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密市朗布兰奇兵工厂传奇 还曾军援中国 /

密市朗布兰奇兵工厂传奇 还曾军援中国

一转眼又到了11月份,看到街上的戴红罂粟花的人渐多,就知道“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又到了。这个时候,本地英文电视台总会大段大段地播放有关加拿大军队的节目,而街头的军人纪念碑也被擦拭的乾乾净净,挂上了缀上了红罂粟的小花圈。

今天的朗布兰奇兵工厂遗迹

在位于密西沙加市东区Lakeshore Rd East和Dixie Rd路口,有一大片属于Marie Curtis Park的绿地,上面有一些古旧的水泥建筑,还竖着一个十多米高的、锈迹斑斑的水塔。在往年11月份的时候,偶尔也会有戴着罂粟花的老兵过来凭吊。很多人看见不禁非常好奇:这么荒凉的地方,同纪念阵亡将士有什么关系呢?

即便是许多本地人也都已忘记:在70多年前,这里曾是加拿大最大的轻武器制造中心——朗布兰奇兵工厂(Long Branch Arsenal)。在二战期间,这个小小的兵工厂为远在欧洲、亚洲战场的加拿大和盟军士兵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优质武器,为二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朗布兰奇兵工厂的历史并不算长:1940年,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击败了法国,整个西欧仅剩下英国凭借着英吉利海峡死守一隅。德国空军仗着空中优势,对英国的港口、机场、兵工厂等军用设施狂轰滥炸,几乎摧毁了他们的军工系统。眼看着德军随时都会突破海峡防线,而从敦刻尔克撤退下来的50万将士连轻武器都配不齐。如果英军无法得到足够的武器补充,只要德军一登陆,那就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著名的斯登式冲锋枪

英国方面立刻决定,火速重建一条轻武器生产线。可是,新的兵工厂设在哪里呢?当时整个英国几乎都在德军的轰炸范围之内,设在哪里都不安全。于是,他们又将眼光投向了大西洋对岸的加拿大。

1940年代的加拿大还没有从十年前的经济大衰退中复苏过来,全国1100万人中有90万人失业。不过,那时候英国毕竟还是加拿大的母国,所以在国会经过象征性讨论后,立刻启动了战时法案,以最快的速度在密西沙加以东的湖滩区圈了一块地,建起了一个当时加拿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同欧洲那些老牌的武器制造商相比,朗布兰奇兵工厂其实并不能算一个健全的兵工厂,因为它完全就是为了战争设计的,没有设计及新产品开发部门,除了生产还是生产,而产品只有两样:李恩菲尔德步枪和英国人刚刚设计出来的斯登式冲锋枪。

短短的一年间,湖滩区的厂房建起来了、生产线铺好了,可是问题又来了:由于多数青年男子都被征召入伍,兵工厂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大量原材料运到了却无法开工。眼看着军工订单一张张快发过来了,急得跳脚的管理层决定打破传统,招收女工。

看到这里,有看官可能很难理解,招收女工又算什么“打破传统”了?要知道那可是在1940年代,加拿大民风还相当保守,那时候传统女人的任务就是持家看孩子,外出工作是男人的事情。

在联邦政府的帮助下,朗布兰奇兵工厂招女工的消息传出后,在全国引发了轰动效应,连一些西部的女孩都跑来应聘,其中甚至还有个华人女孩Agnes Wong,后来担任工厂里的装配员,专门负责组装斯登式冲锋枪。

兵工厂的华人女工Agnes Wong

英国人最初只想把朗布兰奇兵工厂当成一条后备生产线,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这个三分之二是女工的工厂全面开工后,爆发出了不输于男性的生产力。短短一年半之后,该厂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和加军前线的全部需要,还有余力为其他的盟国提供武器。该厂生产的一批斯登冲锋枪,甚至通过《军援法案》,漂洋过海援助给了隔了个太平洋的中国。

题外话:军援中国的那批斯登冲锋枪,后来主要分配给了西南地区和驻缅的国军。在国共内战期间,这批冲锋枪大多数被共军缴获,后来曾用于朝鲜战场、中印战争等。这种横把、套筒、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枪身上刻着英文(“斯登手提机枪 加拿大造”)的冲锋枪,给很多中国老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朗布兰奇兵工厂就是为了战争设计的,所以二战结束后,该工厂就停工了。原先喧嚣的厂房人去楼空,只剩下斑驳的水泥墙、满是锈迹的铁塔。十几年前,偶尔还会有一些老工人,会来工厂遗址凭吊。只是随着这些老工人渐渐逝去,朗布兰奇兵工厂也渐渐被遗忘。

对一个专门制造杀人武器的兵工厂来说,关门、被遗忘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本期的〖当年加拿大〗,我们就来欣赏朗布兰奇兵工厂的老照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