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甘地正告蒋介石:英美民主同盟是假面具 /

甘地正告蒋介石:英美民主同盟是假面具

1942年2月18日,蒋介石夫妇与甘地在甘地朋友家里进行了会谈。其间甘地回应蒋介石道:“贵国既然是英、美的同盟国,那么请问,为什么这次战争最重要的决策机构——盟国参谋总长联席会议,至今没有中国代表参加呢?可见英、美的‘民主’、‘同盟’是假面具。”本文摘自2012年第19期《文史参考》,作者江仙,原题为《英国扣押甘地 圣雄的非暴力角逐》。

圣雄甘地(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在全世界掀起武装反抗法西斯的大潮中,处在战争悬崖上的印度拒绝参战。他们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暴力运动,指向的敌人不是德日侵略者,而是统治他们近二百年的大英帝国。

1942年8 月8 日午夜,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甘地,袒胸赤足,在孟买一间闷热的大厅里向全国发出呼吁:“我要求立即获得自由,如有可能,我要求在今晚黎明来临之前就取得自由。为此,我向你们提出一个神圣而极为简单的办法:要么行动,要么死亡。我们将解救印度,或许我们将失去生命,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奴隶制度继续存在下去。”

作为印度人民心中的国父,甘地的演讲引发强烈而广泛的支持。甘地自信地对秘书说:“我昨晚讲话后,他们就不会逮捕我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8月9日黎明,甘地刚说完这句话不到一个小时,就被英国军队抓进监狱。他所领导的印度最大政党国大党组织被宣布为非法,国大党领导人及各省市负责人被一网打尽。

反纳粹,更反殖民

这是甘地人生中第十五次入狱,也是最后一次。英国政府期望通过这次突袭使民族独立势力销声匿迹,但甘地的被捕直接引爆了持续两年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运动,直到1944年英国被迫释放甘地才结束。

运动的直接源头要追溯到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同一天,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被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印度立法议事会对如此重大决议闻所未闻,参战完全没有同印度人民商量,一时群情激愤。身为和平主义者,甘地发表一系列宣言和声明,呼吁印度以非暴力方式抵御侵略,不参与帝国主义战争,并要求英国给予印度独立地位。

1940-1941年战局迅速恶化,印度国内各大政党包括甘地所领导的国大党其他成员,都认为只要英国在印度的民族独立上让步,一切形式的合作都可以谈,包括参战。为此,甘地一度宣布引退,但他仍是国大党的精神领袖。他这样反驳支持参战的人:“老实说,印度人民更反对纳粹得胜,不过他们不以参战的方式表示反对。他们看不出纳粹主义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有任何区别。”甘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非暴力抵抗运动,到1941年4月,参与运动人数超过两万,入狱者数以千计。

1941 年12 月7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战火直逼印度国门。甘地仍然拒绝暴力,被免除国大党领袖职务。1942年1 月10 日,他向国大党建议尼赫鲁作为他的继承人。

就在甘地“下野”的时候,美英苏中联合二十六国签署了《共同宣言》,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总司令。1942年2月,日军进攻仰光,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联合英军作战。刚刚取得长沙会战胜利的蒋介石踌躇满志,为了巩固中英军事同盟,向英国政府提出,希望能够访问印度。这次印度之行是蒋介石执政以来首次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国访问。他以为自己可以在英印之间斡旋,游说英国给予印度适当自治权,并动员印度抗日,但双方都丝毫没被说动。

低头纺线令蒋介石无语

1942年2月4日,蒋介石夫妇、外交部长王宠惠、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张道藩等人组成的访印团,由重庆秘密动身,飞至昆明加油后,再飞腊戍,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飞抵加尔各答。到首都新德里后,蒋介石夫妇想立即拜访甘地和尼赫鲁,但印度总督不答应蒋氏主动登“危险分子”的门,丘吉尔专门致电,要蒋介石勿访甘地。

蒋介石一心要和印度精神领袖会面,以促成中印两国合作。“退居二线”的甘地正在老家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通过尼赫鲁的精心安排,甘地赶到加尔各答,这里可以避开英印总督的视线。2月18日,蒋介石夫妇到加尔各答车站迎接甘地,随后他们到甘地朋友家里进行了会谈。

会谈原定中方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任翻译。甘地出其不意地向蒋介石提出请求:“尊夫人的英语说得很好,声音又非常美妙。您是中国政府的首脑,同我这个平民交谈,可否不讲外交礼仪,让尊夫人为我们翻译,让我听听她美妙的声音?”宋美龄欣然出马。

甘地向蒋介石阐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谛。他说:“我的最终目的是要用非暴力来反抗暴力,以非暴力来代替今天世界上处处横行的暴力,争取人权,维护人类的尊严。至于如何运用这个力量,不能从书本上去学,而必须经历艰苦的思索、虔诚的祈祷和百折不挠的奋斗方始能够掌握。”

蒋介石一心想劝说甘地支持印度参战抗日,对甘地这番“大道理”并不感兴趣,出于礼貌,口头上连连说:“柔能克刚,柔能克刚,这是我们东方哲学的奥秘所在。”

午饭后,蒋介石抛出杀手锏:“如果日本和德国入侵印度,你也用不合作的方式对待他们吗?”

甘地毫不犹豫地答道:“不合作!绝对的不合作。”

蒋又说:“如果英国答应了五年或十年让印度独立,这样便实现了您奋斗的目标,先生愿意现在同英国合作吗?”

甘地回答:“所谓合作,实际上就是同暴力合作,而独立是绝不能用与暴力合作的代价换得。否则我的五十年生命史就将重新写过。因此,我只能和真理合作,绝不能和谬误合作。”

蒋介石只好更加明确地亮出了底牌:“不合作的方式用在印度或许是正确的,对此我并无异议。我也不想要先生改变自己的信仰。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动员印度国民参战,站在同盟一边,一起打败日本、德国法西斯,这样,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中国就可提出让印度出席会议,并共同为争取印度的独立自由而努力。”

甘地的回应令蒋介石无言以对:“世上只有受难者才知道受难者的苦痛,所以我对中国在抗战中做出的牺牲,怀着很深的同情。但是,阁下,贵国既然是英、美的同盟国,那么请问,为什么这次战争最重要的决策机构——盟国参谋总长联席会议,至今没有中国代表参加呢?可见英、美的‘民主’、‘同盟’是假面具。为了维护白人的利益,他们是绝不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东方民族的。战时对你们尚且如此,战后和会上我们将处在什么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恕我直率提出,阁下岂忘了当年的‘凡尔赛和会’了吗?”

蒋介石还想继续劝说下去,甘地不再辩驳了,而是低头纺线,一言不发。这是典型甘地式的“非暴力不合作”。早年,英国殖民者大量收购棉花、倾销廉价的机织洋布,使大批印度土布织工失业。甘地发起民众进行抵抗,号召回归土布手摇纺车时代,他自己长年一身土布,坚持每天纺线,纺车因此成为甘地的象征。

1942年,甘地已经七十三岁,年老体弱,不能长谈,每过15至20分钟就得休息一下。谈话从中午开始,直到下午6点。双方话不投机,六个小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几天后,蒋介石无功而返。

冀望集体赴死使日军立地成佛

作为大英帝国强硬固执的利益守卫者,丘吉尔痛恨甘地多年,他曾非常忿忿地说:“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律师。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着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但蒋介石访印受到罗斯福支持,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印度独立,不断给英国施压;日本打出“亚洲人的亚洲”口号,令同盟国焦虑,担心印度倒戈。丘吉尔最终同意对国大党作出让步。

1942年3 月11 日,丘吉尔宣布派战时内阁成员、掌玺大臣克里浦斯前往印度谈判。克里浦斯是同情印度的自由派人士,与尼赫鲁颇有私交。但他没能完成丘吉尔赋予的使命。印方无法接受英方的谈判条件,其中规定英国仍将掌管、统治和指挥印度国防。

1942年春天,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攻势凌厉,印度几乎要保不住了。如果印度独立,英军退出,那么印度将独自面对日本侵略,后果不堪设想。但就在此时,甘地头脑中萌生了要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甘地在接受美国记者访问时说,英国人应放弃印度,只有那时的印度才能捍卫自己,并帮助中国、俄国。印度抗击日本的方式也将与众不同,它的唯一武器乃是非暴力。甘地想象,“将有一排排印度人,纪律严明,手无寸铁,面无惧色地向日本人的刺刀冲,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而使敌人心慈手软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 月6 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在瓦尔达召开会议,经过九天讨论,通过了甘地起草的“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甘地态度坚决地写道:“如果这一要求不被接受,本党将不惜一切牺牲,运用一切非暴力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这是甘地给殖民当局的最后通牒,英方未作任何回应。全印工作委员会于8 月7 日在孟买召开会议,审批决议草案。8月8日,会议通过了决议。当天午夜,甘地发表演讲。英方虽表面未对数月以来甘地的活动进行约束,其实早就暗中布置。在甘地演讲之后的第二天黎明,将他和所有参会的国大党领导人一并逮捕,包括尼赫鲁,以及尼赫鲁二十五岁的女儿、后来成为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

丘吉尔希望“半裸苦行僧”快点饿死

逮捕甘地引起印度社会的强烈反响,七天后甘地秘书心脏病突发而死。他的死亡引发民众猜测,全国爆发反英斗争,既有和平示威抗议,也有武装暴动,双方冲突与流血事件不断,运动早已突破“非暴力”的底线。甘地在狱中听到外界消息,深感痛心,给总督写信,声明不赞成民众的暴力行动,总督有意扣压了这封信,任由事态恶化。到1942 年底,全国约有二百五十个火车站被毁,五百个邮电局受袭击,一百五十个警察局被攻打。殖民当局采取高压手段控制了局面。从8月至11 月,据官方统计,死亡群众近千人,被拘押者超过六万。当局大造舆论,把暴力斗争的责任完全推在甘地身上。

甘地在狱中不断写信抗议拘捕,英方不予理睬。1943年2月,七十四岁的甘地开始人生中第十五次绝食,只喝盐水和橘子水。消息传到英国,有内阁大臣担心,甘地死在狱中会在印度引发更大规模骚乱。丘吉尔却不怕,一心等着甘地死去。甘地绝食期间,丘吉尔两次问“那人到底死了没有?”英方甚至为甘地准备好了棺材,悄悄运抵监狱。经过数日昏迷后,甘地竟然奇迹般地挺过来,神志逐渐恢复清醒。绝食二十一天后,甘地对英国政府彻底丧失信心,他开始恢复进食,准备在狱中度过晚年,把牢底坐穿。

1944年4月,甘地染病,丘吉尔不希望在大战胜利即将到来时让甘地死在监狱里,5月6日,甘地出狱,并很快回归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地位。

“退出印度”运动是印度现代民族独立斗争洪流中的最后一次巨大浪潮,是印度走向自治的里程碑。但甘地的被捕却间接为印巴分治埋下伏笔。两名外国作家对甘地8月8日在孟买的演讲作出如下评论:

“甘地的讲话导致国大党领导人在关键时刻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从而大大地帮了穆斯林联盟的忙。穆斯林联盟领导人支持英国关于参战的努力,因而英国人对他们感激不尽。甘地的呼吁不但未能迫使英国人立即撤离印度,同时将来英国人撤退后,加剧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分治的危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