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疑为间谍:华裔张海燕无望再做公务员 /

疑为间谍:华裔张海燕无望再做公务员

加拿大联邦枢密院一名华裔前高级分析员张海燕,因被怀疑对加国“忠诚度”以及为中国政府搜集情报而于2003年年底遭解职,此后她曾经申请加入本国其它联邦政府部门均遭拒,最后申请联邦法院司法复核结果遭驳回。联邦法院裁定,张海燕在遭解雇事件中并没受到不公平待遇。这项判决,等于宣布张海燕将无望再担任加国联邦公务员。

张海燕是谁?

据张海燕个人简历介绍,张海燕1963年生于中国大陆的兰州 ,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水天同教授的首届硕士生。

张海燕(图片来源: The Globe and Mail)

毕业后于1989年成为新华社的第一位驻外女记者进驻开罗。

后来她嫁给一位加拿大人,于1995年移居加拿大,创立一个名为Chinabridge Communications的谘询机构,并获得了渥太华大学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 。

1999年获得加拿大公民身份 ,2002年成为加拿大政府部门雇员,最开始在加拿大工业部工作 。2003年2月,被雇佣为枢密院(Privy Council Office)的高级分析员。

2003年8月,在加拿大安全情报局进行安全调查之后,被枢密院解雇。2005年,在秘密听证后,情报审查委员会(Security Intelligence Review Committee)支持加拿大安全情报局做出的将张海燕从枢密院辞退的决定。

张海燕申请联邦法院司法复核于近日遭驳回。

进入加拿大枢密院并非自愿

据张海燕告诉媒体,她原本在联邦工业部工作,后被枢密院办公室“挖角”,才跳槽转往这个负责总理和内阁事务的机构工作。

当时枢密院(对政府提供谘询的正式机构,PCO)对她感兴趣,一位官员诱惑她加入PCO,并保证在2年内她能学到在其它政府部门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自那时开始,她在枢密院中任职高级分析师,而分析师必须在政府的会议中出席。但是在2003年的8月,PCO突然开除了张女士。

当时的情形是,一位警卫要求她离开她的桌子,并将所有的东西都留在那里。但是,张海燕在一个法庭的文件中说,“我从未,将来也不会,将与加拿大利益有关的东西泄露给任何人。”

SIRC的报告显示,张海燕还曾经想将在她渥太华办公桌上内有加拿大政府有关资料的CD-ROM带走,但是SIRC并没有指明(资料的)具体内容。而且在她被指认为“与那些可能和情报收集活动相关的驻外代表有经常联系”之前,张海燕与新华社及一位“石姓”的中国大使馆官员有特定的社交联系。这位男士还被描述为“主要的贸易代表”。

张海燕在兰州大学演讲

张海燕说,虽然她能理解政府对一些机要部门的安全会十分敏感,但觉得政府的解雇是没有道理和有欠公允的。她重申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收集情报的间谍活动。

张海燕在兰州大学演讲时的海报

张海燕在解释与中国大使馆及新华社的关系时称,她移民加拿大后成立了一个名为“Chinabridge Communications”的组织,该组织是一家谘询公司,客户包括一些公司及联邦部门。这个组织主要是帮助一些加拿大机构进入中国。张海燕称,“只有参加大使馆及新华社组织的一些活动才能达到目的,而且这类活动她也只参加过几次。”

此后,加拿大公共服务劳工关系局(Public Service Labour Relations Board)认为政府处理张海燕案件失当,着令恢复其公务员身份并补偿她过去两年的欠薪。但政府表示难以为张海燕找到一份新工作,联邦法院司法复核于近日驳回张海燕的申请,这意味着她被彻底解雇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1-11-03 11:28
    您已点过赞
    是啊,在政府幕僚机构工作,就不要到处得瑟的演讲,做报告了。高调了肯定挨办!另外为我们的女强人喝彩!真英俊!老外的眼光真独到

    - 此帖来自无忧论坛手机版
  • @ 2011-11-03 22:35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占领华尔街 于 2011-11-3 23:41 编辑

    相信政府部门没有确凿证据,否则不会这样处理。
    她不该跳槽去枢密院工作的。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问题上,只要涉嫌就会被调离岗位,并不一定要证据确凿,而第一代移民是很难令政府完全放心的。
    为政府工作,最好是在没什么安全机密的岗位。
    也别谈什么歧视,这样的歧视,加拿大本地人几乎没人会反对,当然他们也绝不会光明正大地承认他们在歧视你。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