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加中时报:国内国外贫富价值观的鸿沟 /

加中时报:国内国外贫富价值观的鸿沟

前几年开始,一本「富爸爸,穷爸爸」成为世间畅销「名著」,唤醒了世人对金钱游戏及财富教育的重新认识,也增强一大批人对追逐财富的信心。然而,世间的事是书本写不尽的,也不是理论模拟的论证,当比照一下加拿大与中国乃至亚洲,因社会制度、环境的不同,可以显现出普通人对财富急迫感及价值观的相异,在财富追逐躁动之中,加拿大人更为平静而悠闲。

「我再也不想跌回穷人圈了」,这是浙江一位颇有身份的赵律师的感叹,这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现今的想法,然而他们定义的「穷人」却与加拿大人的价值观完全不同,除了财富外,还有社会的地位、尊严,乃至子孙後代的福祉。

可以先看看最近的一则新闻,「亚洲四小龙,穷人翻身成绝响」,其中谈到,亚洲四小龙过去的成长促成社会阶级流动,穷人子弟也有机会翻身。但随着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萎缩,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四小龙已面临社会阶级流动停滞的危机。卅年前,台湾、香港、新加坡、南韩在短短一个世代间,分别克服天然资源短缺、人民普遍贫穷、政治动?不安等难题,成为工业化的中产阶级社会。在此过程中,许多出身寒微的人一跃变成今天的企业大亨、一流学者与政治领袖,陈水扁总统、香港特首曾荫权、南韩总统卢武铉就是其中典型。但现在劳工阶级晋身中产阶级已愈来愈难,社会阶级不再流动,未来很难再出现贫家子弟打拚之後跻身上流社会的情形。比如现今台湾贫富孩子差距达十九倍,而且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中国的贫富情况更为繁杂,由於历史的原因,极小部份「先富起来者」,加之特权阶层,掌控着社会绝大部份财富,贫富差距日益严重,贫富分化坚尼指数引起更多的关注。普通民众形成了强烈对财富的焦躁感,甚至是逆反的「仇富心态」,但在中国领导人积极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社会思潮已开始有了新的转变,只是积重难返,社会贫富矛盾仍非常尖锐。

赵律师曾经是一位中学教师,八十年代後期下海经商,屡屡失败,直至九十年代中考取律师资格,恰巧遇上中国律师业蓬勃发展的良机,他终与合夥人合作开办起律师事务所,踏足「上层社会」。

他表示,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贫穷并不是单单的财富多少的问题,更多是你的社会地位、尊严,你的档次,社会已给你归类,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很难交流,上层的人就有更多发展的空间,获得别人更多尊重。不要说其他的,就连小孩上学的环境也是这样,老师就会盯着家长填的表格,做什麽工作,什麽职位等等,权贵阶层的子女往往得到更好的照顾,这是很现实的,肯定低下层子女的未来发展空间就受很大限制。虽然每个人都有对现今生活的不满及疲倦,但总归一句,「不想再做穷人了」。

由加拿大回流上海的李先生,目前从事与日本、港台等的电子产品贸易生意,他认为最近两年来国内房地产、股市的飙升,已将社会对财富追求的欲望、急躁感推向高峰。他称,当社会价值集中於以财富来表现的时候,民众对贫富的恐惧感是很深的,财富不仅是个人生活享乐,更多会是个人、家族身价、地位的显现,大家崇尚的是所谓的「贵族化」生活,所以就会出现二、三万美金一年的私校排队都挤不上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亚洲其他国家都存在,但中国更突出的是权力左右财富的问题,往往有权者比有钱的富人更有身价,有实权的一个小科长可能就胜过千万身价的富人,贪腐问题确实很难解决。所以财富积累、贫富差异的西方之说,并不适於中国现实,所以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中国人目前对财富疯狂追求的实质。因为在包括美加等发达西方国家穷人有相对较多公平翻身的机会,但在亚洲许多国家贫富差距实在太大,难以弥合彼此的对立。

与赵律师相近年龄的鲁亮,以往在国内大学任教,九十年代初转美国再移民加拿大,根本无法再从事原先专业,一直是做最低下的体力工,移民三年后终于找到一个汽车零件厂任仓库管理员,安安心心做到如今,太太也找到一份行政秘书工作,儿子顺利读上大学。现在他每年有近一个月的年假,差不多年年回趟国内旅游。

面对着赵律师般的同龄人,鲁亮显得悠闲而平静,甚至可以被国内人视为「没有追求」的一类,鲁亮则非常享受这种生活,他称,确实不能以国内人那种拼劲相比,最主要大家对财富的观念也不同,在加拿大贫富有差,住房、开车都能看得出来,但大家很少去攀比,各自过各自独立生活,最主要在社会价值上都是公平的,加之有世界上最一流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容易产生像国内那样对财富的焦躁感。现在可能是有钱的中国移民多了一些,会增加社区内互相比较的风气,但老移民大家都是从最平常的日子走过来,打份工,贷款买房子,养子女,经济好些的家庭就小房换大房,家境差些的,孩子都可以贷款读大学,不论贫富,大家未来的发展机会都是均等的,即使孩子不读大学,也不影响其未来的社会地位,除非是去追求名人、政治家的层次。

虽然国内富人享有得天独厚的社会地位,但鲁亮仍感到国内富人生活太辛苦,情愿享受在加拿大无忧无虑的生活,他称,这是他周围很多第一代移民的想法,拼命赚钱的奔波及不上加拿大的朋友间的BBQ,可能大家一辈子都在还房子贷款,但并没有国内那种社会压迫感。国内孩子间就有贫富歧视观念,但在加拿大一般公校贫富学生并无差别,他孩子学校中有一位福建农村过来的妇女,先与丈夫假离婚,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后来丈夫真的走了,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靠单亲母亲生活费生活,临时还去餐馆打打工,一家人都过得很好,两个孩子最后都上了美加名牌大学,贫富的差距并没有影响孩子未来发展机会。

中加两地贫富观的差异,源自於不同的国情、制度,贫富鸿沟更是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富爸爸,穷爸爸」,如果置於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必须彻底的改写,因为不同社会价值观,会解读不同的贫富观。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