学校的叶显崇老师带他一程,一代名师陈惠生让他日语突飞猛进,终于考上杭州大学(浙大西溪校区)日语系,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

相对于陈云舟这样被文革耽误,靠着小学学历四处求学、发愤图强的那几届高考生,今天孩子们读书条件真是太好了,好得不可思议。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录取了27万大学生。对于1977年到1981的那几届考生而言,“高考改变命运”绝对是很多人的切身体验。

2022年,中国大学毕业1076万人。大学生人数是以前的40倍。很多人依然怀着“高考改变命运”的念头,不惜代价去参加高考——甚至可以说前面十几年苦读就是为了高考。

与陈老师感慨“高考改变命运”不同,同样是温州人,身为商人的慕容逸却根本不在乎孩子的高考,甚至把上初二的女儿拉到公司实习,让她从头到尾做外贸订单。慕容逸如此教育女儿:

1)知识改变命运,或高考改变命运,是寒门子弟的观念。咱家不是寒门;

2)外贸是咱家的家学。别人在大学外贸系读四年,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也不如你在家实习一个月;

3)老爸也没上过大学,无论英语还是理论力学,都靠自学。

什么叫底气?这就是。

如果你在二十多年前考上大学,可以证明你至少在学业上是属于当年最优秀的几十万人。但是你若是在高校扩招后考上大学,很抱歉,你不过是今年1076万毕业生之一。

其中800万左右,会成为失业者。

慕容逸那种外贸世家,在他女儿初中时已经熟悉外贸生意的全套流程,非常清楚每个环节需要什么知识点。女儿无论读不读大学都无所谓,因为初二的她,英文能力已经很好,足够应付外贸生意。未来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她也已经一清二楚。

但是大多数底层出身的人正在面临英语还不如体育占分高的困惑,被高考指挥棒折腾得晕头转向。他们没有自己的规划,或者说唯一的规划就是高考拿个好分数。

慕容小姐这种“商三代”从小用英语实习外贸的时候,指望“高考改变命运”的人还在一次又一次刷题——这种刷题除了应试,并没有别的好处。对于真正的教育,刷题是人生极大的浪费。

大多数的底层出身的中国人,到了高考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志趣和方向,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甚至有些人混到大学毕业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无论是人生规划、技能准备,依然茫然。

那些稍有主见的,或许给自己做了很好的人生规划。很遗憾。毕业后发现根本连那个行业的门都进不去。因为他想象中等他的那些位置,早已经被占据——有些人是因为爹妈比你爹妈更有能力,有些人是因为自身条件远比你好,有些人是因为不缺钱,可以接受很低工资从零做起混经历。还有人太能吃苦,接受996还可以忍受各种委屈。

大多数希望靠高考改变命运的人,最终都变成失业者。

2、内卷不过是一种借口

内卷是最近流行的借口,主要用途是让loser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合理解释。

在一个传统的分工社会,渔樵耕读,大家都做自己的事,哪里有什么内卷?

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蚯蚓在土里钻,这是他们的空间生态位。

牛羊吃青草,野猪拱地瓜,狮子围猎,蚯蚓吃腐殖土,蛆虫吃腐肉,草履虫吃小球藻,小球藻靠光合作用,它们各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如果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就是牛羊,都去抢一片青草地,那就是内卷。

内卷的背后,是价值观的单一。人没有独立思想,无法获得“自足”,生活在“主流价值观”的评论中,就会变得标准化。

说白了,所谓内卷就是二个意思:1、你没有特长;2、你没有独立思想。

每个行业最优秀的人,从来不在乎内卷。无论如何内卷,他们永远站在最顶端。任何一个行业的头部都是屈指可数的。

即便他们做内卷最厉害的职业,比如公众号写手(这大概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因为门槛低,人人可以做),你会发现高手即便从一个新号开始,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出一批十万加的文章。而其余几百万作者,99%一辈子也写不出一篇十万加的原创文章。

六神磊磊那种人,随时可以脱颖而出。这就是头部实力。

对于没有头部实力的人,适合做的就是“逃离竞争”。比如你在镇上开一家理发店,即便全中国有一百万理发师,你的邻居也还是会找你理发,西班牙和印度的理发师更不可能抢走你的生意。

或者换一种活法。你在甘肃天水种樱桃、种苹果,别人的高考学历内卷又和你有什么关系?

3、上了大学,人就废了

“读书读傻了”,这是我年轻时代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也被人嘲笑过好几次。

这是事实,而且非常普遍。人若是不识字,别人要把你变傻是很难的。一旦识字,就很容易变傻。因为你会相信书上白纸黑字写的那些道理都是真的。

书上那些数理化知识,确实很靠谱。但是关于社会、三观方面的,经常和现实南辕北辙。

学校的目的是“教化”,而不是“教育”。要把你变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为了帮助你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真正的教育在饭桌上”。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教育差距最大的部分不在学校,而在饭桌上。家学,才是最重要的。让你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是学区房,而是你父母的观念。

同学和你读一样的书,做一样的作业,就以为他们受到和你一样的教育,那就是犯傻。

大学还有一种办法把人搞废:让不够聪明的人考上大学,还让他毕业。

当孩子们拿到毕业文凭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幻觉:1、自己是个有知识的人了;2、自己是个有身份的人了。

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真懂了吗?其实很多课程门槛都是很高的,学生真的是靠老师划重混过去的。

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不久,招了一群全国最顶尖学生,一次考试时钱学森出的一道计算卫星轨迹的考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式求解”。这是美国学校里的常规习题,钱学森只是照搬美国的题目。

这真算不上难题。三百年前的第谷、伽利略时代的人都做过。牛顿以后,这更不是难题。但是学生做了一整天,95%不合格。

于是钱学森决定:这一届学生不行,学制延长一年毕业。

按照钱学森的标准,可能中国今年1076万毕业生至少有1000万是不合格的。

有位心理学教授跟我聊天,提到一件事:学术界很多人心理学博士毕业后,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从未学过心理学。本科时期课本上那些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和理论,仔细辨析起来都是“有待商榷”或“千疮百孔”。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只是记住标准答案和课本上的理论,并没有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如果没有做博士论文时候的几年深入思考,就以为自己真懂了。

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越是不会思考、没学懂的人,越容易以为自己有知识。大学扩招越多,这种人就越多。

一旦到了社会上,就会陷入困境:真正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解决不了。那些找得到的工作,在他看来是太简单,简直羞辱他的知识和大学文凭。即便勉强去做,也不会安心做。

“怀才不遇”的心结会伴随他多年。但是真正的才华他又没有,他只有一张文凭而已。

4、出国留学,也会变成另一个笑话

出国留学,是很多人认为改变命运的另一条渠道。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一些国外学校不仅承认A level, IB,也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

每年高考之后,很多没考上985或211的有钱人的孩子会在几个月后出国留学。

在中国进不了名校的人,通常在国外更进不了名校。初等教育没有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长大后再出国留学也很难改变。

小留学生们大多数出生于“得到足够好处”的那些富二代和x二代。出国前家里就给准备了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更有富二代出国就配置豪车。当他们面对那些学费都要按月分期付款的美国穷同学,或许会升起一股“还是祖国好”的自豪感。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自己的学业未必比美国学生好(虽然很多人曾以为美国学生数学差到一塌糊涂),毕业后在海外的求职竞争力更是远不如他们的外国穷同学,甚至在泡妞方面的优势还不如贫民窟长大的黑人。

若是他们回到祖国,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每年一千万毕业生跟他们抢工作。而这一代海龟群体,他们无论在技能上、知识上、做事踏实程度上,并不比国内毕业生强多少。

所以,绕个圈回来,大多数还是会加入失业大军。当然,家境好的人,爹妈既然有能力让他出国留学,也会有能力帮他在国内抢到更好的工作。至于他们家境的优势能维持多久,那就得看时运了。

至于凤姐这样完全靠个人奋斗的底层人出国留学的人,大概不会回国了。

靠文凭改变命运,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传奇故事。这是个需要靠独特思维创造自己人生的时代,你要发现自己的优势,把它发挥到极致。

只有主流观念的那些人,就会不断内卷,把自己一辈子耗进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