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大国关系:热情习近平不懂奥巴马的冷 /

大国关系:热情习近平不懂奥巴马的冷

在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提到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这个名词不置可否。事实上,自从2012年初,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提出这个设想以来,美中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似乎成了中国对美国外交的主要概念,但是与中国的热情相比,美国对这种表述似乎不那么热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不太愿意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呢?

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热情 美国犹疑

2014年11月12日,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奥巴马在会晤后举行联合记者会。在记者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到“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

习近平说:“我们重申了在安纳伯格庄园会谈时就发展双边关系达成的协议,我们同意继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但是,随后发言的奥巴马总统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个词组绝口未提,相反,他多次强调美中之间的合作。

他说:“我相信,习近平主席和我就我们两国关系如何前行有共同的理解。我们同意在我们的利益重叠或一致时扩大合作。当我们有分歧时,我们会坦诚并明确相告彼此的意图。在可能的时候,努力缩小分歧。”

这并不是今年第一次当中国领导人重申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时,美国方面谨慎保持距离。在2014年7月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习近平再次明确阐述“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美国甚至表示了怀疑。

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在美中经济战略对话开幕式上这样表态:

“我多次听到习近平主席提到大国关系,一种新型模式。我认为,新型关系不能只靠语言来界定,而是应该由行动来界定。新型关系将由我们共同所作出的决策来确定。”

在被问到为什么美国不那么热衷“新型大国关系”这样的概念时,美国前国会参议员吉姆·泰伦特(Jim Talent)在一个有关美中关系的研讨会上说:“我想,两国对应该以什么样的框架来建立国际关系,至少在那个地区,有根本不同的看法。习近平主席发出的信号是,他们对‘大国’框架更自信。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就是最强大的国家应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历史来看,中国一直就是这样在亚洲运作的。”

泰伦特目前是美国国会下属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他说,美国的看法不同,美国认为大国和小国是平等的,大家以一种共同认定的准则来规范各自的行为。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想法,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先提出。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正是在那次访问期间,他豪情满怀地谈到了要与美国构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

但是,直到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与奥巴马在美国加州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外界才比较清晰地了解中国人要建立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容,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合作共赢。

不过,奥巴马总统似乎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采纳“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2013年11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Susan Rice)说,美国“在寻求实施运作一种新型大国关系”,这被中国视为美国官方正式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 Cheng Li)说,这并不代表美国完全认同了这个说法。

他说:“包括她的前任汤姆·尼隆(Tom Donilon)曾经也用过这个词汇,他在亚洲协会,包括我们布鲁金斯,都用过,但是,他们并没有强调完全认同这样一个概念,并把它作为美中关系的基石,从来没有。而奥巴马总统访华时也在反复回避提到这个问题。”

李成认为,虽然美国向来不喜欢由别的国家来主导自己的外交理念,但是,美国还是很认同“不对抗、不冲突”的和平理念。他说,真正让美国难以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是中国言行不一致。

他说:“这个概念的提出跟实际上中国最近在周边国家越来越显得强势主动的的做法(是有差距的),中国提出这个观念,跟中国实际上的(行动),至少在周边国家看来是有差距的。

在这种情况下,白宫当然不会很明显地来赞同这个概念,因为它觉得言行要一致。”

继提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后,中国在周边地区采取了一连串的强势行为,比如,在东中国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在南中国海设置钻井平台等。

美国有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陷阱”,中国希望利用美国的认同,让美国为中国所谓的“核心利益”背书。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亚洲与日本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说,美国不接受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是聪明的,因为接受会削弱美国亚洲盟友的利益。他说:“因为中国的意图实际上是在亚洲是建立一个两极共管的机制。”

他说,在这样的机制下,日本不是大国,印度也不是。

不过,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Stapleton Roy)认为,美国接不接受新型大国关系这种说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都意识到美中的战略竞争关系需要管控。

他说:“这样一个设定是确保我们的战略竞争不会向负面的、毁灭性的方向发展。不要拘泥于名字,中国可以这么叫,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说法。问题是,我们的领导人是否意识到我们必须要管理我们的战略竞争关系?”

他说,习近平与奥巴马的多次会晤显示,两国领导人的意向是让这个关系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比奥巴马更高效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2月11日发表题为《中国的习近平是比奥巴马更高效的领导人》的文章称,看看奥巴马习近平两位领导人迄今的政绩,显然胜出的是习近平。短短两年时间,可以说习近平就做成了远比奥巴马6年任期更多的事。

习近平执政比奥巴马更高效

文章称,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久前评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对习快速巩固权力印象深刻。奥巴马还提到习近平是邓小平以来最强势的中国领导人。奥巴马发表此番评论时,也许想到了自己在美国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特别是他所在的民主党遭遇中期选举大败之后。奥巴马是不是有点嫉妒习近平的强势地位?我们不得而知。但比较两位领导人的执政效率,思考这对今后中美全球竞争的影响,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作者表示,看看两位领导人迄今的政绩,显然胜出的是习近平。短短两年时间,可以说习近平就做成了远比奥巴马6年任期更多的事。奥巴马2009年以来的主要政绩仅限于医疗改革,而习近平的政绩包括了反腐、户籍改革、司法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等,几乎涵盖中国所有重要领域。

为什么两位国家领导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也许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习近平执政比奥巴马更高效。

第一个原因与中美两国总体政治体制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体制比美国的体制更高效。其实,美国许多分析家已认识到中国体制的一些优点。比如,知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表示,美国的体制是“一党民主”,应该“做一天中国”以解决所面临的众多问题。有名的政治理论家福山也认为,中国拥有高质量的官僚体制。确实,中国在短短6年时间,就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反观美国,加州的高铁线最早要到2029年才能开始通车,这还得有赖一切按计划进行。

第二个原因在于习近平有更丰富的治理经验。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前,拥有在中国各地区——有像河北省正定这样的贫困地区,也有上海这样的富裕大城市——约40年的工作经历。相比之下,奥巴马政治履历不长可能有助于他赢得2008年总统选举,但对他2009年-2014年的执政记录是不利的。奥巴马成为总统之前缺少实际的治理经验,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会有很多政策失灵。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