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民企喋血痛哭 李克强震怒北京出击 /

增速放缓,民企喋血痛哭 李克强震怒北京出击

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放缓,震动了北京高层。7月18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31个省(区、市)负责人和各部委负责人列席,商讨如何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据陆媒报道,这样隆重的阵容讨论一件事,之前没有过先例。

李克强指出,目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经济走势分化明显。东部地区的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都不算低,但许多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一些省份民间投资回落叫人揪心。

“有的同志分析认为,东北之所以民间投资增速骤降,是因为前些年基础设施建设得比较健全,投资空间小了,真是这样吗?”李克强质问道。

“别说辽宁,就是北京在基础建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一下大雨一些区域就会出现内涝。其他地区怎么会没有投资空间呢?”李克强强调,如果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尤其民间资本,而是更多依靠政府投资,等于回归计划经济。所以必须深化改革,促升社会投资温度。

中国统计局日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按年仅增长9%,其中民间投资更是大幅放缓至2.8%,其中6月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按年倒退0.1%),制造业情况尤为严峻。

中国民间投资大幅放缓让李克强很焦虑(图源:新华社)

民企生存有多难?

中国民间投资为何大幅回落?无疑,企业融资困难、生产成本上涨(用工成本、地租及各种要素价格)、沉重繁杂税负、市场准入限制,投资审批繁杂(腐败成本高昂)、以及经济下行周期下,企业投资回报率低落,构成主要原因。

任何企业发展离不开信贷融资。长期以来,多数民企被金融机构排斥到边缘地带,经济下行周期,金融机构出于风险和利益考虑,更是将信贷偏向于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及理财产品),针对民企贷款则更加谨慎,甚至采取惜贷和抽贷,让企业资金运转空前紧张。

“(银行)喜欢锦上添花,喜欢无风险放贷,缺乏对企业深入调研分析,不能根据专业判断,对前景良好的企业起到扶持作用。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效益不好时候,还压缩贷款规模,让企业资金更紧张。”不久前中央督导组各省调研时,一位地方企业家诉苦道。

市场准入门槛高,也是制约民企投资的重要因素。虽然养 老、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广泛市场需求,但高昂的土地成本,让大多数民企望而却步,这需要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土地价格,并且需要金融机构定向信 贷扶持,否则,民企只能充当市场的旁观者。追逐利润是企业与生俱来的本能,企业放弃逐利,只能说明市场环境不健全,没有其他原因。

PPP、地方壁垒与国企垄断

近年来,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拓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在中央授意下,很多地方推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但民间资本缺乏参与意愿,项目落地率普遍不超过三成。这让人们大惑不解。究其根源,除风险因素外,国企垄断和地方壁垒,让多数民企难以涉足。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地方项目(PPP)技术门槛不太 高,但招标中明确提出“过高”要求,例如企业必须有20年以上行业经验,取得多项国际证书,有的还要求行业顶级资质,大多数国企也不具有这种资格。另外, 外地企业必须办理一系列繁杂的备案手续,需要盖几十个公章,当花费高额成本办完手续后,竞标的时间也错过了,这对民企来说是典型的歧视。

以上这些是制约民企投资的表象因素,深入机理层面看,中国民间投资大幅回落,与产业结构整体布局紧密相关。按照官方说法,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换挡降速阶段,也就是说,传统工业制造业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与科技创新驱动有着很大距离。

民企喋血的机理思考

同时,国有部门投资占据国民经济过高比重,一方面裹挟 太多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也对民企形成逆向捆绑,当经济处于繁荣周期时,依靠政府基建投资,作为依附型企业尚能分一杯羹,倘若经济环境逆转,大多数民企首先 沦为“牺牲品”,遭遇惨烈的经济周期洗礼。一国经济体越是臃肿庞大,国有投资占比越高,经济萧条环境下所产生的冲击越大,牵扯范围越广泛。

任何一轮经济周期,均是大规模动态式调整过程,只有遵 循市场出清规律,将低效的产业淘汰掉,才能释放大量经济资源,为经济重新注入前行动力。由于中国僵尸企业太多,产能过剩情况过于严重,牵连的范围广泛,经 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无论政府和社会阶层,均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地方财政紧缩、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失业情形不可避免。

因此,只有大规模减税、通过财政转移支出完善社会民生福利,以提振内需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缓解经济改革的阵痛,这是中国政府必要选择,也是提振民企投资、为国内经济重新注入动能的唯一出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