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收藏界黑洞:造假者用人尿泡瓷器做旧 /

收藏界黑洞:造假者用人尿泡瓷器做旧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这几年除了楼市、股市,文物收藏市场也是火爆异常,很多人不仅出于爱好,而且把它当成了一种投资保值的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感兴趣,使得古玩文物交易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最“火”的投资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古玩行当的诡谲与欺骗也愈演愈烈。谁为藏家鉴宝?市场上到底有多少黑洞? 据央视报道,在中国钧瓷之乡禹州神垕镇,随便走进一家农家院,院子里的空地上、墙角下,各个朝代的瓷器是应有尽有,这些在古玩市场里身价成千上万的钧窑“文物”,在这里仿佛成了一堆无用的垃圾,每件瓷器上都布满了泥土,瓷枕的脱釉都非常逼真。

人尿泡出“旧瓷器”

对于河南省禹州市此类瓷器,河南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景顺称,属于高仿的,不少是有意打烂,打烂以后又修补,给人误导。现在很多市场上出现的都是发乌发黄、做伪做旧的东西。

负责瓷器鉴定的四川成都名家赵德均介绍:“目前‘旧瓷器’在古玩市场上很畅销,但也是假货最多的,因为瓷器造假最容易,一些造假手法让人真假难辨。一般瓷器造假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按照古代的样子将瓷器做出来;第二步是将它做旧,以表现它的‘古’。”赵德均讲述了一个造假的趣闻:造假者先买回一些新的瓷器,用人尿加消毒液,将瓷器泡进去,泡过半年后,洗掉本身的颜色,然后再在这些去釉的瓷器上让画家在上面画出古色古香的图案,喷出仿古的釉色。

不过这些都是瓷器造假的雕虫小技,与以新充旧相比,“补货”是最难鉴定的。造假者到四川各地古窑场或坟墓遗址搜罗大量的“垃圾”残片,然后,用残片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鉴定专家采用先进的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一样是“真品”。在市面上,这种拼凑的赝品,一旦成功通过专家鉴定这一关,原本仅值1万多元的东西,一下子就超过了20万元。

骗子屡屡得逞

中空的装饰品灌进沙土充分量,外面沾上点泥沙,就拿去充当工地施工挖出的“古董”卖。不久前,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分局刑警一中队成功破获一起伪造古董改销一条龙诈骗团伙,抓获团伙成员9名,据悉,该团伙曾在北京、银川、包头、唐山、秦皇岛等地交叉结伙作案数起。

(北京潘家园市场一角)

据办案民警刘警官介绍,“销售”时,卖“古董”得穿“工作服”。该团伙主要销售“古董”的地方是早市或者集市。在卖“古董”时,所有人都要穿上“工作服”——建筑工人的衣服,戴上黄色安全帽。他们假称所卖物品是从工地刚刚挖出来的“宝贝”。这些人基本上一起外出,在火车站分手后奔赴不同的集市,卖完后自行返回旅馆。

砍价格,要多高价看买主情况定。刘警官在秘密侦查时发现,“古董”卖出的价钱不一样,成品的十二属相最低七八十元就能卖出,高的可达几百元。据团伙成员交代,他们价钱是看买主来定的,看着买主不懂装懂,而且很有钱的样子的时候就会高价讨要,如果看着没钱的样子就贱价卖出。有必要时,可以让自己人来当托,说这件古董有多么多么的好,进价10元钱的东西就可以卖到几百元。他们在汽车站等地出售“古董”,短短3天时间就加工出售“古董”13件。

这些伪造古董之所以能够顺利出售,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推动。人们手上有了闲钱,开始抱着投资的心理买古玩。而文物艺术品升值的潜力非常大,拍卖市场基本上是一年升值30%至50%,有些文物过两年再拍,升值一倍,这大大刺激了有钱人将资金投向这个领域。

著名鉴赏家王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古玩仿制高潮,前两次高潮一个在宋代,一个在民国。当代文物仿制登峰造极,整个市场光怪陆离,耸人听闻的事时时在发生。”古玩市场并非一般市民所能涉足,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非常强,能淘到宝贝的也是极个别人。

古董造假很正常吗

为啥别的东西造假有人管,但是古董造假却很正常,自己走眼就算自己倒霉呢?或许这就是古玩的魅力所在。古玩,顾名思义玩儿的就是历史的文化积淀,玩儿的就是时间的积累。从古人开始欣赏古玩的时候赝品也随之走向了市场,仿古自古以来就算是一种生产力。举个例子,康熙时期做了很多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在当时来说就是假的,就是赝品,可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康熙时期仿制的假货也十分难得,十分稀少。 同样的例子,民国时期仿制清三代或明代的瓷器,现在也是很难得,价格往往比同一时代的物品还要高。 中国艺术品的造假史源远流长,自汉代始,后朝仿前朝就非常流行。

造假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崇尚古人古物而仿之,二是受利益驱动而仿之,现在绝大部分造假属于第二种。其实对于艺术品的造假也不能一概否定,就拿书画来说,当年张大千仿石涛的山水画作,骗过了很多大收藏家的眼睛;齐白石晚年作品上的工笔草虫几乎都是学生画的;明代大画家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在拍卖会上争到几十万;故宫目前收藏的古代书画中,相当一部分是后朝仿制的。另外,真假由谁说了算?对一件东西专家说法不一,是经常的事。还有所谓的科学检测手段,目前也已被造假者所攻破。因此打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大概就是目前打假没人管的主要原因吧。怎么办呢?一是提高自己的眼力,少交学费;二是遇到把假货当真货卖,骗钱数额较大的,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

在北京朝阳区CBD工作的付玉强,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对收藏品一直情有独钟,有了点积蓄后,2009年,在北京潘家园市场,他花费了3万元淘到了一幅董寿平的国画《兰石图》。然而第二天经行家鉴定后,确定为赝品,当时他就直奔潘家园市场管理中心讨要说法,却没有结果。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一位人士对此表示:“古玩虽是特殊商品,但消费者遇到欺诈,只能自认倒霉。法律上,我们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条文。” 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调控,从生产到流通,一大批复仿的赝品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市场。一旦某项工艺品产业沦落如此,那么其信誉度和价格就会迅速降低,不但仿古产品,连正常的工艺品生产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最终成为“地摊货”。

(2010第二期《记者观察》封面)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唐三彩,其生产厂家在洛阳一哄而上,最泛滥的时候,达到30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个体作坊。 他们或仿古做旧,或以次充好,市场销售更是无序,在街头巷尾随意摆放,公开压价,国宝级的文化精品就这样沦落为便宜的“地摊货”,无人理睬。

因此很多文物专家和仿古工艺品作者认为,国家有必要出台管理措施,规范仿古工艺品的制作,仿制产品要有明显标识,才能让仿古工艺和文物市场都良性发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