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兴于革命亡于权力:世界语为何被封杀 /

兴于革命亡于权力:世界语为何被封杀

1920年代,世界语(Espernato)作为一种服务未来社会的人造语言,在苏联广泛传播。到了1930年代,世界语就被称为“德国间谍的语言”,传播国际主义思想的活动家被送入集中营并被枪决。

是什么,导致了这项极具未来主义精神的语言运动迅速爆红又转瞬即逝?它的没落与苏联早期的历史,关联如何?

柴老师本尊

人造语言世界语由波兰华沙的语言学家 Ludwik Zamenhof(路德维克·柴门霍夫)创造,它借用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词汇。1887年7月26日,他在华沙出版了《国际语言教科书》,这一天也被认为是世界语的诞生之日。知识分子对此报以高涨的热情响应,因为他们从柴门霍夫的工作中看到了从智力和科学上,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方法。

柴门霍夫在他的第一本教科书中写道:如果全人类都说一种共同的语言,那么人类的理想、信仰和目标就会一致,所有国家都会团结在一起。理所当然地,崛起中的布尔什维克们,注意到了这种新语言的意义和力量。

1913年的世界语宣传海报

1889年,莫斯科出现了第一个世界语“小圈子”。到1917年,俄罗斯出版了约40种世界语的期刊,以及大量原创和翻译的文学作品。彼时,世界语主要用于收发电报,但发件人需要制作对应的书面翻译。布尔什维克上台后,世界语的传播更加广泛,因为它与国家利益的绑定更加紧密。

在印刷品方面,世界语的新闻出版物非常有限。国际性的报纸,只在莱比锡出版,而苏联只出版供国内消费的报纸。

苏联的世界语使用者,会经常和国外的同好们保持通信。他们聊的一般都是工人的工作时长、工作环境、住房条件和工资收入等情况。为了确保这些数据“准确无误”,苏联的写信者们会引用苏联官方发布的各种数据。

作为给苏联笔友们的回报,德国使用世界语工人们,会分享生产技术的秘密,有时他们甚至会将机器的草图和零配件寄到苏联。

当然所有的通信都不是彻底的民间行为,笔友们传递的内容偶尔受到官方的监管,比如一些在当时非常敏感的宗教话题,必须有妥协地写信告诉给国外的世界语使用者们——因为无神论运动引发的宗教压迫舆论,让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们,找到了口实来抨击苏联。官方肯定不会希望相关的不良言论,被当成证据传到国外。

1921年巴黎的世界语报刊亭

但是随着电台通信的发展,世界语交流变得更加活跃和密切。

1923年4月25日,“苏联世界语使用者联盟(СЭСР)”主席 Ernest Dresen 通过用俄语和世界语发表了一篇演讲,提出了标题中的重要命题——世界无产者们是否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国际语言?

这个演讲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一种新语言进行无线电大范围广播,甚至在伦敦都可以听到 Dresen 的演讲。之后的几年,世界语的广播内容大范围被制作和传播,广播剧、文学研讨会、音乐会等形式都包括其中,苏联的经济状况和军队建设,以世界语的形式,被传遍欧洲。

苏联早期的世界语使用者聚会

1924年夏,世界语频道也成为了苏联固定的广播节目,以每月2次的频率播出。到1926年,在23个国家的82个电台,可以收听到苏联的世界语节目,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工人和农民。

1920年代,世界语期刊也成为了苏联的第四大外语刊物,仅次于法语、德语、英语。1925年,世界语也被纳入苏联邮政发行体系,相应的信封、邮戳、明信片等,也陆续问世。

在革命之前,外语的学习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主要都是针对经典语言的教育,比如希腊语和拉丁文。

革命后的最初几年,对于旧课程的打击清理非常严厉。许多学校开始排斥外语教学,并把外语从必修课调为了选修课。1921年人民教育委员会把外语课程从“推荐课表”中删除,一些地方甚至直接将外语课程彻底删掉。但随着世界语的出现,情况就有了一些变化。

世界语不光出现在了高等教育的选修课程中,而且还进入了军队——军中最热忱的宣传推广员,就是列夫·托洛茨基。1920年,他命令在克里米亚准备进军波兰的所有战士都要学习世界语。根据他的计划,在将波兰解放之后,士兵们将进一步进入欧洲,并向当地居民教授世界语。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早期非常重视外语教育(不光是世界语),因为通过教育来推动“解放全世界”的理念,是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潮的。随着语言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全国各地普及推广教育世界语的课程和学校纷纷出现,国家在政策和财政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学习世界语吧,一门国际无产者的语言”

世界语的国际化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它与国际共运相绑定。以集邮这件事情为例,随着布尔什维克在全世界范围内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苏联计划建立一个不同于老式垄断贸易公司的,国际集邮者协会,并以此打击造假者和投机者,用一种新型的方式来建立一套经济法则。以世界语为基础的邮票,就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苏联曾经还计划出版一份用世界语发行的“红色集邮者(Красный Филинтерн)”报纸,通过这种渠道进行软性的“大外宣”,从而为新兴的国家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不过这种在总体上违背利润规律,打破固有社会经济模式的方法,虽然极具开拓性和创造性,但终究无法克服人类社会本身的弊端。站在后世的观点看,世界语集邮体系,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空想和尝试。

尽管苏联的世界语使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苏联树立了美好的国际形象,但他们依然躲不开慈父的铁腕对待。在慈父的价值观中,任何非官方的私自组织形式,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个人交流,都等同于间谍活动。

1927-1928年,世界语笔友们的通信开始接受官方审查,但只是局限于政治相关的敏感信息。到了1930年代初,世界语协会的领导层被定性为“国际孟什维克主义”,旗下的报纸也因为反苏而被禁止发行。

就如同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你死我活的路线矛盾一般。布拉格的“国际世界语协会”,也代表全世界的各路左翼世界语使用者,与苏联官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矛盾。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双方中断了联系,昨天的朋友变成了今天的敌人。苏联在全境范围内的反间谍活动,弥漫到了所有相关的世界语组织。

托派与世界语的紧密联系,成为了主要的斗争焦点。1930年代中,世界语被定义为“小资产阶级和世界主义者”的语言。

残酷的寒冬,说来就来。

1937年,世界语在官方的所有“正面宣传材料”中被封禁,世界语被进一步定性为“间谍的语言”。紧接着就是大范围的指控和逮捕,自上而下,从组织协会的领导层到普通的教师、技术人员等,很少有人幸免。

由于之前许多世界语的使用者来自德国,所以世界语很快被认定为法西斯间谍活动相关的语言。而在德国,世界语的使用者,多是左翼人士,发明它的柴门霍夫还是犹太人,于是它便被贴上了“犹太人和communist语言”的标签。简而言之,世界语在1930年代末,在苏联和欧洲被重拳打击,组织网络被摧毁殆尽。其残酷的没落,与整个大清洗时期的苛刑峻法相比,不过是冰山一角。

纵观20世纪初的苏联历史,世界语并不是一个个案,当年有许多类似的工具、概念,都非常适合建设国际形象和扩大影响力。但他们都因触及了真正权力核心层的利益,而被最终否决,并被血淋淋地抛入历史垃圾堆。

许多一度伟大的尝试和改造,都在1930年代末戛然而止,不仅有艺术上的,还有文化、社会、生活、经济上的。苏联最终选择了一条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模式,而放弃了那些看似充满热情和理想的东西。

世界没法“大同”,也许这就是某种历史的必然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