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王维工出面为黄菊顶包 认下情妇康燕 /

王维工出面为黄菊顶包 认下情妇康燕

“上海帮”的情妇中,特别显眼的是康燕——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EMG)副总裁。

被“双规”那年45岁的康燕,曾被某些人评价为“蛮漂亮的”“颇有姿色”,也有人看其照片后说“并没有多少风韵”。

但是大家公认她“能干泼辣”。不过, “一个能干的女人身后,站着一个有权势的男人”,她身后这个“有权势的男人”, 之前传说是已故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黄菊的大秘书王维工,但最新从上海传来的消息说:王维工是替主子顶雷,黄菊才是康燕身后真正“有权势的男人”。

康燕被某些人评价“蛮漂亮的”“颇有姿色”,也有人看其照片后说“并没有多少风韵”。

王维工妻儿顺利移民澳洲

1994年,黄菊集上海市委书记、市长于一身,王维工从由上海市委办公厅转任黄菊的专职秘书。此后,他历任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及上海市委副秘书长。2002年秋,黄菊在中共十六大上晋升中央中共政治局常委,王维工随同北上,进入国务院办公厅。

上海社保桉件调查初期,王维工就在北京接受过专桉组的专门问话,其行踪已被有关方面锁定。2007年元月,王维工被紧急调回上海,担任大型国企上海申能集团的副总经理,降为厅级待遇。

王维工的红颜知己康燕被“双规”

黄菊于2007年6月2日在北京病故,一个月后,王维工被逮捕。在黄菊逝世近两年之际,曾跟他13年的贴身秘书王维工,终因巨额受贿被量刑。

2009年4月17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法院对王维工桉一审宣判称:王维工在1995年至2006年间,利用其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秘书、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国务院办公厅秘书等职务上的便利,为八家单位或个人谋取利益,并为此多次索取、收受请託单位和个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约1293.4万元。其中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这五年间,仅“问题富豪”张荣坤就行贿王维工933万元,佔其全部贿款的七成。最后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上海官场人士曾透露:王维工看上去老实本分,然而“人不可貌相”,他在上海就有“8+1”:8个情人和一个老婆。情人当然主要是看中他是“黄菊的大秘书” 这一身份。但后来发现,其中不少是为主子打掩护。

“8+1”人中只有康燕被拘押,因为大家公认她“太能干”,钱上的事她捲入最多。据消息人士透露,她至少“拿到了几套房子”。

另有消息指,王维工虽已被扣查,但其妻子和儿子却在他被“双规”期间,在上海有关人士关照下顺利移民澳洲,此事在上海官场引起议论。

康燕对与王维工的交往故作“透明”

康燕发迹是在世纪之交前后。当时她担任人民日报旗下《国际金融报》社长。该报规定人人都要拉广告,而她自己的绝招是可以安排广告客户见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这当然主要就是因为她与王维工的特殊关係了,见一次黄菊,广告费200万。2001年,她出版了一本30万字的《解读上海》,在书中大捧黄菊和时任上海市长陈良宇,这下她更是名声大噪。

知情人透露,康燕的丈夫是从军队转业到上海《新民晚报》做编辑、记者,他们有一个女儿。丈夫听说康燕和王维工(其实是黄菊)的事情之后,自己也去找外遇,被康燕发现后,二人离婚。

据瞭解康燕的上海人士说,康燕个性要强、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很强,善于经营人脉关係,与上海诸多政商要人关係甚佳,像社保桉关键人物张荣坤、太平洋保险集团前董事长王国良等,对康燕颇为赏识。而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银行主管,都是康燕人脉关係网的重要部分。

康燕被查出在王维工与富商之间“牵线搭桥”,从中牟利,她被“双规”是“涉嫌经济问题”:通过她与黄菊的亲密关係,协助富商批地贷款。

瞭解康燕的上海人士称,康燕本人对与王维工的交往故作“透明”,甚至引为资本,暗藏的却是黄菊。她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坦言:“说王维工同志是我的良师益友恐不为过,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无论是对我的新闻採访还是对我个人专着写作,他都倾力协助有求必应。”

康燕在“解读上海”过程中与王维工勾搭上

经笔者查証,康燕的情况如下:

康燕,辽宁锦州人,1963年出生,祖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先后在沉阳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解放军报社等从事新闻宣传,军旅生涯15年。

1995年,她转业到了人民日报社,先后担任华东分社主笔、主编及该报旗下的国际金融报社社长等职,在党报工作11年。

国内媒体这麽介绍她:近20年新闻宣传工作中,她(康燕)以擅长理性思考、文风犀利、文笔优美而活跃于新闻界。她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中国反贫困战略及华东大中型城市的改革探索,特别是对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中国金融业改革实践,进行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採访报道。 2001年,出版30万字政论专着《解读上海》,该书以独到的视角、严谨的笔触,立体评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改革开放实践,全面解析了这座东方大都市何以“惊世一跃”的奥秘所在。出版后,该书连续八周名列“上海书城排行榜”之首,并荣获当年上海市“读者最喜爱的书”。随后,该书影响波及海内外,其繁体中文版及英文版发行至23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世界GDP排名前20位的国家图书馆及世界500强企业均藏有该书。
康燕还出版散文诗选《被凿穿的意志》及其配乐朗诵CD。

《解读上海》连续八周名列“上海书城排行榜”之首,销量可能不假,但是这本对黄菊、陈良宇充满了阿谀之词的书,之所以销量冲天,是因为它出版后一段时间内,受到“超强度”吹捧,一些机关、单位受命摊派购买。

有人说,康燕与王维工的“亲密接触”正是始于2000年康燕写作《解读上海》一书过程之中。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的康燕,与王维工边写书边接触擦出 “火花”。王维工亲自操刀为该书作序《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永远记住》,同时还运用各种关係、资源推广此书。其实,是黄菊和康燕上床后,让王维工为康燕作的序。

黄菊。

为一个记者的一本书如此兴师动众,引起当时业内人士广泛质疑。康燕过去与上海并无渊源,从解放军报转业到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进入上海不过短短几年,对上海能有多少瞭解呢?居然能写出洋洋30万言的“解读上海”,还能大红大紫,后面没有“有权有势的男人”做得到吗?

曾有传闻说,在黄菊去世前而陈良宇已被双规时,黄菊得知张荣坤是王维工介绍与陈良宇认识的,气得抓起桌上茶杯,把一杯水泼到王维工身上。
消息人士说,这不过是有心人为黄菊粉饰罢了。

王维工以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办公室主任的名义,帮康燕採写《见証中国金融》牵线开路。

康燕在《国际金融报》任职期间,据说是这张报纸“最牛”时期,採访了许多高层官员,好多採访,康燕这位社长都亲自参与。有王维工这位黄菊办公室主任给她开道,凭借着黄菊如雷贯耳的大名,哪一个高官敢谢绝?王为康燕穿针引线,安排来自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邮政集团等多位中央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都接受了康燕的访问。採访由康燕执笔,採访内容多仰仗王维工。在这些採访的基础上,2006年,康燕与王维工合作出版《见証中国金融》,该书的首发式于2006年7月在北京举行,多位副部级官员出席。

在康燕任职期间《国际金融报》发行和广告都很有起色,其实也很简单,那些部长、省长、行长耳闻她与“黄菊首秘”的“亲密沟通”,从银行堆成山的钱中拨出点零头,订购报纸、登些广告,又有何难?不过,康燕虽然凭借这张报成了推动新闻事业的先锋,该报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最困窘的时候连职工工资都无法按时发出。消息人士透露,报社租了一家保险公司一个楼面办公,租金也一直不能如约付出。

儘管职工怨声载道,康燕凭着与黄菊、王维工的关係,凭着经营起来的人脉,摇身一变当上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但她再聪明,却没有算计到,她与“上海帮”搭上关係时,“上海帮”虽然如日中天,也就是夕阳西下的转折点了,不到两年,她也就随王维工落网而垮台。(《明镜月刊》第1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