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哈利波特热卖:旷世巨著还是市场畸胎 /

哈利波特热卖:旷世巨著还是市场畸胎

在网络大行其道的当下,在全球范围内文学艺术世纪性跌入低谷的时候,用纸张印刷出来的《哈利波特》系列却能超越国界、族群和年龄而掀起抢购狂潮,比日前抢购限量名牌手袋还闹场,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并非每人都是《哈利波特》的拥趸,围绕其大红大紫亦争论鹊起,评价两极。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谭雅·古尔德说,哈利波特代表了“成年人的文化幼稚化”,当她在路上看到一群人排队买哈利波特新书,而且“全都是成年人,真的很恐怖”。

当然世上任何人物或事物,都会得到不同看法,没有一边倒的定论,有歧见未必是坏事,这年头就怕无声无息。但问题在于,当一种文化现象变成社会现象时,其普世意义就不仅仅用好坏两极来区隔了。

罕见的购书狂潮

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第7集在加拿大热卖,连锁书店Indigo日前说,每秒钟卖出3本书,创下该公司最快及最畅销书纪录。

据Indigo透露,《哈利波特和致命圣人》(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这本新书已超出该公司最畅销书《秘密》(The Secret)的销量。

在多伦多,该公司关闭了卑街(Bay Street)部分路段,以便举行加拿大最大的哈利波特派对,有5千多名不同年龄的哈利波特迷前来参加。在纽芬兰省圣约翰斯(St. John's)Chapters书店购买新书的书迷,成为加国第一批拿到该书的人,他们为此感到兴奋不已。

哈利波特系列最终结局揭晓,哈利波特和佛地魔经历一场轰天震地大对决后,死而复生,和好友荣恩的妹妹金妮结婚,并生下三子。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的系列魔幻文学作品,全系列共有7本。小说描写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7年学习生活的冒险故事。该书被翻译成62种语言,总销售量超过3亿本。)

赞誉者捧到天上

自1997年出第一本哈利波特以来,每本新书都培养出许多新读者。据温哥华图书馆披露,在哈利波特系列出版前,青少年读物借阅率通常是小说与非小说持平, 小说类则有下滑迹象,但哈利波特的出版让青少年读物借阅率明显提升。所以有关方面认为罗林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两代同感兴趣的好书,让亲子间有共同话题。

弗吉尼亚福拉姆学院(Ferrum College)教授格里姆斯(Katherine Grimes)说,《哈利波特》独一无二,它同时吸引了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对儿童来说,哈利波特就是童话中降服恶龙的王子;对青少年来说,他是真实世 界中的少年同学;对成年人而言,他又是战胜异象、改变世界的典型英雄。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家角谷美智子说,哈利波特融合了西方古典文学与好莱坞情节,从希腊神话、狄更斯小说、魔戒三部曲与星际大战电影广泛取材。她认为,罗琳创 作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邻家少年与史诗英雄的结合体,哈利波特就像年轻的亚瑟王、蜘蛛人与星际大战中的主角天行者路克。

有人认为,罗琳驾驭情节的能力很强,精心设计天衣无缝,创造出在幻想世界中令人信服的内容。哈利、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斯莱的角色刻画深刻,次要角色也 都活灵活现,无不展现出罗琳作为作家的优秀才华。书中也有很多有关道德方面的内容,随着正义和邪恶的对抗不断激烈和明显化,一些人物面临着重要的选择,人 性的阴影也被展现出来。

还有学者分析说,罗琳把现实社会中的观点加入情节中,而一些出现在书中的物品则被带进现实世界,比如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叫做“比比多味豆”的糖果、魁地奇球袍和家庭小精灵制作的袜子。

批评者痛心疾首

就在《哈利波特》受到广泛追捧的同时,它在某些地方也遭到顽强抵制。反对者猛烈抨击此书公然蔑视宗教教义,宣扬“撒旦主义”,甚至为此诉诸法庭。

无可回避的是,《哈利波特》有些方面是阴暗的,从一开始死亡的暗示便时隐时现。罗琳就亲口讲过:“我的书主要关于死亡的。它们以哈利父母的死开场。伏地魔 也迷恋于征服死亡,不惜一切代价求得不朽,这也是一切通灵者的目标。我非常了解伏地魔为什么想要征服死亡。我们都害怕死亡。”

英国著名女作家、布克奖得主AS·拜亚特曾投书《纽约时报》,称“在罗琳女士的魔法世界里,没有精神力量的一席之地。它是为那些被视限制了想象力的人所写 的,这些人整日生活在电视卡通,以及肥皂剧、‘真实电视’节目和名人八卦新闻所构成的夸张(更令人兴奋而不是恐惧)的镜中世界里。” 她指责罗琳的想象力,称《哈利波特》是水准低下的“编造的戏法”,缺乏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所应具备的技巧与“严肃”态度,只迎合那些想象力发育不良的读 者。

“我认为,罗琳女士面对的是已经不了解,也不关心神秘感的成年一代。他们是城市丛林而不是真实荒野的居民,”拜亚特说,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童书作品,总是 包含着“真正的神秘感,强大的力量和黑暗森林里危险的生灵”,而在罗琳的魔法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它是细小的,只发生在校园里,而其危险的感觉只是因 为她说那有危险。”

著名美国文学评论家、耶鲁大学人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也曾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直言《哈利波特》与垃圾无异,读起来令人如坐针毡,说它提供的是“一种 腐化堕落的乐趣,不能让其读者产生任何一种认知、审美或想象的需求。” 他还对《哈利波特》能否像安徒生童话那样有持久生命力大感怀疑。他这样发问:“如果读书不能启迪心智,丰富个性,那么,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还有人批评罗琳窃取历代名著的概念,作品毫无新意。某些极右派基督徒认为哈利波特作品内容黑暗邪恶,甚至把罗琳称为“有文字处理器的撒旦”。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古尔德说,她才不在乎哈利波特的结局是“哈利身亡”、“哈利上床”还是“哈利要在肯德基上班”。出版商竟斥资一千万英镑防止书中结局提早曝光,各种措施诸如带狗警卫、卫星追踪系统与保密契约,无所不用其极,“实在是够了!”

艺术乎?市场乎?

当很多人惊叹哈利波特的魅力时,也有人在感慨,这是一个多么完美高明的“策划案”啊!没有生硬宣传,没有恶炒,没有被抓住把柄的商业运作,但是,一个超级童话在全球“哈迷”的帮助下,完美上演收场。

除了罗琳,出版商的很多招数也不断让哈利波特这把火越烧越旺,书店须签署保密协议,全球同步发售,甚至为保护结局花费1千万英镑……这些细节被媒体报道渲染后,使得哈利波特越发神秘,“哈迷”的神经越发被挑逗起来。

尽管罗琳一再说明她在开始写哈利波特系列时未针对某个年龄段读者,但丛书的出版商在出版系列小说第一部时,明显把读者群定位在9到15岁的青少年上。无论如何,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拥有各年龄的爱好者。

在一些国家,系列小说的出版趋向于同时出版两个版本——1个封面设计适合青少年的儿童版和封面设计成熟稳重的成人版,尽管其内容完全一样。随着系列小说情 节的发展,罗琳的写作风格也逐渐成熟老练,加之故事主角哈利波特不断成长,不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整个系列一直在逐步发展。

哈利波特以其小说闻名,同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文化内容的开发,包括电影、游戏、主题网站、游乐园、相关书籍等。粉丝们可以在主题网站的商店中买到巫师帽、 文化衫、巫师袍、魔杖等物品。而游乐园眼下有哈利波特主题乐园等。相关书籍则有《我与哈利波特的真实故事》、《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神奇的魁地奇 球》、《穿越历史的魁地奇》、《神奇动物在哪里》、《怪兽与它们的产地》、《写给哈利波特的信》、《读哈利波特学英语》等。

可以说罗琳及其哈利波特系列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商业悬念,情节从读者的动力变成商家的噱头。当自己的热情变成别人控制你的工具,当罗琳与出版社按照操作所有 流行产品一样的熟练套路,操作众多粉丝们对哈利波特系列的情绪点,讲什么逻辑是没有用的。即便剩下的只是好莱坞的俗套,作为一件太成功的“商品”,出版社 应该不愿意在赢利外冒险去做更高的追求。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