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河北移民老侯一家四口经营布艺窗帘店 /

河北移民老侯一家四口经营布艺窗帘店

侯和平移民前在中国经营窗帘布艺生意,移民后自然想做回老本行,三年前他带领妻子以及女儿, 一家人在16街和央街交界处,开了这家面积为1600尺的窗帘布艺店。由于周边居民大多为本地西人,窗帘店的绝大部分顾客都是西人,但是从去年开始,华人顾客的比例不断攀升,候和平正准备在万锦或者士嘉堡再开多一家店,专做华人的生意。

生意冷清几欲放弃

移民之前,候和平就在中国经营窗帘布艺生意,连锁店开了十多家,2005年登陆加拿大后,他感觉在这里生意不好做,没有人流,也就意味着没有生意。不过,候和平不舍得放弃自己几十年的手艺,妻子也是做了几十年的老裁缝了,总应该还是有机会的。生意开起来了,虽说老侯做好了思想准备,半年一年都赚不了钱,可是那冷清境地还是让他发了愁:没有想到人那么少,真的有的时候这一天一个人都不进来,你说着急不着急。当时我就说,干脆咱回去吧。可是还是不甘心,既然来了,不能就这么回去啊,再坚持坚持。

和一些别的小生意经营者从华人市场入手,再发展到西人市场不同的是,侯和平一开始就从本地西人市场做起。他了解到很多西人都喜欢订做窗帘,在这一块也比较舍得投入,很多人都能接受全屋窗帘几千上万的价格。而老侯对自己和妻子的手艺很是自信,各式窗帘包括难度很大的窗帘他们都能拿得下。他选择在16街和央街交界处开店,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我认为算是中西结合部,华人到这边来虽然远一点,但是也不算太远。特别是404沿线两侧华人也不少,上西边旺市西人多一点,也能够得上。

订做窗帘大有市场

生意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慢慢好起来,老侯自己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就开始好起来了。他发现一个特点:虽然店里进来的人流量依然不算多,可是每个月的生意额都在增长。女儿在和顾客聊天中发现来的顾客大多是之前的顾客介绍来的。他们尝试在一些媒体上打广告,尝试和一些装饰公司合作,结果发现顾客口碑相传的效果最好。这个发现让老侯很是兴奋,这说明他的手艺得到认可,他总结出一个经营之道:把每一单活都当自己的活来做,把活做好了,生意自然就会好起来。

女儿又积极开拓华人市场,她找到一些地产经纪,他们掌握了很多买房需要布置新居的顾客,将信息传达给这些有需求的人。结果他们发现华人更乐于口碑相传,她兴奋地告诉记者:一个北京来的顾客在我家订做窗帘后,介绍了三个邻居来做窗帘。

华人和西人客户选择的布料和样式不太一样,西人客户喜欢纯色,华人客户偏向颜色多一点,花一点,老侯在店里尽量摆设多一点的布料和款式。为了满足本地客户的需求,所有材料都从本地供货商进货,这些批发商提供样布,客户选择后,老侯再去订货,这样的话就不用压资金,也能保障种类更多一些。

女婿辞掉工作全职加入

采访当日,记者还随老侯到一个客户家拍摄安装窗帘,这个客户花费近三万块订做了一个大house所有窗户的窗帘。老侯在旺季这样的生意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几单。生意越来越好,女婿陈忠山也辞掉工作全职投入到这个家庭生意中来。侯和平负责管理,还和妻子承担窗帘制作,女儿主要负责接待顾客,女婿负责销售和安装,一家人各自发挥长处,既分工又合作。
女儿侯菲菲介绍说这种家庭生意的模式在北美很流行,顾客也比较喜欢:客户比较放心,他如果知道你这个是家庭式的生意,他就比较愿意和你合作。什么都是你自己来做,对各方面都比较在意,质量方面、服务方面,你都比较在意,所以他就比较满意。

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的经营理念也有些差异,一家人的争论经常会发生,老侯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女婿眼中,岳父是个开明的老板:我们正打算开第二家店,我岳父的意见就是往北开或者往西开,我的意思就是往万锦或者士嘉堡开,通过最近这些日子统计华人的客户比例越来越高,还是觉得在那边开比较好一点,结果岳父接受了我的意见。

原本对制作窗帘兴趣不大的侯菲菲和陈忠山,现在把经营这个家庭生意当作了自己的终身事业,侯菲菲还报读了室内设计专业,希望自己在搭配艺术能更上一个层次。

《新枫采》周六黄昏六点新时代电视,周日晚九时半城市电视播出,下周五上午九时五十五分重放。

《星星新枫采》是新时代电视台于星星生活报的一个合作开办的栏目,也是新时代国语节目《新枫采》的一个延伸。本栏目将选登部分该电视节目所采访的华裔移民创业故事,心路历程,由新时代采访记者编纂成文,以真实深度的视角呈现加国移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多彩多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