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加拿大都市报:华侨钉子户向海外求助 /

加拿大都市报:华侨钉子户向海外求助

对于居住在多伦多的旅加华侨陈耀来说,还有三天,祖屋将面临强行拆迁。这几天,留守在福州德园的几户人家,每天奔走于福州市政府、福建侨联、福州仓山区政府、福州市房产局以及各大媒体;居住在香港的陈孝俊家人,联合杨荫夏在港的家人一道,向中联办发出求助申请,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而侨居在多伦多的陈耀,则多次约见本报记者,三地侨胞的共同心愿,是期待福州市政府督促仓山区政府取消拆建“德园”的决定。

陈耀首先递给记者的资料,是中国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送达给陈耀的“限期履行告知书”。根据这份“告知书”,陈耀“必须在9月24日18时前履行由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作出的《房屋拆迁行政裁决书》和《拆迁补偿安置通知书》所规定的搬迁义务,搬出祖屋德园。假若陈耀逾期拒不履行,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将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拆迁。

陈耀相当无奈地告诉记者:先不说德园该不该拆迁,光从时间上看,这份“告知书”明显是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稍为有点常识的人都看得出,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作出拆迁裁决的时间是7月9日,这份‘告知书’下达的时间是9月17日,却要求我们必须在一个星期内,也就是9月24日必须完成搬迁,时间也不过是7天,这不是逼迁是什么?”

陈耀认为,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之所以加快、加速强迁“德园”业主,与中国10月1日实施“物权法”有关。因为依据《物权法》,商业开发在征收物业上对私人物业的保护,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时间对我们来说,只剩下三天的时间。陈耀说。“无论如何,我们会倾尽一切力量,保护祖业,保护德园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特殊的华侨“钉子户”

实事求是地说,关于拆建德园之争,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事情还需从德园本身讲起。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聚和路15号的德园,建于19世纪的1864年,该幢风格独特、构造精致的建筑物占地2万多平方尺,是有5个独立门栋的红砖木结合的罗马式建筑,原为清末德国福州领事馆首任领事居茄的官邸。中国对德宣战后,该住宅作为敌产被国家没收,后被分为5个单位,分别被现今居住在香港的陈立、加拿大的陈耀、印尼的杨荫亭、中国的日本归侨杨荫夏的祖辈所购入。

2004年,福州市政府推出改造旧城区计划,这项计划成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原定于2007年3月31日实现拆迁户全部回迁、安置完毕,但期间因为仓山区房屋开发出现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加上区内德园、宇园尚有7户未与开发商合作搬迁,令工程无法按时竣工。

2006年初,德园作为福州市仓山区程埔旧屋区改造“钉子”户,由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分别于5月、6月发出相关的强制拆迁通知,其时,居住在德园的杨荫夏夫妇和其他三户侨胞郑瑞妹、郑克金、陈耀等委托以杨荫夏夫妇、蔡华女士为代表携相关材料多方走访,维护权益,力保德园。

按照陈耀的解释:仓山区强制拆除、限期搬迁的行政决定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将破坏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2006年5月17日,福州市房管局与市城管局曾到德园通知各侨户,将于次日起实行强制拆迁。事前已接到陈耀等华侨投诉的福州市侨联得知消息后,紧急去函福州市房管局和城市执法局,以及市拆迁办等部门,希望有关部门能本著保护归侨侨眷权益和保护福州历史文化建筑的精神,考虑海外侨胞的影响,缓行强制拆迁的决定,保留德园,并派专人前往福州市城市管理局,说明情况,寻求保护。经过多次多方面的努力,并在福州市人大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帮助下,德园得以暂缓拆迁。

到了2007年9月11日,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就相关拆迁问题举行听证会,一星期后的9月17日,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下达了限期(搬迁)履行告知书,德园再度面临被拆的命运。

这是公然掠夺侨产

9月17日(星期一)上午,陈耀携带所有资料到报社找记者,材料中有中国总理温家宝关于保护华侨财产的讲话,亦有福州市侨办编写的《重要涉侨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汇编》,陈耀指著相关条约说:“仓山区政府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你征地是为了办公益事业,是做国防基地,我会无偿贡献给国家,但你现在是做商品房开发,你要推倒我的房子,要把我迁走,一定要我愿意才行,我不愿意,你就强行拆迁,这和掠夺有什么区别?”

从陈耀所出示的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于2007年7月11日在《福建日报》上刊登的“裁决”公告看,德园拆迁后,陈耀可获得产权调换,在向房地产开发商缴付产权调换差价款156,295元后,可获得一套不带电梯住宅楼建筑面积为105平方米(约1000多尺)单元房,如果陈耀不接受这个方案,则可以货币补偿方式获得128,255元。

陈耀反问记者:“你看看这些条款,开发商把我的房子收去,补回一间房子给我,还要收我15万元,我不干,他们就给我13万不到,然后他们把房子收走,这样的条件,我能接受吗?”

记者不熟悉中国的房产政策,但从网上查得1992年经福建省第7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 中第17条第2点中可知:“拆迁用于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凡进行产权调换,拆迁人应根据不同地段按原房建筑面积重置价结合成新计价后再加价百分之十或二十补偿。”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获知,仓山区目前商品房的价格每平方米约为3000到5000元不等,假设陈耀与房产公司产权面积为100平方米,补偿额是多少,近13万合不合理,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采访电话打到拆迁办

9月18日加东时间晚上11点半左右,记者打通德园另一位业主杨荫夏女士的手机,接电话的是杨女士的丈夫纪先生。电话那头,纪先生相当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福州市房管局拆迁办,正在与对方理论。由于之前记者曾希望与福州市政府官员对话未果(记者9月17日曾多次致电仓山区委范美先书记的手机都没人接),知道杨女士纪先生在拆建办,即时表示希望直接与拆建办郑文强主任对话,一位男子接过电话后承认他是拆建办主任,姓郑,但不愿告诉记者他的名字。

郑先生强调,他们接受境外媒体采访需要报批。但这件事情因为争论很大,他可以作为个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郑先生认为:福州市对旧区改造非常重视,对于宇园、德园的拆建,曾找过专家论证,结果是,德园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与附近的林森(原国民党主席)公馆有所不同。

德园所在地处于低□地区,测量显示,该地低于周围地面约2米,遇到暴雨,容易遭积水浸泡,旧区改造后,周遭环境的改变,德园、宇园留在那里,不利于保护,而目前两个建筑都破败不堪,内部还有违章搭盖,按原状保留下来意义不大。

鉴于德、宇两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政府原本的设想是将这两幢建筑物平移到一个文化保护区,但有专家认为,这两幢楼房过于陈旧,不一定能经受得住平移,所以,政府决定先拆下来,每个部件编号登记,然后在附近地段重建,政府决心,花多少钱,300万,400万都会建。

当记者提出:政府有没有注意到,开发商所开出的价格过低,郑先生表示,具体情况他不熟悉,但只要陈、杨等业主愿意,政府愿意与他们坐下来商量,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当记者问及,强制拆迁时间这么急,是不是有赶在10月1日《物权法》生效时行动,郑先生坚决予以否认。“没有这种可能。这件事已经拖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德园、宇园拆建不能解决,有1000多户回迁户至今不能回来,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对于郑先生的这个个人看法,杨女士高声表示反对:“你开发这个商业区,谁愿意和你合作,谁愿意把房子交出去,那是别人的事情。我家的房子,多少钱我都不买,你为什么非要抢呢?”

对德园“刀下留人”?

当事者在陈述理由时,总是先预设立场,这是无可避免的。

为了能更中立地将事情的原委表达清楚,记者通过国内媒体朋友,找到两年来多次采访过德园的中国媒体记者,希望他们就能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新社记者陈晓曾采访与跟踪过德园拆建的新闻,她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表示:“2004在跟踪和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觉得在大框架下,德园难逃被拆的命运。个人认为,像德园这样一批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又有建筑特色的房子,不能这样简单拆掉。现在的情况是,整片都拆掉了,剩下这样一、两幢房子,保留和不保留,意义都已经失去了。都拆成这样了,有什么意义呢?真的不抱信心。”

新华社福州站记者魏培金,曾就德园、宇园拆建写成内参转送中央。谈到目前的情况,他告诉记者:“目前的情况不甚了解。“

“当初确实曾为他们呼吁过,但是,这两幢房子都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很难找到相关的法律保护。实话说,确实是不应该拆的,保留这两幢旧建筑,有很多途径,但现在拆剩孤零零的这两幢房子,还能说什么呢?保护旧建筑,是整片地保护,不是单独保护一、两幢。我一直不清楚业主的诉求是什么,其实应该直接提出来,看如何找到双方都可以解决的办法。”

对于两位记者的观点,专家有什么评价呢?一直研究仓山西洋建筑的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的王鸿副教授,去年曾在仓山程埔的一片拆迁废墟中,举办了一场影展,他用150张照片,记录福州已经消失的西洋建筑。

记者辗转打通王鸿教授的手机,此时他身在武夷山。王鸿认为:现在对德园、宇园实施保留仍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都是值得去做的。“福州作为文化古城,如果连这些历史的活标本都保留不好,以后怎么面对我们的子孙?像建于1926年的宇园,它的主人是辛亥革命的义士、孙中山的战友程拱宸,这幢建筑是福建辛亥革命的重要见证物,它的消失就表明一段历史的缺失。

“我着眼的不仅是宇园、德园的命运,而是整体的命运。目前福州仍有300多幢类似的建筑物,其中有200座在仓山,所以,如何处理‘两园’问题,是检验福州市政府的关键。如果我们把历史的记忆拆掉了,我们福州曾有过的美好昨天,也就会从我们的视觉消失。所以,个人认为,福州可以建立一个文化保护区,将房子平移到那里,建立起我们这个城市的博物馆。”

希望祖国能听到

当记者将两位记者和王鸿教授的意见转告给陈耀的时候,他相当失落,声音嘶哑地反问记者:“就算平移了,那个建筑物就不是原来的记忆了啊。祖国整天对我们唱: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假如明天德园拆掉了,家没有了,祖屋也没有了,回去看什么呢?

陈耀说,希望记者能将这番话写出来,希望祖国能够听到,北京能够听到,更希望福建、福州以及仓山区政府都能听到。

特别鸣谢:东南快报记者陈彬为记者采访搜集资料,并提供相关相片供报道。

■陳耀帶來一大疊材料

(文章来源:加拿大都市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