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旧疾渐除添新病 两会代表怎过公私关 /

旧疾渐除添新病 两会代表怎过“公私”关?

2017年中国全国“两会”时间将会持续半个月时间,五千多个代表齐聚北京,中国最高层和央地大员亦将集中露面。虽然中国人大和政协在外有着“橡皮图章”和“政治花瓶”之称,但其对中国发展走向的影响其实是不应低估的,特别是在国家微观治理层面。

其中,作为占绝对比例的普通“代表”们是怎样的人物,有着什么样的提案,行为举止如何,都会对中国具体政策和基层治理产生影响。

有观察人士认为,整体而言,本年度“两会”代表的提案议题和质量水平比之往年有了很大提高。以前经常会爆出的“雷人”提案,今年至今都还没被发现。而且,一些关于税收、人口、教育等方面的提案都被称赞接地气,引发积极反响。

这些变化,与中共近年来整治人大系统的努力存在一些联系。辽宁、湖南、四川三地人大体系规模性腐败违法行为,被作为典型案例揪出来整顿。

尽管如此,中国“两会”体制似乎仍有改进之处。以往比较受关注的是,代表人选比例能否真实地反映整个国家内部一直在急剧变化的社群结构?有没有去履行自己的代表责任?而今需要考虑的则有,政协与人大的代表们能否正确地履行自己的代表责任?与西方相比有何不同?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3月3日,两会正式拉开序幕(图源:Reuters/VCG)

就后者来说,中国的法律规定,人大代表拥有前两项权力包括:“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依法联名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等”,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所在。

而其第5项义务则是“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在这些规定就存在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人大代表们究竟代表的是谁?也就是其立场何在?在现实层面是为以谁的利益为出发点?

分析人士认为,被代表者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其本人,一个是其所在和名义上代表的群体,还有一个是整个国家和社会。

在毛泽东执政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代表们在实际层面无疑是站在了整个国家的立场上,都是国家的代表。即使是在现今,这一类代表也有不少。比如,连任12届全国人大代表且从不投反对票的申纪兰。

不过近些年来,很多代表逐渐聚焦自己所代表群体,站在特定群体立场上,为其谋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大代表群体出现了分化,国家之下的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重视。

这种分化趋势引起争议。一方面,其代表们的代表性更为落实,基层实际情况得以反映,政策趋于细化和准确,因而更容易照顾和调动各个微观单元;另一方面,个体或特定群体利益得到过多侧重,代表们可能会沦为其代言人,为其要政策、要特权、要优惠,而社会整体利益相应得到削减。

后一种现象的极端情况在很多民主国家已经有所显现,比如利益集团、族群冲突、权力斗争,甚至国家动荡。中国政治制度里各层各类代表权力有限,尤甚是在全国人大和政协系统能够有效防止这种变化趋势。不过,对于这种苗头性问题,仍然需要有所认识和警惕。

整体来看,相比于以往,人大和政协代表行使实质性的代表权力本来是一件值得认可的进步,不过如果仅仅将目光聚焦于自身,强调特殊利益,违背公平原则,甚至是有损于其他社群利益和社会公益,则显然是不可取的。

对此,其他代表需要据理力争,敢于批评,而不应牵就情面和担心场面。为政者更是需要有所思量,不宜轻下允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