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华埠“中华门牌楼”:八年未圆的梦 /

华埠“中华门牌楼”:八年未圆的梦

前言

每年华人社团举办的“龙宴”、“凤宴”、“华宴”、“艺汇日”……筹得的善款少则十几万,多则过百万,而由华人机构主办的“龙舟节”更令多伦多万人空巷,“同一首歌”也曾使两万多中港台移民奔走相告。但多少老华侨望眼欲穿、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多伦多唯一一座“中华门牌楼”,历经八年仍未建成,令人感叹唏嘘!是多伦多华人无钱无实力,抑或是大家都抱有事不关己的冷漠,还是另有原因?希望读者从本文中找到答案,并拿出热诚和爱心、捐出一分一毫,共同为“中华门牌楼”的建设添砖加瓦。

筹款路漫漫

牌楼在中国历史上是专门用来表扬和纪念名人大事的传统建筑,而且都是要经过皇帝御批才能建设。早在1998年,多伦多老唐人街东区华商会就做出计划,筹建一座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牌楼,现任东区华商会会长张哲旋2000年即接受商会委托,设计牌楼的造型、图案,从那时起,让中华门牌楼树立在多伦多最古老的华人聚居区,就成了老人最大的希望,从此,老人也开始了他至今为止,长达八年的辛苦操劳。

修建中华门牌楼的计划可以说在1998年就启动了,但随后一直构思了两年,仍然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2000年,由张哲旋根据从中国收集到的牌坊图案资料,绘制出的一幅15尺*20尺的大型中华门牌楼壁画,才挂到了区内一所银行外墙,区内人士才有机会了解修建牌楼的计划,对中华门牌楼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而当时该项设计的费用是由市政府和东区华商会支付的。

一项计划一旦提出并启动,首先可能遇到的就是资金的问题,当时的东区华商会并没有多少资金可以调遣,更多地是依靠政府机构的“友情赞助”来解决问题,如市政府的泊车管理局就拨出部分现场车位,来支持修建中华门牌楼。这些“友情赞助”往往是临时、散碎的,不论是东区华商会还是市政府都没有正式完整的资金筹措或拨款计划,门楼修建的工作自然也就一日复一日地延置著。

直到2001年多伦多中华门牌楼筹建委员会才正式注册成立。张哲旋老人也随之踏上了“讨钱”、“要物”建牌楼的漫漫征途。当年,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江门侨乡,游说当地侨办及广东省海外文化交流协会,同时致函中国国务院侨办,申述牌楼对海外赤子的巨大意义,希望取得实物支持。

东区唐人街所在选区市议员为区内华人的热诚所感动,在2003年向市政府提交了资助牌楼建设的议案,几经努力之后,2004年夏,市政府三读通过该议案,同意通过以1:1方式资助兴建中华门楼,中华门的兴建终于有了来自政府的资金保障。市政府更在2004年七月拨出15000元,在牌楼位置的后墙上绘出一幅中国古代名胜春夏秋冬四季巨型壁画。

同年,筹委会为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专门聘请了资深公关专家孙馨怡担任筹款策划总监,负责牌楼建设筹款的宣传推广工作,并由张哲旋、黄志雄一起出任筹建委员会共同主席,至此,筹款工作进展显著加快。

2004、2005两年间,Yan Can Cook、粤曲晚宴、音乐会、功夫之夜、万锦区中华门小大使等一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中华门牌楼修建工程也在中、西文各类媒体中得到报道、传播,知道这项工程的人越来越多,社区关注的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此外,东区唐人街每年夏季的“龙节”主调也还是为牌楼筹募费用。加上经常性的“中华门”模型义卖,每个模型收取20元。目前除政府的资助外,民间最大的一笔捐款是某地产商捐出的5万元加币,日前,该地产商还承诺将捐出更多善款。

门楼建设所差的最后一笔款项,希望通过今年4月30日的“齐心共建中华门筹款晚宴”筹集到位,此次筹款晚宴规模在整个中华门牌楼筹建过程中堪称空前,华人社区名流黄志华、文锡辉、陆春云、欧阳健昌、陆郎毅出任晚宴共同主席,大多伦多华商总会、加拿大中国总商会等几大华商会及华联总会都明确表示支持筹款晚会,已出钱买下几围酒席,并捐出善款。

到目前为止,中华门牌楼兴建工程第一期工程耗资7.9万元,第二期工程所需款项尚有17.5万元缺口,希望通过4月30日筹款晚宴和今后的活动筹得,预计市政府按照1:1的比例,最向二期工程项目拨款,最高额度为32万5千元。但是,除了筹款晚宴的最后所得还存疑问之外,市政府的拨款还不能很快到位。

据了解,市政府每年的年度预算会议都在3月召开,市政府原本希望筹款委员会能在2006年3月份之前,筹集到32万5千元,以便市政府能够作出相应拨款预算,但是筹委会无法在这个时间之前完成筹款目标,只能等到筹款晚宴结束后才能确定最后所得款项,而这已经超过了市政府预算会议的期限,这意味著,市政府的拨款只能等到明年三月之后了。

二期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动工?目前还是个未知数,最乐观的考虑也是在2007年的春夏之间了。照这样算,张哲旋老人的心愿,也是所有华裔加拿大人的心愿,要等待近10个春夏秋冬才能实现了。

华人能办多少事?

中华门牌楼从提出计划到今天,八年过去了,连从始至终为牌楼付出无数心血、时间、经历的张哲旋都承认:“拖得太久了!”他分析其中原因,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过去多年,特别是计划开始的头几年,不论是社区还是东区华商会本身,对这个计划关注的力度都不大,商会内部甚至还为兴建工程产生争执,出现矛盾,心不齐,劲不大,计划自然不可能有进展。

其二,过去牌楼设计、表现的思路偏窄,只看重表现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而没有把它与加拿大当地华人的历史、生活结合起来,在新一代华人中无法引起足够的共鸣。张哲旋举例说,门楼原本的图案只有富裕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凤呈祥、万里长城、熊猫、梅兰竹菊石狮子、琉璃瓦。在筹款过程中,有不少华人反映,为什么在加拿大建中华门牌楼,没有加拿大华人的影子?接受社区人士的意见,后来他们才把“铁路华工”的形象加了进去。因为华人修建了使加拿大得以立国的铁路,书写了加拿大的历史,是对加拿大的最大贡献。以此纪念先人,激励后人,相信会引起更多人的响应和支持。

其三,东区华商会,包括后来成立的筹款委员会,在计划的头几年都没有完全认识到牌楼意义、筹款活动宣传的重要性,对活动策划没有足够的经验,以至工程在社区的认知度不高。这么多年来就连很多本地华人都不知道中华门牌楼这件事,即使知道,普遍的态度也是:建中华门牌楼是东区唐人街的事,跟我没有关系。华人社区的其他组织也对此没有兴趣,响应支持不多。直到近两年,随著宣传力度的加大,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能够得到中加两国政府同时出钱送物支持的社区项目,中华门牌楼建设工程恐怕在多伦多是唯一一个,在加拿大也不会多。该项工程实际上分别从两国从政府那里得到了绝大部分的资助,筹委会面向社会筹集的善款数额仅只是区区10万元。而且在这10万元中西人机构、个人捐款还占到一半以上,反而华人所占比例只是一小部分,有时一场筹款晚宴下来,扣除开支后,只剩下可伶的1000多元。在华人社区筹款办一件事就这样难吗?中华门牌楼筹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对这样的疑问,华社人士有不同的看法。

参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加拿大”活动策划的香港特区政府驻加拿大经贸处处长助理箫显扬表示,中华门牌楼兴建项目投资额并不大,按目前楼市计算,也不过是一间半独立屋的价钱,以现在多伦多华人社团的能力,完全是早应筹齐款项将其建成了。之所以拖延至今,与该项目前期宣传非常低调和华人社区重心北移,因而老唐人街的善举未能引起社区重视有关。

中区华埠发展委员会的副会长陈乐屏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筹款进程缓慢应该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而且地域限制在东区唐人街的话,资金来源肯定有问题,哪怕是局限于多伦多市中心华人社区,捐款来源都会有问题。较早以前,中区唐人街也曾有过修建“中华门”或长城模型的设想,就是因选址、资金等种种原因而将设想搁置。

箫显扬还认为,项目筹款的前期宣传推广很重要,尤其是文化性质的活动,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引起社区和社群的关注及兴趣,大众才会愿意捐钱解囊。另外,牌楼的宣传重点应该是牌楼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精神,让人明白牌楼所代表的传统中华文化,是全体海外华人所共有的,从而一起参与其中,支持其早日建成。

华咨处行政总监梅伟思每年参与系列筹款活动,为支持新移民服务筹募到大量经费。他的观点是,目前出来向社会筹款的机构越来越多,筹款活动推出的频率也越来越快,但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像牌楼工程这样的项目,筹款困难是可以理解的。要想让一个项目资金得到保障,计划顺利进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力将项目纳入政府的重要扶植名单。牌楼建设早期多年没有进展,没有政府的资金保障是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后来这个工程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资助,马上有了改观,正说明了这一点。

吸取兴建牌楼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华社以后在设置项目、宣传宗旨、筹款目标上,一定要在向政府推介上下功夫,让社区人士,特别是政府部门认识到项目完成后能够给加拿大社区、市民带来什么好处,意义一旦超出了某一狭小区域的界限,为社区大多数人所认同,筹款也就会容易得多。牌楼建设,一定要让市民了解,建成牌楼受惠的不只是东区唐人街,而是整个华人社区,牌楼是加拿大所有华人的荣誉。

在3月31日“齐心共建中华门筹款晚宴”记者会上当场认捐一万元的加拿大中国总商会会长舒心则认为,多伦多的华人政治、经济力量日渐雄厚,并举办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共同出钱出力建成牌楼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中华门牌楼至今还未建成,西人比华人更重视和更积极支持该项目,而华人对事关自己的事情反而冷漠,这是讲不过去的。关键是华人自己内部要加强凝聚力,不要搞“自扫门前雪”,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办成许多大事。

唐人街明天会更好

中华门牌楼的修建,虽然是在八年前就提出来了,但真正的进展还是从2004年开始。除了资金这个推动工程的重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老唐人街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现实:东区唐人街位于多伦多市中心老城区,商铺云集、街道相对狭小,停车位置短缺,环境嘈杂,设施陈旧,新一代华人都渐渐远离这里,向北部就发展。同样位于市中心的中区唐人街也面临这同样的问题。只有怀旧的老华侨、猎奇的新生代以及与医睹北美华埠风情的游客才偶尔踏足于此。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尽快行动起来,改善环境加强特色,让旧街焕新颜,几代华人移民在多伦多市中心打出来的地盘就将丧失,这两个区域里华人的营商和生活就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市中心的两个唐人街都在采取行动了。张哲旋对牌楼建成后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说,市中心是旅游最集中的地方,博物馆、美术馆、主要政府机构云集、华人在市中心有华埠是很不容易的,只要充分利用好了这些资源,凸显华人社区的文化、传统特色,就一定能吸引市民和游人前来购物、观光。作为东区唐人街,如果能继续改善环境,与市政府的湖滨发展计划联系、协同运作,前景会更加光明。而建成后的中华门牌楼将移交市政府管理及维护,并会列维文物进行保护。受访的社区知名人士一致认为,中华门牌楼的建设将会是振兴东区华埠沉寂多年的商贸、观光业的“突破口”,其实际意义不可估量。

主持中区唐人街营商、发展的中区华埠发展委员会近几年同样把精力放到了改善环境、美化市容方面。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协同社区热心人士,去年向市内希腊、印度、义大利等多个商业改良区取经,制定出中区华埠商业改良区计划。中区华埠商业改良区筹委会日前已致函给多伦多市政府,阐述计划。而市府经济发展部也已派人与筹委会代表交换意见。筹委员目前已准备好一份更详尽的改善中区华埠商机及美化环境的计划书提交市政府。预计,在本年5月的市议会上,会正式讨论有关中区华埠商业改良区的议案及举行公听会,顺利的话,今年底,中区华埠商业改良区将会真正成立。

陈乐屏介绍说,这是一项官方和民间正式合作的改善社区商业、旅游的项目。市府会以1:1的比例拨款。该计划的初步经费约20万元,如获市府认可通过,中区华埠就可获得市府的10万资助,改善区内环境,推展商机。(李彩、黄学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