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访加系列:百年风雨终见虹霓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天(9月8日)即将展开中国国家元首8年来首次加拿大访问行程。虽然胡锦涛这次北美“亮相之旅”,因“卡特里娜”飓风侵袭而要取消美国行程。不过,这反而令胡锦涛的加拿大之行变得更为重要。
此次来访既为两国官方所期待,更为加国商界所热盼。当地的学者和企业家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加中经贸关系即将进入全方位的、更良性的互动与发展新阶段。
加拿大和中国的双边关系从未有过根本的利害冲突,平等友好是两国关系的发展主流,一向奉行互利互惠的原则。这是加中关系的特点,也是加中关系的优势。
1998年加拿大总理克里田(Jean Chretian)访华,在加中贸易理事会年会上,中国总理朱镕基发言,把加拿大称为中国最好的朋友。当时全场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事后克里田说:“朱镕基先生这句话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令我非常感动,这一情景常常在我心中浮现。”
萌芽期:先贤立头功
在现代历史上,加中两国关系始于19世纪中期。
1858年4月,第一位华人作为淘金者由美国加利福尼亚来到温哥华。次年,香港华人开始直接进入加拿大。随后,中国商人和劳工陆续到来,至1885年,在加拿大定居的华人已逾万人。
1881-1885年,参加太平洋铁路建设的华人达1.7万人,其中直接来自中国的至少1万人。成千的华工死于艰苦的铁路工程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可是太平洋铁路建成后,加拿大先以高额人头税限制华人移民,继之在1923年禁止华人移民。
清政府外务大臣李鸿章1896年出访西方诸国,回国时又途经北美在加拿大停留,受到卑诗省政府的接待。当时李鸿章曾就华人人头税问题与加拿大政府进行商讨,此为加中两国官员的首次正式接触。
加拿大劳工与移民部长麦肯齐·金(后出任联邦总理)1909年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造访中国的加拿大高级官员,即中国不久派出了首任驻渥太华的领事。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先生曾三次来到加拿大,与当地侨界进行了密切接触,并为共和革命进行募捐活动。
1931年,加拿大与中华民国建立领事关系。
抗日战争初期,加拿大宣布中立,对中国禁运军火。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解禁,两国关系得到改善,1943年更进一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当时加拿大声明放弃它作为英联邦国家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权益。
时至1947年,加拿大废除禁止中国移民的法律,并发展与中国的经济贸易。
冷战期 隔洋两相望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当时的加拿大驻华大使郎宁曾建议谋求与新的中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甚至在北京租好了房舍,以备届时迁馆之用,而郎宁本人留在中国一直到1951年2月。
1949年11月,加拿大众议院举行为期两天的对华政策大辩论,当时的外交部长皮尔逊(L.B.Pearson,后出任联邦总理)指出,尽管与新中国理念不同,但必须承认所面对的现实。当时英联邦国家都承认了中国,加拿大也准备这么做。但无奈国际局势风云骤变,美苏两大集团形成冷战格局,随后爆发朝鲜战争,致使萌芽状态的加中关系中途夭折。
实际上朝鲜战争一开始,加拿大就持一种矛盾态度,皮尔逊政府还曾试图说服美国通过联合国采取行动,但未对杜鲁门政府产生影响。起初加拿大只派出三艘驱逐舰,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又增派一支皇家空军卫队和一旅志愿兵。
1954年加拿大联邦总理圣劳伦在汉城直言:“总有一天,我们将成为现实主义者,承认中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政府。”但圣劳伦的言论受到美国和加拿大右翼人士的攻击。
虽然在外交大政上加拿大作为西方一员惟美国马首是瞻,但一直未与台湾建立大使馆。皮尔逊就曾对杜勒斯表示,加拿大不受美国对台湾义务的约束。
转折期:拨雾迎曙色
60年代末期加拿大政府的政治立场开始出现重大转向,在联合国开始放弃支持国民党政府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的立场。当时任外交部长的马田(Paul Martin)多次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和安理会,但受到美国指责。
无论是圣劳伦、皮尔逊的自由党政府,还是迪芬贝克(John Diefenbaker)的保守党政府,都曾积极谋求与中国建立和发展外交与经贸关系,只是由于美国的制肘,才一再拖延。但经贸关系则像一条不可抑制的潜流,一直在往上走。到特鲁多(P. E.Trudeau)执政时,加拿大已经成为中国第9大贸易伙伴。
1967年,特鲁多政府正式通知美国政府关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定。
加中两国于1970年10月13日正式建交。加拿大是继英、法后承认中国的第三个主要西方国家,也是“文革”十年间第一个承认中国的主要西方国家。加中正式建交后,特鲁多政府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3年10月,特鲁多应中国总理周恩来邀请访华,双方签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贸易协定。
发展期:经贸写新篇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发展迅猛,受到加方的高度评价,自由党政府时期加中关系有了质的飞跃,1987年保守党马尔罗尼政府更推出“中国战略”。
80年代期间加中两国高层互访频繁,1984年中国总理赵紫阳访加;1985年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对加国事访问;1986年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Brian Mulroney)访华;1987年加拿大总督珍妮·索维访华;1989年中国人大委员长万里访加。
由于“六四”事件,加中关系出现过暂时冻结,停止了部长级以上的互访。1991年10月加拿大外长麦克东噶尔(Barbara McDougall)与中国外长钱其琛在联合国会晤,商讨双边关系正常化。随后加国农业部长和国际贸易部长等相继访华,成为破冰之旅。
1993年5月,时任中国副总理的朱镕基访加具有重要意义,至此完全恢复以贸易为主的对等关系。自由党领袖克里田(Jean Chretien)执政后,则明确提出更加务实的外交政策,并于1993年在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会议期间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该年加拿大由中国的进口贸易大幅增加,由上年的6.5亿美元,增至11.97亿美元。
中国总理李鹏1995年10月访加,签署双边合作建设秦山核电站的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有关能源、劳务、卫生等协议。此时加中双边贸易也创下新的历史记录,达到42.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9.8%。
在过去10年里,加拿大向中国的出口每年以5.2%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高于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平均增长的3.7%速度。加拿大从中国进口贸易的同期增长速度是13.1%,也超过了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10.3%增长速度。
商界热评:曙光在前
官方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加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一百五十五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九十亿美元。双方在科技、农业、能源、环境、卫生等各领域合作成果显著。
温哥华贸易局首席经济师帕克(Davie Park)认为,中加关系近几年发展总体上是正常的,没有太大的反复。合作主体体现在经贸领域中,属于一种良性的发展关系。 帕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加拿大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林业产品等。对加拿大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加拿大银行公会外贸委员会主席罗安邦在授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是未来潜力最大的市场。加中两国经济互补性极强,近几年来双边贸易发展很快,现在小麦占加拿大对华出口的比重已下降到不足百分之二十,对华贸易结构已发展到以能源和天然资源占主导的阶段。他分析说,未来加国对华贸易的重点领域一是能源,二是旅游业,三是医疗设备。
罗安邦认为,加拿大要改变过份依赖美国市场现状的唯一选择就是拓展加中经贸合作,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而目前这种趋势正在朝有利于加国的方向发展。他预计,加拿大对华贸易今年就很有可能实现顺差。
在谈到两国企业深化合作的问题时,加中贸易理事会多伦多总部执行理事康丽诗(Margaret Cornish)建议,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了解当地市场、掌握国际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参与投标,在投标中得到最新、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不论投标是否成功,都能将此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为将来可能的购买与再造作好最充分的准备。
克里田的“中国情”
克里田则先后4次访华,创下加拿大政府领导人任内访华次数最多的记录,其中2001年率领访华代表团近7百人,也创下出访代表团人数最多的记录。那年访华回来正值中国蛇年,破例在国会举行庆祝大会,事后克里田夫妇还作客中国驻加大使梅平的官邸。从1994年至2001年,克里田连续8年在重大国事活动前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他的自传《心中的话》中文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在序言中他充满感情地写道:“陈卓愉任亚太地区事务的国务部长,这是华裔加拿大人第一次在加拿大政府中担任如此要职,也是第一次我们有一位部长专门致力于发展同亚太地区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