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华裔青年撞车逃逸 我们该如何处理?
疫情的阴霾刚刚散去,几年未见的三个老友相约小酌,杯盏交错,好不惬意。意尽而归来到停车场的时候,我们却都一下子傻了眼:朋友的车的左后侧位被人撞了一下,而露天停车场上早已空空如也,不见一人。
绕车查看, 在雨刷下面发现一张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小纸条(见图),上面写着:对不起,我因匆忙赶去上课,不小心撞了你的车,请在方便的时候联系我……字条上方是一个电话号码。
我们顿时松了一口气: 还好,对方留下了联系方式。看着规规整整略显稚嫩的笔迹, 对照纸条上的内容,朋友甚至有点感动:这是工作日的下午,停车场上哪有什么人,要是跑了,我们上哪儿去找?这个年轻人多么有诚信!我们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回家调出录像一看,画面上清清楚楚是一位穿着短裙的亚裔年轻女孩!看上去像是中国人。
我们三个做妈妈的都感叹:我们年轻一代的华裔真正学到了加拿大文化的精华, 做事这么守规矩,真是令人欣慰!这孩子一定吓坏了,我们可不能为难她。因此,朋友没有立即报保险公司。后来,她的先生按照字条上的电话打过去,是一位声音听起来并不年轻的女性的留言,其英文名字也与字条上的英文名字并不一致,难道这位是女孩的家长?于是朋友的先生描述了事情详细的来龙去脉,叫对方跟他联系。
谁知接下来的一幕却让我们怎么也想像不到。
电话从来不接,留了多次言,什么回音也没有。朋友也想到会不会是假的电话号码,所以留言中也说:“如果这个电话号码不对,也请你给我回个电,我知道了就不会再打了。如果你们是故意不回,那我就要按照hit-and-run报警了,我们有你留的字条及现场录像。” 结果朋友的先生不但没接到回应,反而被直接拉黑了。 朋友利用网上工具查询那个电话号码,发现电话主人的姓氏是典型的汉语拼音,在某公司上班,看来和留字条的并非同一个人。
大家讨论了一下,脑补出以下情节: 撞车的年轻人本能的反应是老实的承认过错,赔偿对方损失,所以会留下联系方式。但回家以后被长辈教训了一通:没人看见还留下纸条简直愚蠢之极,不许出声回应,看他们能把你咋样......以下省略1000字,由聪明的读者自由想像补充……
我们也不确定这个电话号码是谁的,或许是她的家长,或许是她的亲戚或父母的朋友,也或许车就是那个人的,不管怎么说女孩一定和这人有关。
朋友无奈,只好去警察局报案。去的时候信心满满, 手里有撞车人现场下车查看撞车情况的正面录像,还有那张留下的纸条。我们亲爱的加拿大警察叔叔折腾了半天,两手一摊说,没办法,因为录像里面对方的车牌号码没有录全,缺了两位数,这两位数导致100辆车有可能性,他们不会去查证100辆车。总而言之,如果车主不能提供对方准确的车牌号码,警察就无能为力了。
他们又联系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说他们不负责追查肇事人员,要么你们就报保险,deductible自付的部分还得你们自己出。
这样的结局我们完全没有料到。在加拿大,似乎越是耍无赖,越坏的人,越容易生存。就像那些可怜的房东们一样,被不交房租还赖着不走的房客欺负得走投无路,却申诉无门,政府是不会为你撑腰的。
我们的朋友圈子里面的人一听此事都气炸了锅,说把录像公之于众的有之,说根据电话号码把那家人肉出来堵在他们办公室的有之......总而言之,不能便宜了这样的无赖小人,得教训教训他们!
我朋友的先生在海外读书生活了30年,是一个理性正直的人。他说这样做虽解一时之恨,但不值得。
我的朋友是个一向有善心、常常去教堂的人, 她担心女孩的录像一旦放在网上就失去了控制: “你无法想像现在的网络会发生什么事,那女孩以后还要生活做人。”
而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想的却是鲁迅的那句话:救救孩子!这些天听到电话铃声就担心受怕、经历了良心谴责灵魂拷问的女孩,在如此家长/长辈的教育熏陶之下,以后能出污泥而不染吗?20年后,我们这位人之初性本善的姑娘,会不会成为那个撅着屁股在超市的西瓜筐里挑最大西瓜的人?会不会成为那个旁若无人免费试吃最贵水果的人?会不会成为常常顺手牵羊,挖走公园及邻居家花草树木的第二代中国大妈?
诸位看官,您怎么看呢?
虽然缺了两位数会导致100辆车有可能性, 但这一百辆车绝不会是同一款车型和同一个颜色,凭监控录像,可以很快缩小肇事车的范围,如果在考虑登记车辆的所在城市,警察应该在电脑前就可以基本锁定肇事车辆了,警方“无能为力”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