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征文:我们教移民的孩子鱼宝宝学唐诗 /

征文:我们教移民的孩子鱼宝宝学唐诗

大概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儒夫子,孩子必须背诵唐诗宋词一直是我家的传统,而古老的《唐诗三百首》便是启蒙。我小时候自有记忆就会背唐诗了,如今三十年岁月悠悠,中间好多年都没好好再读诗词,但那些或清丽或悲苦或婉约或磅礴的字句,依然会在需要时自然而然地浮上脑际。父亲说,这是童子功。

我的儿子鱼宝宝自然被我们要求去背唐诗。孩子开口晚,一岁半才说得出一句整句子,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大人们读些通俗易懂的诗词给他听,像《咏鹅》,《悯农》,等到两岁半的时候,孩子已经记得不下五十首唐诗了,他甚至会拿着柳枝对我们说:这些叶子真是春风用剪刀剪的吗(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三岁那年,鱼宝宝来到加拿大。新移民的生活是零乱而又匆促的,很长的时间内我们没有像在国内那样有计划的让他继续唐诗学习。一晃两年多过去,当异国的生活终于渐渐安定起来时,孩子已经对中文相当陌生了,更遑论唐诗。这是很多移民家庭的普遍现象,但是,孩子不懂得自己的传统语言和文化,不是什么好事。我决定让他重新拿起唐诗来。

首先我跟鱼宝宝说,我将辅导他读一些唐诗,然后让他朗诵,最后背下来;孩子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于是我先来了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鱼宝宝说:妈妈,我好像记得,以前我读过吗?我说:对呀,你还会唱它呢!接着我便哼唱起来,孩子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他极力想知道以前自己到底读过那些诗。我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书,一页一页翻给他看。 “哇!”他惊奇地叫到,“我以前会这么多啊!”

孩子的惊奇让我感到脸红,这是为人父母的错啊。希望从现在开始,我们还来得及把错误补救过来,同时,这也是让孩子学习中文的好方法。我和先生把学唐诗当成了家里的一个固定活动,两个人同时作表率,让鱼宝宝有好榜样。

帮助鱼宝宝学唐诗的还有来探亲的外婆和外公。外婆是退休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孩子学中文的方法简直有一大箩筐。不过她的侧重点放在汉语拼音上,用老人家的话说:拼音是发音的的基础,尤其是南方人,学好拼音尤为重要。所以,鱼宝宝的第一关其实是认识所有的声母韵母,搞清楚平舌卷舌的位置。我们以为这要花很长时间,想不到不到半个月孩子就过了这一关,因为“他们和英语的读法很象”(鱼宝宝的原话)。

真是人人都欢喜啊!外婆还情不自禁地抱着鱼宝宝亲了好几下。然而,没等欢喜过去,一个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很快来临:孩子弄不清四个声调。他指着“祖国”读道:“租锅”,“关门”他读“灌门”。外公说:平时跟我们说中国话不都好好的吗?怎么一读书就成了洋腔洋调?根据这一现象,我们的教学重点变成了朗诵。每每开始读一首新诗,大人都要先用标准的读音读上几遍给孩子听。发音最标准的是我,读的最出韵味儿的是外公——几十年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功夫啊!每每外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完一首诗,全家人都要喝一声彩。我总是很及时地对鱼宝宝说:中国夫子几千年都是这样读诗的,你也学学看?孩子笑得咯咯咯的。

就这样,学唐诗慢慢变成了鱼宝宝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进展很慢。毕竟孩子还是习惯英文多于中文,虽然在家的时候我们规定谁都必须说中文。《唐诗三百首》学了一年多了,他还只读到三分之一。我们并不一味希望孩子会背多少多少首唐诗,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接触并了解父母之邦的文化传承。

外公和外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学特点:外婆教的是组词,造句。外公则展现出汉语言的精魂。外婆告诉鱼宝宝字和字怎么不同组合起来变成不同的意思,词又是怎样恰到好处的放在一句话里,让这个句子通顺;外公每读一首诗,都要用很多故事化的言语来讲这首诗是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写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又是如何被诗人用极简单的句子描写的生动和有趣的。我也不能闲着,必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充当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值得大书一笔的。下面讲个例子。

最近鱼宝宝在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外公先让我读了两遍,又自己读了一遍,然后把大意讲给鱼宝宝听:老朋友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饭菜,请我去他郊外的家中做客。那村庄被绿树环绕着,村外还斜横着一座青山。推开窗户我们正对着场院和菜园子,所以一边喝着酒一边聊聊农家的事情。大家说好了,等待九月九号重阳节那一天,我还要来这里观赏他家到时会盛开的菊花。外公讲毕,一脸陶醉,似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了。下面轮到孩子提问,鱼宝宝眨巴着眼睛,开问:

“孟浩然的朋友住在农村吗?”
我说:“是。”
“你确定他的朋友是farmer吗?”
“这个不重要,也许是,也许他只是有一栋房子在郊外。”
“什么叫郊外?”
“countryside.”

我们母子说话的当儿,外公自动走开,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去接着读。老人家说:一听外孙子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就会破坏我的好情绪。外婆不,老太太会笑眯眯地陪坐在一旁,听我们母子的对话。

“鸡黍是什么东西?”
“鸡是指鸡肉之类的菜,黍是指的米饭。这两个字表示孟浩然的老朋友准备的有肉有饭,后面还提到有酒,看来很不错的一顿。”
“只有鸡肉啊?那不算好。为什么没有牛肉猪肉鱼肉?”
“为了整首诗的整体完美,诗人只能用一个鸡字代表朋友准备了肉类。这就够了,你要把鸡鸭鱼牛羊全放进去,这诗读起来就不好听了。”
“完美?什么意思?”
“perfect.”
“鸡肉太便宜了,他应该换一个字。”
“准备鸡肉给客人吃,在中国农村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我不这样认为。”
“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下一个问题。”
“OK”。
“村边合是什么意思?”
“把这个村子围绕起来。合就是围绕的意思。Around。”
“开轩是什么意思?打开酒吗?”
“不,打开窗户。轩是指的窗户。”
“古代的时候人都这样说话吗?不说开窗户,说开轩。”
“大概不会。但我知道写诗的或者写书的人都这么写。也许他们还会这么说,表示自己很有学问,这毕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重阳日是什么?”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一个holiday。在每年的九月九号。”
“大家休息吗?”
“以前可能,现在如果不是weekend,不能休息。”
“干什么用的?”
“一般来说大家会去爬爬山,或是陪陪家里的老人。”
“for senior?”
“是的,同时也可以用来与朋友,兄弟团聚。”
“只有brothers?”
“中国古代女人很少有到外面的活动,一般是男生活动多些。而且男生们喜欢像兄弟一样称呼自己的朋友。”
“为什么?”
“把诗背完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先记下。”

......

所有关于这首诗的疑问解答完毕,鱼宝宝开始大声朗读,外公此时便走出来进行朗诵指导。在他们朗读时,我会建议鱼宝宝把一首诗描述的意境想象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孩子的记忆力很强,大约不到 5分钟就背好了。于是下课。到了下午,外公会准备好笔墨纸砚,将这首唐诗的头一句写好,当然没有拼音的。鱼宝宝便似模似样的握起羊毫,蘸饱浓墨,开始练习毛笔字。他大概会写上40分钟,写完了以后,这首唐诗的第一句的所有汉字,无论大人怎么拆放,他都能认得了。也就是说,认字的目的也达到了。直到若干天以后,整首诗的毛笔字练完,这一首诗便告一段落。

就这样,鱼宝宝的学唐诗计划实施了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他参加我们KW地区中文朗诵比赛,得到了他这个年龄组的第一名;再就是说中文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常常冒几个成语,说“自讨无趣”“花好月圆”什么的,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想象;最让我们吃惊的是有一次他跟我拌嘴,居然顺口说出一段顺口溜。他说:妈妈妈妈不要叫,小心变成大老猫。——居然压对了韵,看来学唐诗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中文学习方法。

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吃了很多语言方面的亏,自然而然地,我们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他将来游刃有余地穿行在东西方的文化环境里,不说学贯中西什么的大理想,只是将与生俱来的特点化作优势,给他的人生之路增添光彩,因为孩子是Canadian,也永远是 Chinese。

(小鱼)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