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新一波陆产烂片扎堆 党媒为电影产业背书 /

新一波陆产烂片扎堆 党媒为电影产业背书?

影评如果不单纯是影评,那会是什么?

在中国大陆,关于影评的话题争论已经不是单纯的“话语权”问题了,而是被上升的能否保持“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海清河晏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了。

近日,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社交账号刊文对中国大陆影评进行抨击,“国产电影《长城》上映以来,业内圈外人士口水战迭起,票房乱象之后,影评话题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电影产业新一轮思考。”

党媒点名批评大陆网络社交媒体豆瓣、猫眼,“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党媒称,正在中国大陆上映的贺岁档3部陆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先是《长城》上映后,社交平台账号“亵渎电影”践踏评论底线,发布“张艺谋已死”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引发口诛笔伐;后有豆瓣为《摆渡人》恶意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张艺谋在中国大陆网友中有“国师”之称,足见其影响力(图源:VCG)

网络社交平台的信任危机?

3部贺岁档陆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在社交网络上恶评如潮,能够调动党报参与到对“影评之辩”的话题中,这既有陆产电影的不自信,也透露出中国大陆资本流已经全面流入到电影产业中,并试图在贺岁档中分到一杯羹。

党媒称,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观察人士称,党媒的说法令人啼笑皆非。既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恶评如潮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非要披露社交平台、以及个别大V、公众号曾经做过什么、有过“不恰当”的行为,推导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这无疑是“谁占领道德制高点谁便有话语权”是翻版。不过,千万别忘了,只是社交媒体上的影评,党媒如此大动肝火,大动干戈,所为何来?——在党媒看来,对豆瓣、猫眼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公正性质疑是扳回3部贺岁档陆产影片恶评的关键。

据党媒报道,某社交平台存在“撞库”、“肉鸡”的现象。

所谓“撞库”,指的是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露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尝试批量登陆其他网站后,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很多用户在不同网站使用的是相同的账号密码,因此黑客可以通过获取用户在A网站的账户从而尝试登录B网址,这就可以理解为“撞库攻击”。

“肉鸡”也称傀儡机,是指可以被黑客远程控制的机器。黑客通过诱导客户点击或者电脑被黑客攻破、用户电脑有漏洞被种植了木马,黑客可以随意操纵它并利用它做任何事情。

据了解,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进行“刷分”。大量的影评通过收集各种大V、小V、大号、小号的信息,软件自动生成,而且可以做到抓取的信息不重样。业内人士透露,豆瓣等网站上非常活跃的“水军”也就是这么来的。

分析人士称,党媒批评社交媒体影评的低分现象是黑客的黑手介入,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却没能给出黑客介入的目的是什么。既然是“撞库”、“肉鸡”的现象早已存在,党媒为何容忍至今,非要在3部贺岁档陆产影片“被黑”后才会仗义执言?

而对“社交媒体上专业影评人凭什么‘一句顶一万句’?”的质疑,则让舆论越发觉得可笑了。

党媒在报道中称,人数极少的专业人士和人数众多的普通观众在评分上拥有同等的权重。同样以《长城》为例,45位专业人士给《长城》打分,要与40.1万普通观众的打分并列,也就是说,网络社交平台的专业影评人具有“一句顶一万句”的权限。

观察人士认为,党媒在质疑专业影评人的权限时,忽略了影评人的“专业”身份,更加情绪化地忽略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建构机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如果对专业影评人的能力有质疑,网友完全可以放弃登录该网站的权利,网站失去点击和网友也就自然不会生存下去。党媒用“媒体固有的垄断性思维”去评论社交媒体的存在架构,去点评“专业影评人”的“权限”,很容易暴露出“底线”。

陆产电影的资本魅影

3部贺岁档陆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恶评如潮,事实上并不止于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影评平台,更多的则是在网友个人账号“朋友圈”中传播。

有观点认为,大陆“烂片”盛行也不只是在2016年才出现的。而即便是影评评价了某部电影是烂片,也未必就会阻止影片的票房收入,更不可能戴上“恶评伤害电影产业”的大帽子。即便是张艺谋,当年的《三枪》上映时,口碑极低,但上座率却是极高——观众的逆反心理同样可以创造出高票房。

有观点认为,党媒介入影评圈,为几部“烂片”站台、背书,将烂片泛滥的帽子扣到社交媒体影评的头上,有误伤的嫌疑。党媒发声的时机也耐人寻味。

《摆渡人》被认为是“烂片”将该片监制王家卫导演拉入舆论漩涡(图片来源:新浪微博@电影摆渡人官微)

“中国电影产业新一轮思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产业新一轮的“烂片”为何会集中出现?

大陆网友称,上一波陆产电影的“烂片”大概是在10年前,洗钱造就了“烂片泛滥”的现象。现在新一轮“烂片”出现仍就是资本流的作用。

陆媒《法制早报》早在10年前就曾披露,“中国大陆在 2005 年平均每 1.4 天就有一部新电影产生,但其中却有38.5%不能在电影院放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洗钱‘洗’滥了中国电影。”

该陆媒援引的是时任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节目部主任陆红实的观点。陆红实称,“中国每年都有 100 多部滥片子不能上院线,原因之一恐怕是有不少人拍片是为了洗钱。”

陆媒报道指,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电影业其实已经成为黑帮电影的洗钱基地之一,由此,香港电影获得了充裕的资本去发展,加上制度空间的充分松动和历史经验雄厚的沉淀,繁盛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1997之后,黑帮成重点打击的对象,许多资本纷纷的撤出,而许多具有极大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也纷纷奔赴好莱坞,香港电影的兴旺和繁盛慢慢的也随之泵破。

分析指,历经10年后,随着中共在多层面对腐败的打击力度增强,越来越多的大陆资本、国际游资撤离房地产、制造业、高污染企业而转投影视业,“烂片”的集中出现与资本运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被党媒忽视的资本魅影或许才是真正伤害中国电影产业的因素,而不是什么“恶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