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5000人徒步60公里路 筹善款超过千万 /

5000人徒步60公里路 筹善款超过千万

自掏腰包2,000元、花两天时间、徒步行走60公里、中间还要在公园草地上露宿野营一晚,你会去吗?如果说这是为癌症研究捐款的行动,你还会去吗?《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在上周末举行的“为消灭乳癌周末徒步捐款”活动中发现,近5,000人的徒步大军中,华裔面孔的寥寥无几,偶然听到几句国语交谈声也瞬即被淹没掉,究竟有多少华裔同胞了解这项活动?

“为消灭乳癌周末徒步捐款”活动已经举行了7个年头的活动,目的是为研究癌症的Princess Margaret医院筹款,且专门指向乳癌的研究。今年的活动日为9月12日到13日举行,参与的人数为4,616人,再加上义工和工作人员等,近5000人的大军穿行在多伦多的大街小巷。首日从加拿大国家展览馆(CNE)出发,行走32公里之后,下午抵达北面的Downsview Park,当晚宿营在那里。第二天从宿营地出发,行走28公里返回CNE,结束全程为60公里的艰难旅程。两天之内筹得1160万加元,在经济危机的时代,能量实在惊人。

街道弥漫粉红色

60公里对我们开车的人来说不算什么,40分钟或者1个多小时而已,对于步行者来说就大不相同了。人类的正常行走平均速度为5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一般就是步行上学或上班的行走速度。理论上讲,一般成年人都可以坚持7小时,也就是说一天可以走35公里。当然这是理论,中间还有上坡下坡,风吹日晒,体质欠佳等原因的困扰,相信即使是年轻人,这年头能走这么远的也不多了。

反观这些参与者,女性为99%,中老年居多,能这样一路走下来真的是难能可贵。记者虽然是开车跟着她们,开过一定的距离停下车跟着他们拍照、采访,走的路可能连她们的五分之一都不到,第一天下来脚上已经是起了大水泡了,第二天采访走起路来便一瘸一拐。

之所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一位参加了4年的步行者表示,因为乳癌的发病高峰是在中老年群体中,25岁以下的女性很少患乳癌。这些步行者或多或少都和乳癌有关联,或者本人就是曾经的患者,或者亲属朋友是乳癌患者,她的母亲就是乳癌患者。因此,她们这群人对乳癌会更加关注,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为乳癌的研究筹款,用金钱换取科研的进步,再去挽救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生命。

当9月12日清晨8时几千人同时冲出CNE大门的时候,逆向置身于人群之中拍照,会感受到个人的渺小和群体的伟大。她们用体会长途跋涉的艰难,去体会癌症患者的孱弱和无奈,用集腋成裘的力量,来汇集各自的希望。这时候,你会感受到什么是“乌央央”的人群,什么是一望无际和川流不息。这次活动的标志颜色为粉红色,步行沿途的街道弥漫着粉红色的气息,只要你身带粉红,那就是自己人了。

两天的活动要准备一年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在出发前拿到一本厚达60页的活动手册,可见组织工作之精密。行动总指挥麦考(Lise McCourt)表示,60公里沿途有17个大小休息和补给站,提供小食、饮水、医疗、厕所等服务,还有无数个十字路口,都要有人疏导指挥交通。其中的地点选择和协调都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要考虑到距离是否合适,休息点的保障和便利,每个路口的路标安置等。每个地点都要有十几名工作人员,他们第一天在一个点,因为步行路线是一个大圆形,第二天从另一条路返回。他们晚上收拾整理好,第二天一早要在另一个点安置好,因此工作量很大。

随着步行速度不同造成战线的延长,辗转于各个路口的交通管理员就有32人,他们驾驶摩托车十几个小时不停地接力才能完成。其它还有设置路标、收容车辆、鼓动车辆、物资运输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批义工参与,这中间的指挥协调都十分有讲究,所以说看起来就是走走路,里面则大不简单。

记者也看到沿途所有的十字路口都有明显的专用指路牌,一问才知道所有参与者都不知道行进路线。一位步行者表示,这样做可能是怕人偷懒抄近路吧,但是参与者每个人都至少捐款2,000元才有资格走路,想必也不会这么不诚心。每一个休息站都有工作人员在你的牌子上贴实时彩贴,所以说收集彩贴不完整说明你走的路线不对,或者没有走完。另一方面走路拿一本路线图也显得多余,开始的时候一大队人马,后面跟着前面的肯定不会走丢,战线拉开之后就要靠路标了。

首天宿营的Downsview Park,那里有工作人员安扎好的几千顶帐篷,如果不愿意回家休息的就可以在那里露营。她们的行李则在出发的时候,交由工作人员运送到宿营地,几千人的行李不出差错非常难得。宿营地有赞助商提供的各种食物、啤酒、白酒和红酒等,就像一个临时的兵营或者野餐派队,就是规模超大了些,一眼望去尽是红粉兵团,男人在这里都是鼓劲加油拉拉队的角色。

宿营地最重要的还算是医疗服务人员,不少人起了脚泡,都需要包扎。医生们也不嫌一双双汗脚脏,捧在膝盖上,刀剪一起上,专门的绷带剪得精致无比,包得也过于专业了,看着步行者一个个痛苦不堪的表情,记者就没好意思过去露露自己的小泡了,也别浪费医疗资源了,自己拿根针把泡挑了就是了。

除此之外,还有按摩学校的服务,这真是大好的实习机会,几千号人排队等着,真的要按到手软才算啊。瑜伽师傅相对就轻松多了,领着一群人伸伸胳膊拉拉筋就可以了。

最震撼的还算是做饭的师傅们,他们来自一家农场,一下午要准备好5,000份晚餐,晚餐主要是BBQ鸡肉,厨师们动用三个专门的BBQ烤车。加拿大不愧是什么都要和车联系在一起,这些烤车平时封闭起来就一个大拖挂,挂在车后面拉到哪里都可以。到了地方打开就可以烧烤了,关键是容量惊人,一次可以烤几百只鸡,当年坐山雕的“百鸡宴”要是有这些设备,可就高兴坏了。

麦考表示,这些所有的环节都不容易,两天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准备一年,目前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日常操作,她们已经开始为2010年活动注册了。活动的承办单位是一个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大型筹款活动的公司,从标示设计到宣传,从整体策划到具体实施,都已经非常专业化和职业化。让每人的2,000元感到物有所值,同时也资助了癌症研究工作。

实际上上个周末不仅仅有这一个筹款活动,还有Terry Fox跑步筹款,还有自行车为癌症研究筹款等。多伦多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这些四处奔走的人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病魔的威胁。

9月份温度适宜,历来是一个慈善筹款的黄金季节。参与这些筹款运动的都价格不菲,比如参加100公里自行车的,每人至少要交2万元。作为癌症幸存者的Todd Herzog,今年是第二年参加步行筹款,她这次筹款16000元。她之所以喜欢这项活动是因为大家一起走路很好玩,她平时不可能和家人、朋友一起走这么远的路。

粉丝们为华裔科学家尖叫

作为此次活动受益者的Princess Margaret医院癌症研究中心,其领军人物是一位华裔科学家麦德华教授。他专长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在1984年成功复制T细胞受体的遗传基因而闻名于世;2001年又发现助长淋巴瘤的的一种蛋白质。其研究成果被世界各地超过4万名科学家引用。是2007年度红枫传奇的获奖者,2009年1月,获得安大略省最高荣誉的安河勋章,同年11月入选加拿大医学名人堂的2009年度名人榜。

这几千名步行者可以说都是他的粉丝,他的每次出现都会引起掌声和尖叫。在乳癌患者的眼中,麦德华教授每一点进步,都会拯救大批的生命,他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推动人类抗癌的进程。也正是他和他的团队有效的成果,吸引得这么多人几年来持续为他们捐款,目前累计已经超过1亿,麦德华的目标是1.25亿。

记者在活动现场遇到了他,当时他正在准备活动庆典的讲话,第二天又要出访美国讲学,因此无法做更多的采访。他表示,对抗癌症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世界上并没有灵丹妙药。40年前乳癌是不治之症,目前有86%的患者活过5年或以上。经过30到40年的努力,65%的癌病可以治疗。他说,对抗癌症的研究工作无利可图,研究要靠政府和捐款维持。安河的研究经费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这种筹款活动对科研的发展太必要了。

麦德华教授还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乳癌的一些常识,他认为乳癌和环境无关,比如很多日本人移民到了美国夏威夷,那里环境要比日本好得多,但是她们的乳癌的发生比率依然保持和在日本本土一样高。这里有一个遗传的因素,一旦家族里有乳癌病史,患病的机率就大很多,和环境污染没有太大关系。还有一个和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韩国人喜欢吃泡菜,那么胃癌的机率就大。现代人喜欢熬夜,有时两口子经常生闷气、工作压力大、节奏紧张等,女性乳癌的发病率都会因此提高。

华裔团体筹款能力也不弱

加拿大福惠基金会副会长王昆明参与慈善筹款活动经验十足,他表示华人机构的筹款活动主要是以宴会的形式,比如龙宴、孟尝之夜、福宴等都有一定的历史,为华裔小区的几个福利机构筹得了相当数量的款项。多伦多数量有限的华人却可以支撑几个福利团体,已经是难能可贵。他认为宴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华人,大家平时难得一聚,坐在一起吃吃饭可以增进了解,给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举两得。

他表示主流社会也不排斥宴会这种筹款形式,比如在华裔小区知名度也很高、为加拿大防癌协会筹款的“金水仙”筹款晚宴(面向华裔小区),他也是共同主席之一。这个活动自1998年开始以来,筹款已经超过百万元。主流社会也不是全靠运动这种形式筹款,只不过9月份比较密集罢了。

王昆明指出,华裔也有利用体育运动作为筹款方式,比如今年颐康基金会举办的“春颐恒动”,就是一个步行筹款活动,整个活动共筹得善款超过8万元。不过步行的距离只有2.2公里,也没有设最低捐款数。此外,利用高尔夫球赛筹款的团体也不在少数。

至于主流社会的这次步行筹款活动一次筹得1160万元(2007年有5,521人参与筹款1730万,2008年 4757人参与筹款1300万),他表示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华裔小区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数少,财力也自然有限。其次,华人捐款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就说颐康基金会主办的比较成功的龙宴,今年已是第20个年头,已经筹得超过1700万元的善款,才能和主流社会一次活动的善款相匹敌。

他也认为,慈善捐款是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和传统,政府对慈善事业是在政策上予以鼓励,比如可以获得退税等,鼓励个人和机构参与各类慈善活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贯穿了慈善捐款意识教育,这样的一个传统造就了慈善捐款良好的环境。而华裔慈善捐款由于文化的差异,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在遭遇大灾大难或个人家庭不幸的时候,大家解囊相助,但是远没有达到高度有组织和正规化的层面。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几个华裔慈善团体在健康成长,大陆移民背景的慈善机构虽说不多,但潜力可观。他相信,随着经济实力和人数的增长,随着慈善捐款意识的推广,更多的大陆移民会参与到这个有利于小区本身福祉的慈善事业中来。

作为福会基金会的副会长,他也认为提高慈善机构的信用度和透明度,是吸引慈善捐款的重要因素。福会基金从2005年资助175名贫困中国学生,到今年可以资助2345名学生的数字,就可以证明其吸引力在稳步提高。

善心将会继续

佛教慈济基金会多伦多支会负责人袁万福认为,两岸三地的新移民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对于慈善捐款的态度也会不同。他表示,香港长期是英国殖民地,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在香港只要是热闹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捐款。大家对慈善捐款很习惯,只要认同捐款的主题都会乐于掏腰包。而移民到了加拿大之后可以看到,香港移民社团主办的慈善机构还是比较完善的。

说到台湾,他表示也是最近几十年,由于台湾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充裕之后才会在心灵上寻找一种满足。台湾的慈善机构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目前台湾从学校护送学生上下学的交通义工,到问题学生辅导,乃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爱心社团都很多,已经形成一个氛围,大家的认同感还是比较强的。

袁万福在1990年代起曾经在大陆做过几年生意,他认为大陆的政府指导和管理功能比较强,类似慈善机构的工作也会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民众的主动性也会受到官方的影响。但是他也看到,在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政府的引导下民众的捐款能量还是很大的。当大陆移民到加拿大之后,会面对政府对慈善捐款不予以指令,不要求你对什么进行捐款,完全是民间团体的行为。这时候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对社团的公信力要求比较高,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他相信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以及对慈善团体的认知,人们的善心还是存在的。

记者提到本次西人针对乳癌的捐款活动,他对捐款数字之巨表示惊讶,他表示华人实力还远不能达这个水平,此外他相信参与60公里健步的华人也不会多。这中间存在一个兴趣、爱好的问题,这种方式虽然好,但是你真的组织之后,会担心没有人参与。而且,慈济基金会主要是对个人和受难群体进行捐助,对类似癌症研究机构的捐款这类主题性捐款还没有。华裔小区和西人小区的捐款相容和相通性,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障碍。

原文出自:

http://www.ccue.com/ccp_east/2009-09-17/1253235481d2036415.html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