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匮乏,出路在哪里? /

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匮乏,出路在哪里?

移民到了加拿大,大家普遍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这里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然而,这种文化生活的匮乏,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个话题似乎又很难让人谈出个具体所指来。

难道说,文化生活的匮乏是指加拿大这里没有中国电影和戏曲看?好像不是。请问,你老兄移民前还在中国的时候,每年上了几次电影院、又看了几场戏?一年也难得有一两次吧。到加拿大这里,当然中国电影戏曲很难观摩到,但你可以买光碟呀?盗版的,5元一张,每个中国商场都有……

难道说,文化生活的匮乏是指加拿大这里没有了娱乐活动社交圈,如找人打麻将下象棋不容易了?好像也不是。你老兄真要有那份闲心,绝不会找不到人:许多这里的华人活动中心,都有打麻将下象棋的地方,在本网发个帖子找棋友牌友,也容易得很:我们有个网友几乎每周都在网友活动栏目发帖,邀请人到他家去打牌下棋……

然而,我们移民文化生活的匮乏,又的确是事实。我想,这种匮乏,还难以用三言两语描述出来,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犹如一颗树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了一块新的地方。这当中就有一段不适应期:不适应与旧的土壤的脱节,也不适应新的土壤的土质。这反映到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上,就是体现出了一个断层。

让我们就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文化的断层。前一段时间,中国国内网民热炒的一个话题就是李湘离了——主持了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7年之久的女主持李湘女士,与她的富翁老公离婚了。上Google上检索“李湘”二字,共有169万条之多。而娱乐圈的另一条消息,马季死了——虽然72岁的老相声演员因心脏病突发而故令人惋惜,但却谈不上有任何炒作的价值。Google上检索“马季”二字却只有48万9千条,比“李湘”的热度低了数倍。但奇怪的是,在我们加国无忧的网站的论坛上,以上的冷热程度是反过来的:检索“李湘”二字,才出现5条,而检索检索“马季”却多达34条。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我们移民的文化有一个断层:我们生活在国内的那个年代的文化、那个年代的明星,依然占据着我们的记忆。而这些年来,中国冒出的新的娱乐明星,我们可能也听说过,但却仿佛是另一个文化圈的故事,已经无法提起我们的兴致。所以,我们加国无忧的网民们印象更深的明星是马季,而不是李湘。

进而,我们移民在疏远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圈的同时,又未能融入或认同本地的主流文化圈,这才是我们移民文化生活的匮乏的本质所在。

关于未能融入本地的主流文化圈的问题,也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我们一家每次在Wal-Mart或LobLaws购物排队交款时,我总要顺便翻翻收款台前的英文杂志。大嘴美女朱莉(Angelina Jolie)的八卦新闻,最近频频被北美的主流媒体热炒:她又领养孩子了,或者其老公的前妻又来找麻烦啦…….然而,这类消息我本人是毫无兴趣的。估计本网网友的兴趣也不大,因为检索朱莉,本网总共才两条消息。是的,朱莉演的电影,我才看过一部印象也并不深,怎么可能成为其“粉丝”呢?

这样,就引来了如下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疏离了旧的文化圈,而新的文化圈却又融入不了。我们该如何办?文化生活是我们每一位移民的的需要。本地的媒体或社团,应当办些什么节目,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活跃起来?

笔者以为,为激活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可能的出路有三条:

第一条出路是举办“怀旧节目”,来迎合我们移民对旧文化圈的心理依赖。如去年的“同一首歌”进军多伦多,竟然空前地吸引了2万观众:无疑,观众基本上全是大陆移民,来观看这个节目主要是冲着这几位老面孔来的,如李谷一、谭咏麟、刘欢等。事实上,这批歌星是我们在移民之前就已经熟知的人物,而当年在国内时,却没有机会同时看到这些大腕同时登台演出,这下在多伦多却可以同时见到他们,怎能不让人兴奋呢?

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位网友与笔者探讨,类似于“同一首歌”的节目是不是可以每年再来一次,以活跃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如,她想花10万元把刘欢再请来一次,不知道Rogers中心是否还能再吸引2万人来…….

这种“怀旧节目”,当然是解决移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出路之一。但问题在于,这种怀旧刺激,必须要消停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再来一次:无论是从商业运作的成本来看,还是从人们的情绪调动来看,都是如此。“同一首歌”是空前的,所以人们翘首期待,一下子能吸引2万人来。若每年都办一次,还能保证每年的这一次都能来2万人么?它能每个季度、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来一次吗?显然更加不可能。

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生活又是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要看场球赛、明天和朋友议论一下那个大腕的绯闻,后天又要看这场电视剧挤出几滴眼泪,这种“怀旧节目”岂能解决人们文化生活的日常饥渴呢?

第二条出路是打造本地化的“明星文化”,犹如北美和中国的明星文化一样。事实上,娱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明星文化,文艺界或工商界的明星人物的光芒不仅仅带来的是在其领域内的巨大成功,同时明星的名人轶事还带来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带来了追星族的疯狂。前不久,有一位网友问我,国内的娱记——娱乐记者这么多,为什么多伦多华人圈里却没有娱记来传播明星文化,你们51网是不是能聘个娱记,写写娱乐文章,让网友们开开心?

若能聘个娱记,写写娱乐文章,就可以让网友们开开心,当然我们十分乐意。但这当中的问题是,前提必须有了明星,才能有明星光环下的大众文化。尽管中国大陆有明星,北美这里也有明星,而在我们多伦多的移民群体中,哪里有什么明星?

先看看在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疯狂的“狗仔”(请看著名的狗仔网),有那么多无聊的、娱记,其原因就在于,在那个文化圈里,的确有那么多耀眼的明星大腕。依笔者之绌见,要成为明星大腕,至少要有三个标志:

1)出门戴墨镜或有保镖保驾,以免受“狗仔”们围观之苦;

2)要练习前签名,名签得要既快又潇洒,以满足无处不在的“粉丝”之索求;

3)憋着不结婚或离婚价更高,这样一出境就可让异性粉丝们立即High起来:如李湘离了,立马就有一个愣头青要在全中国各地巡回裸奔示爱…….

再看看我们加拿大的侨界,“吹家”虽不少,明星却没有。本地“吹家”的文章,有时真的吹得很离谱:如最近就有一位,号称资本运作十几年,与一位世界级的金融大师巴菲特不约而同地采取相同的投资方式,所以就成了中国的巴菲特?这哪按哪呀?是不是中国的巴菲特,成没成明星级的人物,不是“吹”出来的,是要看你有没有墨镜、保镖、粉丝、签名这几个关键词的…….

正是因为没有明星,所以,我们移民圈的“明星文化”打造不起来,所以,我们这里的媒体也就没有了娱记生存的空间。

第三条出路则是构建本地化的“熟人文化”。

何谓“熟人文化”?让我们也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谈起。前不久,电视新闻里报道了这样一起趣事:中国江西的一个小村庄自编自导拍了一部电视剧,大大地活跃该村的文化生活。首映的那一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品评这出电视剧,整个村庄为此兴奋了很久。的确,剧中的角色,这个二舅演的、那个是三姑演的,自己也作为群众演员亮了像,怎能不让人激动呢?然而,我们作为电视观众,也看了这部部电视剧的几个片断,却立马感觉到,当中的表演太业余了,作为艺术,实在不具欣赏价值。

这就是“熟人文化”:一项本地化的、熟人圈的文化活动,尽管其艺术价值并不高,但由于是熟人圈内的表演,却依旧有其特有的亲和力。

事实上,在多伦多移民圈里,以上这种“熟人文化”已经有了很成功的例子,如从2001年以来,每年都规模不断扩大的“Rolia新年文艺晚会”。犹如对前述的那个村庄自编自导的电视剧的批评一样,我们也可以批评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节目不专业,只是业余水平的表演。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的是,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生命力远远高于本地其他的文艺演出。去年“同一首歌”进军多伦多,多伦多一年一度的华人春节晚会就不敢举办了,怕卖不出票。但是,Rolia新年文艺晚会却照常演出,这就是“熟人文化”的生命力!

是的,“熟人文化”不仅具有熟人圈内的亲和力,它更具有生命力,我们移民文化生活匮乏,出路应当在发展和弘扬我们移民圈内的“熟人文化”。在本文所分析的解决移民文化生活匮乏的三条解决方案中,笔者最看好的是这一条的。

当然,“熟人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不完全就是指类似于“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节目表演,它应当还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我们网站是不是也可以开辟一个栏目来表现“熟人文化”,如通过记者采访,记述一个个 “实话实说”节目,讲述这里移民自己的故事?这也是笔者作为本网站的管理者,很久以来就一直就琢磨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招聘记者,来记录一些我们普通移民自己的故事(最好有某种娱乐色彩),以造就我们的“熟人文化”。

然而,这样的咱移民自己的故事该怎么写?笔者却一直没有好的思路。从本地许多媒体制作的本地文化的节目来看,除了“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成功以外,也有许多不成功或无法继续的例子,如有媒体推出在本地留学生中选拔“星宝贝”的活动,就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也有媒体作了多期“人物专访”及“情感倾诉”等的栏目,也是由于题材的枯竭而难以为继…….

最后,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广大网友给我们网站出主意:如果我们要招聘记者编辑,办一个娱乐性、文化性栏目(关键是能够持续有题材,不会半途而废),该怎么办?

(赵平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