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后悔读大学 中国再次出读书无用论
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埋单。医疗花费是不得不花,教育花费是心甘情愿。一个广州人给儿子从小到大做了笔“预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以及出国深造的成长路线,养育孩子需要100万元。其中教育支出超过80万元。然而,巨额的投入并未换取良好的产出。据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放榜,然而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大学学不到东西的调查数据不期而至,让人五味杂陈。客观地讲,34%的人后悔读大学,与大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就业形势严峻有关。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没学到有用的东西更与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关。虽说像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那样的自杀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如此之多的人后悔上大学,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应该承认,读大学仍是当下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但是联想到高等教育现状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又让人对上大学改变命运感到底气不足。当下,如果不是成绩优秀、运气不错或者“有爹可拼”,又有多少考生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呢?
现在,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找工作也没有丹书铁券。尽管来自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九成以上,但是公众普遍用脚投票,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扯债拉债,学生十几年寒窗吃尽了苦头,就业形势如此艰难,除了那些名牌大学以外,普通大学还剩下多少吸引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大学生就此发出后悔读大学、知识贬值的感慨并不难理解。对考生来说(特别是农村考生),如果成绩不理想,升名牌大学无望,还不如趁早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积累工作经验。“我孩子初中出去工作,现在到深圳一个月赚3000块;同村一个孩子,家里供他上大学花了好几万,毕业也到深圳找工作,一个月不过3000块,读大学还有什么意思呢?”某家长的话实际上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
值得追问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其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而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求职者较高的工资福利期待,也改变了单纯追求高学历的人才观,主动向低学历求职者抛出橄榄枝。
其二,近年来,高校扩招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本专科生规模大增。不少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了本科生。大学生绝对数量是增加了,但是师资力量没有同步跟进。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读大学学不到真本领,就业十分困难,不仅导致大批高中生放弃高考竞争,超过三成的大学生后悔读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差强人意等问题也暴露无遗。
其三,权力运行机制不健康,特权就业、萝卜招聘横行。“官二代”、“富二代”受父辈的权力、金钱荫庇,霸占了大量轻松、体面的就业岗位,堵塞了平民子弟的就业通道与上升空间。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之谓,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学房子越盖越豪华,大学精神沦落,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困难、后悔读大学,无疑值得反思。不仅大学生要反思人生定位,调整就业期待值。而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就业拼爹等问题应引起重视。改良教育生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遏制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