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怎么了?难道三亚不能批评吗?
澎湃新闻对三亚疫情的报道,引发了海南党媒的反弹。据说海南日报客户端推荐了旗下新媒体矩阵的一篇批判文,使用这种委婉的手法,再明显不过地表达了抗拒岛外舆论监督的意思。海南官媒急于洗刷这座大型离岛遭到的 " 污名化 ",却更紧地拥抱了本该尽快挣脱的不名誉。
澎湃新闻及其他机构媒体对三亚疫情的报道,集中在滞留游客 6 日前后的仓皇经历,消息来源为游客本人居多,这是处理突发新闻时最常规的做法。这些报道为外界了解三亚疫情提供了一手讯息,为岛外关注三亚乃至海南疫情创造了必要条件。
批判文认为澎湃拿三亚疫情做头条,是省略其他议题。如果是一般自媒体说出这种话,还可以谅解,毕竟隔行如隔山,可恰恰是由省级党媒加持的属下媒体这么说,其表现出的媒介素养,的确会让人轻视海南新闻界,以为海南新闻界无人,这是很糟糕的。
批判文用诛心之论,揭露澎湃新闻的报道用心,着实令人尴尬。若要诚实地讨论澎湃报道的 " 动机 ",或许可以有两个依据:一是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依据," 新近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三亚作为网红城市突发疫情,且关系重大,媒体奉为头条再正常不过。
第二个依据,是上海与三亚的城际联系。今年 6 月 22 日,三亚文旅部门专门针对上海招揽游客,使用了具有诱惑力的 " 阳光重启,大海想你 "。本轮海南疫情受影响人群中,上海人占很大比例。三亚疫情的含沪量很高,澎湃新闻位于上海,做新闻有接近性。
上海游客是疫情发生前重点争取的游客群体,疫情发生后,上海媒体不论是本着新闻属性还是新闻的特性报道,都是非常常规的操作,但在海南媒体的眼里,这都成了居心叵测的 " 证据 "。不客气地说,这是很幼稚的批判,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作为海南当地媒体,如果认为澎湃新闻有报道失实的地方,大可以用自己的报道来完善。考虑到岛内媒体在这方面有难处,自然也可以稍微等待,用政策报道来抵消岛外新闻的副作用。三亚滞留酒店游客住宿减免,与岛外媒体报道推动不可分。
批判文在质疑了澎湃新闻的动机后,也没有挑出澎湃报道的 " 失实 " 后,开始借用 " 无视防疫大局 " 这类大帽子,认为澎湃是 " 带负面节奏 "。一旦有人讲出 " 没有大局观 "" 带节奏 " 这类说辞时,基本就代表他不准备讲道理了,批判文用长长的单句分行自证了这一点。
在 " 没有大局观 " 的大帽子下,批判文又给澎湃戴上了一摞小帽子," 以偏概全 "" 标题党 "" 戴有色眼镜 " ——岛内媒体很难在疫情报道上有所作为,以致于它们无法用新闻对新闻的模式对决澎湃,所以只能使用 " 打棒子 " 的手法,这仍然是可理解的,尽管相当无力。
海南党媒这篇批判文最离谱的地方,还不是它对岛外舆论监督的敌意,而是它自认为发现了 " 万万千魑魅魍魉 " ——提出他们认为无理要求的游客是 " 鬼魅 ",然后被认为带负面节奏的 " 某些媒体 " 是 " 魍魉 "。很难想象,一地党媒可以对游客与同行做出如此画像。
从截图看,确实有滞留游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但这个事实未经核查,只是评论区留言,在用作批判素材前,岛内媒体最好核实清楚。其次,滞留游客提出怎样的要求,不代表它就会被满足。滞留游客与岛内防疫之间有利益冲突,可以协商解决,但谩骂不是选项。
批判文看似区别了多数与个别,但这只是批判的小技巧,这种看似辩证的批判法设定了一个陷阱,那就是:它可以将任何看不顺眼的归为 " 某些人 "" 少数派 ",然后将 " 个别 "" 少数 " 及其诉求打入另类,认为是无理取闹,而后就可以用这种辩证法来矮化。
外地游客与岛外媒体当然不全是对,可假如岛内党媒认为只要不合己意,就能如此谩骂抹黑,那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三亚乃至海南作为游客目的地,游客难免与本地商家、乃至临时政策有抵牾,比如万一遇到天价海鲜宰客申诉,也要被当作 " 鬼魅 "?
在事实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观光经济放在重要地位的海南岛,遇到关切数以万计游客切身利益的突发事项,当地党媒竟然如此仇恨舆论监督、如此涂污游客形象,这样的事实反差与言辞羞辱,是极其少见的。党媒写作、刊发这样的批判文才是 " 狭隘 " 与 " 不专业 "。
很多读者面对海南党媒淡化舆论的表现,面对这篇乱打棒子的批判文,都是边读边笑的,认为它的行文、用词、逻辑都是一个笑话的套路。可如果真的将海南的利益放在心上,或者真的把三亚、海南当作旅游的去处,设身处地地想,又会感到惧怕与悲哀。
作为一名游客来说,他最害怕的不是旅游目的地有自然的风险,而是去到当地受欺负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帮助。批判文将矛头指向自认为的 " 万万千魑魅魍魉 ",看似很解气,实则上强化了游客最担心落入的那一种旅游环境,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孤立无援之境。
海南抗疫自有其挑战,这么多游客要安置,对人力、财力都是大的挑战。但既然像三亚这样用 " 阳光 "" 大海 " 将游客吸引来了,就应该有 " 阳光 " 般能量,有 " 大海 " 般胸怀应对得当。而不是用阴暗的心态恶猜正常舆论监督,或者用狭隘的岛屿心态谩骂树敌。
三亚乃至海南在抗疫中有付出,党政干部有辛劳,涌现感人事迹,这与滞留游客有抱怨有不忿,与岛外媒体有报道完全不矛盾。批判文将两下对立起来,体现了将游客当作门客的落伍思维。观光经济不是对游客予取予夺的经济,当地要提供足够的诚意和稳定的善意。
报道三亚,批评三亚,并不等于不理解、不支持、不相信三亚。批判文在三亚疫情舆论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真正 " 不理解 "" 不支持 "" 不相信 " 三亚的是恰恰是批判文体现的思路,它将游客与三亚、岛内与岛外对立起来,这种自我封闭的岛民心态亟待破除。
三亚疫情早期可以理解的暂时混乱,确实带来了一些舆论影响。但比较起来,污名化社会监督的批判文制造了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恶劣的舆论效应。岛内为淡化舆情而采取的传统手法,在模式上陈旧,在效果上适得其反,批判文不仅没灭火,反而成了助燃剂。
那些要求澎湃新闻 " 道歉 " 的岛内声音,有同仇敌忾之意气用事,却无海纳百川之海岛情怀。这样的声音,加之这样的批判文所透露出的价值取向,会持续地降低游客对海南的社会评价,持续地增加游客对这座岛内旅游生态的不安,毕竟谁也不想被当作 " 魑魅魍魉 " 受攻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