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风暴眼里的最后握手 /

风暴眼里的最后握手

对中国乃至世界而言,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平稳过渡。到今天,其重要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因为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化而越发重要。本组议题旨在梳理与分析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时间跨度70年(1919年-1989年),为今日中俄关系之镜鉴。

1989年5月16日,中国北京,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与戈尔巴乔夫握手(图源:AFP/VCG)

中苏关系的恶化在珍宝岛事件后达到顶峰,两国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提出"备战"口号,消耗了大量资源;后来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曾提到,当年苏联为此消耗了至少5,000亿卢布。

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紧邻中国新疆的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讲话,向中国释放改善关系的信号。在例行攻击中国之后,勃列日涅夫话锋一转,承认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反复强调苏联已主动提出举行中苏边界谈判。

和缓的前奏

苏联选择主动向中国示好,与其自身的内部压力和巨大外部压力有关。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美国的争霸开始趋于劣势,出兵阿富汗令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里根(RonaldReagan)政府推行的星球大战计划又加大了苏联的压力。另外,中美建交后,苏联处于中国和美国的双重压力之下。

对中国而言,由于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百万,出兵阿富汗,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并侵犯中国边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同时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再加上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亟须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国也希望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面对勃列日涅夫递来的橄榄枝,中国外交部于3月26日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予以正面响应。4月16日,邓小平请访华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NicolaeCeau?escu)给勃列日涅夫转达"重视实际行动"的口信:"从柬埔寨、阿富汗事情上做起可以,从中苏边界或蒙古撤军也可以。""屯兵一百万啊!不谈这些具体行动,有什么基础?"

在阐明立场后,邓小平派中国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于洪亮前往莫斯科向苏方传递信息。启程前,外交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起草了一份说明,明确指出,中苏两国的问题不可能在一个早上解决,只要双方表现出两大邻国恢复睦邻关系的诚意,从解决一两个重要问题入手,就可以为两国关系打开新局面。

苏联正式回复,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中苏双边关系问题,以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障碍。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迈出了第一步。

葬礼外交

1982年10月,中苏双方第一次政治磋商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根据邓小平指示,提出改善关系应从消除"三大障碍"入手,即苏联劝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苏方从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撤军和从阿富汗撤军),但苏方避重就轻,主张通过增加相互往来等办法改善两国关系。

在长达20年的隔绝中,中苏两国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已经形成定式,很难就具体问题找到切入点,第一轮政治磋商无果而终。不过磋商成为中苏增进了解的畅通渠道。

就在中苏关系走出和缓第一步时,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11月10日猝然去世。邓小平决定派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参加吊唁活动,与苏共新领导层进行一场"葬礼外交"。

1979年10月,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讲话(图源:AFP/VCG)

黄华启程后,邓小平指示北京发表书面谈话,不仅正面评价了勃列日涅夫这个昔日被中共批判为"苏修头目""新沙皇"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还对他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行动大加赞赏。

苏联对此心领神会,黄华在莫斯科逗留了三天半,受到了超规格的礼遇,随行带去的花圈也被放在在勃列日涅夫棺椁旁较为显眼的位置上。

这场"葬礼外交"对中苏关系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于1984年去世时,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分别发去唁电,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葬礼。这次出访提高了中苏两国领导人会面的级别,使两国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随着两国磋商与外交频繁接触,文化、贸易往来日益增多。1985年,待执政仅一年的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去世,曾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率团出席葬礼,再次显示出中方释放的善意。

然而,双方的政治磋商仍毫无进展,中方要求苏联从根本上消除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苏方则不希望对已经获得的战略地位作出调整,亦不想减轻对中国的军事压力。经过长达数年的磋商,双方仍未达成共识,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

最后的握手

戈尔巴乔夫意识到,苏美两国的对抗和僵持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改善同包括中国、日本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就变得更为重要。

1985年10月,邓小平再次请访华的齐奥塞斯库带口信,表示越南若能从柬埔寨撤军,他愿意前往苏联同戈尔巴乔夫会面。

苏方积极答复了邓小平。但在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远东城市海参崴就中苏关系发表的讲话中,宣布苏联将从阿富汗撤军,计划从蒙古撤军,而对中国最关心的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一事,仅称这是中越双方的事情。

8月13日,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约见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费多托夫时,明确表示出对越南问题的不满。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重申了苏联敦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关键。

苏联担心自身在东南亚的影响和控制力下降,一直未予明确答复,中国则毫不让步,坚持要求消除周边环境不安全因素,不断通过外交及媒体对苏联施加压力。1987年5月26日,越南终于同意从柬埔寨撤军,以政治方法解决柬埔寨问题。至此,"三大障碍"基本解决。

1988年12月1日,时隔31年后,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访问苏联,展开"破冰之旅",为实现双方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作必要的准备。次年2月,苏联谢瓦尔德纳泽外长访华,此时已经确定,戈尔巴乔夫将于当年5月中旬访华。

1989年5月16日,世纪性的世界政治大震荡发生,处在这场风暴眼中的两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见面,宣布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不过经邓小平本人决定,并由外交渠道转达给苏方的礼节安排中,两人没有按照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见面的礼节互相拥抱,而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握手方式。半个多月后,"六四"事件发生,再过两年后,苏联彻底崩盘成为了历史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