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俄石油巨头掌门人坠亡:起底卢克石油 /

俄石油巨头掌门人坠亡:起底卢克石油的前世今生!

作者 | 路尚书

9 月 1 日,据环球网综合《消息报》、国际文传电讯社等多家俄媒报道,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拉维尔 · 马加诺夫 1 日当天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坠亡。报道称,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他的死因。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一名消息人士 9 月 1 日告诉该媒体,马加诺夫当天从中央临床医院一间病房的窗户坠落后死亡。执法人员正在现场开展相关工作。另据中国新闻网援引塔斯社报道,执法机构表示,马加诺夫为自杀。

不过,卢克石油公司则回应称,马加诺夫在 " 重病 " 后去世。报道指出,卢克石油公司还注意到马加诺夫对公司和整个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做出的宝贵贡献。

卢克石油公司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生产商。卢克石油资产遍布全球,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 1%、原油产量的 2%、原油精炼的 2%;在俄罗斯,卢克石油占已探明石油储量的 12%、原油产量的 15%、原油精炼的 15%。

虽然没有西方老牌石油公司的长久历史,但卢克石油充满传奇,这些传奇让其更具神秘感。在俄罗斯现行体制下,私人公司卢克石油如何不断发展?诞生于风云突变之时的卢克石油如何在苏联解体后迅速成长壮大?带着红色基因,卢克石油又如何在欧美国家部署并发展业务?

01. 红色基因大起底

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在此前一个月整,也就是 1991 年 11 月 25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颁布了第 18 号法令,成立卢克伊尔石油工业集团,也就是卢克石油。

苏联拥有复杂的石油工业领导体系。上世纪四十年代,苏联的石油工业从巴库迁往伏尔加—乌拉尔盆地,随后上世纪六十年代迁往西西伯利亚。1965 年,以秋明油田为主力的西西伯利亚石油开采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西西伯利亚的石油管理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随后,该地区的石油开采一度成为苏联石油工业部最大的依仗,但不计后果的野蛮开采使其产量日趋下降。1985 年,担任卢克石油董事会主席的瓦列里 · 格拉伊费尔从苏联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位置上转任秋明石油天然气管理局局长,自此局面开始转变。1988 年,西西伯利亚石油产量重上高峰,卢克石油的组建成为可能。

当时,苏联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期。从 1989 年到 1990 年,改弦易张的思考弥漫整个苏联,当时经济界都在呼吁为经济活动松绑,其中就包括呼吁减少管理层级。在这个形势下,苏联能源产业开始精兵简政和大换血:石油工业部被新成立的石油天然气工业部取代,秋明石油天然气管理局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造就一大批风云人物,其中一位就是在卢克石油组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阿列克佩罗夫。阿列克佩罗夫生于石油城巴库。在巴库,阿列克佩罗夫很自然地进入油田打工。1985 年,阿列克佩罗夫被调往西西伯利亚,随后带着出色的成绩入驻考加雷姆市,成为考加雷姆石油天然气公司负责人。在考加雷姆这座小城里,阿列克佩罗夫的大名几乎无人不晓。

1990 年,阿列克佩罗夫成为苏联石油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当时,他才 40 岁。窘迫的局面让阿列克佩罗夫下决心进行改革,而首要的就是向西方同行学习。于是,阿列克佩罗夫和伙伴们登上了飞往欧美国家的飞机。

阿列克佩罗夫提出成立一家石油公司的计划,并希望 BP 公司成为其战略伙伴,但对方拒绝了。曾参加那场谈判的 BP 公司成员大卫 · 利艾尔顿回忆说:" 我们当时无法想像苏联政府会将他们石油工业中最好的一部分私有化。"

02. 诞生于波谲时刻

诞生于苏联最后时日的卢克石油是俄罗斯石油人谋求改变的一次重要尝试。俄罗斯记者安德烈 · 文科夫和德米特里 · 西瓦科夫在一篇专门讲述卢克石油发展历程的文章中说道:" 如果有一家私营公司可以拿来作为俄罗斯 20 年经济改革成功典范的话,那它一定是卢克石油。"

事实上,阿列克佩罗夫一行在欧美国家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计划仿照西方石油公司,在俄罗斯成立一家类似的公司。

参加这次学习的马加诺夫回忆称:" 我们在伦敦呆了 5 天,BP 公司的高管们给我们从早到晚讲课,告诉我们如何按照市场原则组织公司。此外,我们还到意大利拜访埃尼公司,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开始计划在俄罗斯成立这样一家公司。"

阿列克佩罗夫当时已经有了成立公司的具体计划。从 1991 年开始,阿列克佩罗夫带着伙伴们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目标计划从哪里开始实施?当然是他们崛起的地方——西西伯利亚秋明油田。

当时,阿列克佩罗夫掌握着石油天然气工业部,他的伙伴沙夫拉尼克是秋明州州长,他的老领导格拉伊费尔仍然拥有 " 余热 " ……他们靠在秋明油田做出的成绩而在那里广有人脉。

最终,考加雷姆石油天然气公司、兰格巴斯石油天然气公司、乌拉伊石油天然气公司及位于彼尔姆、伏尔加格勒、乌法、马热基亚伊四地的四家石油加工厂成功组成了一家统一的公司。

1991 年纪 11 月 25 日,卢克石油正式成立。其中,卢克这个名字是由 Langepas、Urai 和 Kogalym 城市的首字母组成的,而这些城市都是公司主要石油生产子公司的所在地。

卢克石油成为苏联时期唯一一家脱离了政府直接领导的石油公司,也成为后苏联时代最古老的石油公司。人们认为,这家公司的成立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03. 海外和海上齐飞

27 年来,卢克石油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之一。每天,卢克石油向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数百万消费者提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卢克石油刚一成立,就获得了飞速发展。1992 年,也就是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卢克石油跻身石油开采全球前三。

在卢克石油公司 27 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在做好原有油田和炼厂工作的同时,卢克石油不断向两个领域发展,其中,一个是海外业务,一个是海上业务。

在海外业务上,卢克石油的石油销售网点遍布全世界,在包括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塞浦路斯、拉托维亚、马其顿、立陶宛、波兰、法国和美国等在内的 19 个国家总共设有近 6000 座汽车加油站。

1993 年,阿利耶夫通过政变成为阿塞拜疆总统。他刚一上台,就迎来了从巴库走出去的阿列克佩罗夫。阿列克佩罗夫直接向阿塞拜疆政府提出 " 巴库石油中应该有卢克石油的位置 "。最终,卢克石油得到巴库石油集团 10% 的股份。在卢克石油加入后,巴库的石油通过俄罗斯石油管道销往欧洲。

此后,阿列克佩罗夫又将目光投向哈萨克斯坦,并获得其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信任,大大促进了卢克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意的发展。1997 年,卢克石油开始了在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个项目;2004 年,卢克石油扩张了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业务。

在此之前,卢克石油就不断开拓海外业务。1995 年,阿尔科公司(美国)成为 JSCLukoil 的主要股东和战略伙伴;1996 年,卢克石油公司参与 Shakh-Deniz 国际天然气项目……

从诞生之日起,卢克石油的海外之路不曾停歇。1998 年,收购第一批海外下游资产;1999 年,相继收购了位于乌克兰的 Odessa 炼油厂以及保加利亚的 Bugras 炼油厂。

2000 年,正式进入美国石油产品零售市场;2002 年,开始进行国际性扩张;2003 年,扩张欧洲销售网络,参与伊朗重要项目 Anaran;2004 年,在美国设立了更多的加油站;2005 年,进入芬兰石油产品市场;2006 年,加入非洲离岸项目,收购欧洲市场资产;2007 年,在北京设立中国代表处,参与西非新项目,在沙特阿拉伯发现大型油气成藏;2008 年,参与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和意大利石油产业的扩张;2009 年,收购荷兰炼厂的股份。

2010 年,中标开发伊拉克巨型油田 WestQurna-2;参与罗马尼亚项目;2012 年,加油站业务扩张至西欧;2013 年,扩张西非业务,收购 OMV 的欧洲润滑油业务,在比荷卢经济联盟建立新的加油站网络;2017 年,在伊拉克 10 区发现大型油田……

卢克石油虽然发家于广袤寒冷的西西伯利亚,但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卢克石油不断拓展各项业务,在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2000 年,卢克石油在里海发现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田后,加快了海上石油业务发展。

2002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视察卢克石油阿斯特拉浮动钻井平台;2005 年,在里海发现了 V. Filanovskiy 油田;2006 年,Vysotsk 石油转运码头启用;2007 年,在巴伦支海安装近海防冰海洋转运站;2008 年,收到第一批从 Varandey 终端发来的石油。

2010 年,在几内亚湾发现石油储量,其位于里海的 Yu. Korchagin 油田开始生产;2011 年,开设俄罗斯第一个对海洋石油行业人员进行培训的企业培训中心,获得越南海上项目 50% 的股权;2015 年,在罗马尼亚发现海上大型气田;2016 年,完成位于里海的 V. Filanovsky 炼厂的升级计划。

此外,2018 年,卢克石油宣布其在里海的 Rakushechnoye 油田将于 2023 年开始商业石油生产。该油田的初始可采储量估计为 3900 万吨石油和约 330 亿立方米天然气。迄今为止,卢克石油在里海发现了 10 个油田,可采油气总量为 70 亿桶油当量。目前,卢克石油在俄罗斯里海的累计石油产量已超过 2000 万吨。

卢克石油虽然不是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公司,但在强手如林的俄罗斯能源市场上一直保持着不败地位。卢克石油从建立到发展的历程成为俄罗斯石油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注脚。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