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多伦多的第一幢公寓楼是什么样子的? /

多伦多的第一幢公寓楼是什么样子的?

多伦多有多少人住在公寓里?这个问题就是联邦统计局去计算,可能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出结果的。由于单户型房屋价格高涨,较容易负担而且方便的公寓得到大量年轻买家、移民和投资人的青睐。于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发商到处圈地建公寓,今天的多伦多用“公寓之都”来形容已丝毫不为过。

颇令人难以想像的是,这样一个“公寓之都”拥有公寓的时间大大晚于北美其他城市。在美国的底特律、克利夫兰、水牛城、波士顿、纽约,早在1850至1860年代就有可供长租或短租的“旅馆公寓”了。可多伦多呢?在1899年之前大多数市民都不知“公寓”为何物,这比美国晚了快50年。

当然,这绝不是说在1899年之前多伦多没有人需要租房。事实上,从1850年多伦多迎来了爱尔兰移民潮之后,租房市场一直非常庞大。只是这些移民大多比较贫穷,所以只能几家人分租一幢房子。久而久之,在今天旧市政厅附近就形成了一个贫民窟,成为之后近30年里新移民们的落脚点。这个贫民窟也很有故事,在以前的《当年加拿大》中曾过提过一两次,这里就不跑题了。

(延伸阅读:多伦多昔日名声狼藉的贫民窟一场流感能死几百人的多伦多

随着移民和他们的后代渐渐站稳脚跟,中产阶级日益膨胀,而多伦多的第一所公寓房“圣乔治大厦”就是在这时诞生的。

1899年,多伦多市府签署了在海港路1号(1 Harbord Street)建公寓楼的许可证,同年该楼破土动工。开发商一共耗资10万元(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两百万),历时5年建成。

在100多年前,位于多伦多大学西侧的海港路是个刚刚开发完的中产社区,远离市中心的喧嚣,宁静中透著一丝偏僻,路旁栽著小树苗,树下偶尔能看到一两辆福特T型轿车。高六层、呈“C”字形、砖石结构的“圣乔治大厦”在这个社区里鹤立鸡群,十分显眼。

在美国,住公寓的人士大多是富有、单身的商业人士,他们往往在市外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需要常常住在市内。在前个世纪,美国的公寓房的目标租客大多是有钱人,租金也不便宜,例如建于1869年的纽约Stuyvesant公寓楼,一个套间的年租金是1200至1800美元(相当于今年的2.4万至3.6万元)。公寓里面设施齐全,为有钱的租客提供一切便利,配有一个高档的饭店、洗衣房、娱乐室、理发店,甚至还有牙医,简直就是个成熟的小型社区。

多伦多的公寓的则和美国的很不一样。拿“圣乔治大厦”来说,从1904年建成开始,业主就将租客群定位为中产阶级家庭。原因之一是多伦多住公寓的人大多是移民背景,不如美国租客那么富有;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多伦多的大学曾做过一项社会经济学的调查,发现中产阶级是最稳定的租客源,不仅人数比富人多,而且不轻易搬家。

事实证明,“圣乔治大厦”这个目标租客的定位完全正确。大厦建成后吸引了大量的租客,很快所有的34个套间都满了,一共入住了99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收入颇丰的中年人,有三个高级律师、两个教授、两个银行经理,还有一个保险公司的高层主管。

1900年代初期,多伦多迎来了新一轮的移民潮,租房市场紧俏无比,“圣乔治大厦”的租金也在两年之间涨了95%。

租客数量迅速上涨令开发商们纷纷瞅准了这个商机,在圣乔治大厦建成一年后,多伦多的第二幢公寓楼在大学街上落成了。这幢名为“钢铁亚历山卓”的砖石建筑有7层、72户,这是当时市中心少有的高层建筑。从顶层的豪华套间里,可以鸟瞰市中心全景。这个公寓楼的目标租客群也是中产阶级家庭,楼下还配备了餐厅。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本市的公寓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休伦路389号的苏赛克斯庭院(Sussex Court)、士巴丹拿达大道41-45号的士巴丹拿花园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座建筑都存留至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遗憾的是,圣乔治大厦并没能存留到今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它就被政府购买、推到,地皮被重新规划,修建了一座女兵军营。被拆毁前的圣乔治公寓被岁月侵蚀得老旧不堪,获得了“蟑螂宫殿”的绰号,昔日铅华早已散尽。今天,这块地皮上坐落这的是多伦多大学的一所动物学研究中心,来来往往的学生和路人可能早已忘却“圣乔治大厦”这座多伦多历史上里程碑的建筑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