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印度再怎么努力也打不过解放军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2012年3月25日发表文章,对印度由“阵风”与苏-30MKI战机构成的全新空军作战核心进行了分析。自今年1月31日,法印官员联合宣布法制“阵风”战机获得印度天价战机订单之后,对印度采购“阵风”战机的解读,逐渐由性能解读转向了分析该型战机日后在印度空军中的定位。近日有西方军事媒体称,“阵风”战机超强的远程对地打击能力是印度选择该型战机的根本条件,因此“阵风”战机将担纲印度空军的远程对地打击任务,而防空则由苏-30MKI战机负责。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种任务分配是符合印度空军的现实。作为印度主要假想敌的中国,若希望维持现阶段的,对印度的有效战术空军威慑,则需转变空中突防模式。
尽管“阵风”战机并不完全适合印度空军的实际需求,但军机采购已经达成,对该型战机到来可能为印度空军带来的改变才是更加值得解读的内容。如果暂时抛开印度付出的代价不谈,仅就目前印度的技术条件而言,“阵风”与苏-30MKI的组合,却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印度空军的战力。
如果将具备强大对地打击能力的“阵风”战机的加盟,视作印度对远程对地打击能力重视的具体表现,那么将苏-30MKI从原本的远程战斗轰炸机转变为空中优势战机,则可视作印度对俄制战斗轰炸机失望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即使一款第四代战机具备了高度综合化的作战能力,任何一国空军也不能寄望一款战机能胜任全部作战任务。因此,印度在将对地打击大任委托“阵风”后,必须有一款空中优势战机为其进行有效护航。而相比陈旧的苏-27早期型号与10天内两次坠毁的“幻影”-2000战机,较新的苏-30MKI战机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将其改装为空中优势战机,尽管过程痛苦,浪费巨大,但一旦完成,其空空作战能力将是不容小觑的。
无论是印度“阵风”+苏-30MKI的组合,还是美国F-15+F-16的组合,都是在单款战机无法胜任全部作战任务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对战机的搭配使用,获得较为全面作战能力的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阵风”还是苏-30MKI,都是与美制F-15战机同级的大中型主力战机。在技术不存在代差、任务强度没有明显区别的情况下,印度的组合无疑将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得益于战力构成方式以及弹药挂载方式的改变,这种搭配方式也完全有条件使单次出击的综合打击能力获得明显提升。这种做法在之前的空军,以及其他兵种的发展中就曾不断出现过。
相比印度,中国无论在军备发展,还是作战思想制定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仅就空军新一代的战力核心而言,以歼-11、歼-10与歼-20构成的全新作战体系,显然比“阵风”与苏-30MKI要强大的得多。但尽管如此,在立足依仗空中突防达成战役突然性的高端作战中,印度的新一代战机已经有能力捕捉到以常规方式突防的新型中国战机。尽管其或许无力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但突然性已经荡然无存。因此,中国若仍依仗传统的突防模式将很难突破印度的空中防御。有鉴于此,中国可转向倚重以轰炸机携带远程巡航导弹进行突防战略轰炸机,但应避免发展隐形战略轰炸机。
1、战斗机突防已难突破印度防御。
如果仔细分析中印最新战机的性能不难发现,尽管中国战机在各种性能上均占据优势,但这些优势均没有形成代差。即使类似歼-20这种高端技术,其所在的新一代战机的实际价值尚不确定。这从对美制F-22战机的诸多不利分析中可见一斑。也就是说,即使今天中国全面装备歼-20战机,其也无法保证在没有伤亡的情况下,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印度实施“踹门”式突袭。原因很简单,印度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目前,无论是“阵风”还是苏-30MKI都已装备了相控阵雷达与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导弹。尽管苏-30MKI尚停留在无源相控阵雷达水平,但由于其仅立足空中优势作战,雷达已经够用。两款战机分别搭配法制“米卡”导弹与俄制R-77导弹,其超视距空战能力已与中国处于同一水平。若考虑到印度可很快获得的射程在120公里以上的欧洲“流星”中距空空导弹,以及加装冲压发动机的俄制R-77改进型导弹,其超视距空战能力甚至可能超越歼-20正式列装前的中国。而即使类似歼-20这种全新隐身战机,一旦进入中距空空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其同样难以幸免。因此,仅就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战机技术的发展,中国将很难突破印度由“阵风”与苏-30MKI构成的空中防御。从更高的层次上讲,在假象作战中,中国试图以战机突防方式突破印度防御的可能性已经基本消失,中国必须另谋出路。
2、应侧重轰炸机携巡航导弹突防。
既然以战斗机突防已经无法打破印度的空中防御,美苏冷战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即通过轰炸机携带远程巡航导弹进行突防。这一手段不仅符合新阶段中国的技术条件,使中国最新获得的诸多技术成果向更广的范围扩散,同时,也能对印度起到相当好的打击效果。
众所周知,任何一型装备在技术上的设计使用寿命,只是决定其服役期长短的次要因素。只要战场上存在某种装备的使用价值,该型装备就会一直生产与服役下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各个领域内会涌现出诸多服役近百年或超过百年的装备。在这方面,美国的B-52、俄罗斯的图-95战略轰炸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而在中国,轰-6中型轰炸机也极有可能步入此类装备的行列。究其原因,就是此类看似陈旧的装备,在装备高性能的远程巡航导弹之后,重新具备了强大的突防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服役得以延续。对中国而言,早在2009年国庆大阅兵上,其就展出了绰号“长剑”-10的巡航导弹。尽管中国尚未公布该型导弹的具体技术数据,但仅从其体积来看,其已接近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即使其仅达到“战斧”巡航导弹初期型号的水平,即射程1000公里的水平,其也已经具备了打击印度内陆目标的能力。结合中国日益完善的“北斗”系统,其打击精度将与西方同类装备同级。因此,其搭配轰-6轰炸机,或将具备在敌方战机打击范围之外,有效打击敌方要害目标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国具备了远程巡航导弹与传统轰炸机的搭配,其也绝不是简单的装备组合。得益于中国在歼-20战机的研制过程中获得的诸多隐身与材料方面的技术,用于远程突防的中国巡航导弹或将大量采用隐身设计,在整体启动布局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融合更多新技术,具体模式类似于中国在“枭龙”这一准三代战机上整合广泛用于第五代战绩的DSI技术,从而使巡航导弹在飞行性能与突防效果方面,较之传统同类弹药获得明显提升。而将隐身涂层用于传统轰炸机,也将有助于此类突防的有效进行。而立足防御敌方战机突防的印度,其防御能力在面对高端巡航导弹时,无疑将十分有限。
立足高端远程巡航导弹与传统轰炸机的搭配突防印度,就意味着中国将步入更高的技术层次。而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带有一定的惯性,在获得某一程度的技术成果后,会自然而然的向下一阶段发展。因此,中国在最成功的将新型巡航导弹与轰-6轰炸机进行整合之后,很可能会发展下一代轰炸机,以期通过弹药与平台的全面革新,获得突防能力的前面提升。尽管这是一个正确的发展道路,但以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面临的作战任务与自身的技术水平,中国应避免发展类似B-2的隐形战略轰炸机。
着眼于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空军可能承担的打击任务,其尚无需具备类似美国空军的全球打击能力。同时中国的假想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印度这种防御体系欠佳的国家,依仗全新远程巡航导弹与传统轰炸机的搭配已经满足对这类国家的打击需要,发展隐形战略轰炸机无法获得与投入成比例的打击效果提升。另一类是日韩这种自身具备完善防御体系,同时受到美国严密保护的国家。面对这类国家,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隐身技术难以在与这些国家的对比中获得领先,同时,站在这些国家背后的美国恰恰代表了隐形战略轰炸机的最高水平。因此,对中国而言,以落后对方的手段弥补自身落后的方面,无疑是得不偿失的。但轰-6毕竟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中国研发新型轰炸机势在必行。因此,在综合各方面技术条件与实际需求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国产轰炸机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美制B-1B或俄制图-160即可。
通过综合分析“阵风”战机对印度造成的影响不难看出,即使该型战机对印度而言是最佳的选择,但其无疑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但退而求其次,印度如果维持较高的军购投入,立足现有装备进行集中在作战用途的技术升级,将有条件使自身空军获得较大的战力提升。相比之下,尽管中国在面对印度军力的提升时,尽管需要对自身装备与战略的发展做出调整,但其难度无疑比印度要低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