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毛刘周朱陈林邓”的格局是形成的 /

“毛刘周朱陈林邓”的权力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文革”前,在中共中央领导层,一度形成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的领导集体格局。这个格局是对中共历史上五大书记格局的演进和发展,影响十分深远……本文原载于2016年第2期《党史博采》,作者水新营,原题为《“毛刘周朱陈林邓”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962年,朱德,周恩来,陈云,刘少奇,毛泽东,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图源:Getty/VCG)

周恩来在7人中最先进入核心领导层

在中共建党之初,并未设立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1927年5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正式设立中央政治局,并首次设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又增补瞿秋白、谭平山),陈独秀继续被选为中央总书记。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周恩来被任命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可以说是“毛刘周朱陈林邓”(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7人中进入中央(含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第—人。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向忠发、苏兆征、周恩来、项英、蔡和森等5名正式成员和李立三、杨殷、徐锡根等3名候补成员共8人组成。当时,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他和朱德、林彪等正在井冈山从事武装斗争,刘少奇时任中央审查委员会书记。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扩大)在上海召开。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为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王明(后补入)。9月,王明随米夫赴苏联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卢福坦为常委。陈云为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兼任中央特科书记。

1932年3月后,陈云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陈云是在“毛刘周朱陈林邓”人中,第二位担任中央(含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人。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即中央书记处书记。至此,周恩来、陈云、毛泽东3人进入了中共核心领导层———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中共“五大书记”格局的形成

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成员中,陈云于长征途中被派赴苏联,王明早已在苏联,张国焘随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项英留中央苏区。同年12月初,张国焘、朱德、任弼时等抵达保安县,同中共中央会合。

1937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康生到达延安。中共中央于12月9日至14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即“十二月会议”)。在“十二月会议”上,重新明确中央政治局常委由张闻天、毛泽东、王明、康生、陈云、周恩来、张国焘、博古、项英等9人组成,还决定增补王明、康生和陈云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还作出重要人事安排,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3人组成,主席为毛泽东。书记处会议不固定,随时由主席召集之,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权”。这样,毛泽东就第一次在组织形式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中的第一把手。同时,刘少奇第一次进入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层。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在随后举行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即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会议同时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中共历史上被称为“五大书记”。当时,陈云排在非中央书记处成员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的第一位,不久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委)。

“毛刘周朱陈林邓”格局正式形成

中共七大后,中央书记处实际上起着中央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的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共八大。建国初期,中央书记处进行一些人员更替和补充。任弼时从1949年4月起就因病休养,后又赴苏联治病。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批准陈云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同年10月,任弼时逝世后,陈云正式递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最高层仍然保持“五大书记”的格局,而这“五大书记”,是“毛刘周朱陈”。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央日常工作需要,1954年4月2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设立中央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秘书长工作会议,代中共中央处理日常工作,邓小平担任中央秘书长。

1955年4月4日,中共七届五中全会补选林彪、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至此,“毛刘周朱陈林邓”等7人都进入了中央政治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重新设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替代原来的中央书记处,也可以说是把原中央书记处改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当选为副主席,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毛、刘、周、朱、陈、邓6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林彪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中共八大实际上已确立了“毛刘周朱陈林邓”领导集体的基本格局。

从较好发扬党内民主的中共八大选举看,“毛刘周朱陈林邓”等7人也得到全党的充分认可,他们均排在中央委员得票的前9位。中央委员得票前9位的另两人,为延安“五老”中的“两老”:林伯渠、董必武。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林彪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虽然他在10位元帅中是最年轻的,但一直比较消沉。从1958年起,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由于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同年5月,林彪参加中共八届五中全会,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副主席。至此,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7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毛刘周朱陈林邓”领导集体格局正式形成。

“毛刘周朱陈林邓”格局的终结

1966年,“文革”全面发动。8月1日至12日,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等11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林彪名列第二位。全会没有选举中央副主席,但会后不久,林彪被宣布为唯一的中央副主席。八届十一中全会的人事调整,意味着“毛刘周朱陈林邓”的领导集体格局的终结。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历经屈辱,病逝于开封;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逃苏联,坠亡于蒙古温都尔汗;1976年1月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3人先后不幸离世。

粉碎“四人帮”后,“毛刘周朱陈林邓”中只有邓小平和陈云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俩默契配合、同心协力,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