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怀念张国荣:当香港腾飞已成为往事 /

怀念张国荣:当香港腾飞已成为往事

1993年,《霸王别姬》上映,张国荣扮演的“小豆子”程蝶衣在剧终挥刀自刎;10年后,饱受抑郁症折磨的他从文华酒店24层一跃自尽。人们从错愕唏嘘到追忆怀念,转眼间,已有14年。

怀念张国荣成了愚人节的“政治正确”(图源:VCG)

这是一个被反复咀嚼了14年的忌日,时至今天,人们仍然在纪念张国荣——伴随着“港片已死”的哀悼声。对于港片的粉丝们来说,一段美好时光的逝去诚然值得感伤悲鸣,不过,追昔之余认清历史吊诡与港片盛衰的形迹依然值得细究。

始于70年代的崛起

英国人统治香港时期,以维多利亚港水深港阔、四季不结冰的优势,将香港打造成一座港口贸易城市。经年累计,香港经济渐入佳境。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成为了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个出口,由转口贸易城市渐趋转型为工业城市。十年文革加“六七”暴动,让在港居民的身份意识终于定版。1970年代后,香港经济迅速腾飞。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九七”大限成为港人心结。后面的故事无需累述,尽在不言中。

我们谈论港片的盛衰荣辱必须在这微缩版的香港史背景中进行。

香港电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崛起,主要是拜上海电影业因为时局变化的移转所赐——旧时中国的电影首都应该是上海,但“得益于”变局,正如纳粹肆虐使欧洲艺术家逃往北美,不少上海电影人也选择了赴港避难。来的除了人才,更有资本,使得香港继承了旧上海电影工业的部分衣钵。这时候,以邵氏、长城、嘉禾等大制片公司为支柱,香港电影人生产的现代、武侠、伦理电影被分发到世界各地。这些电影在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符号投射体”,离散海外的华人在一次次的银幕文化共振中被连结到了一起。

七十年代中后期,以徐克、许鞍华、方育平、谭家明为代表的海外留学人员归港,在八十年代初开始各显神通。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在其著作《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里谈到香港电影走向鼎盛是时代的必然:“只有这个阶段的香港电影才是真正有关港人的身份、情感、记忆、经验、想象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的形式风格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爆发历程。”癫狂,火爆,纵情,这些都是这个阶段香港电影最显见的性格特质。

进入80年代的全盛

如果要找一位此阶段最具影响力、最能代表香港大众商业电影创作实力的导演,非徐克莫属。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几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动浪潮的关键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电影界实践电影特效的人物。19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两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开启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开创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虽然不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但项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徐克之外,让对西方同行大感兴趣的另外两位香港电影人还有吴宇森与成龙。吴宇森的电影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戏曲歌舞和旧式伦理的形式化改造,比如《英雄本色》的内核是旧式戏曲的苦情套路:江湖义气、家族亲情、正义法律之间的纠葛在浪漫暴力化的动作场景中被放大到极致。而成龙的功绩无需多讲,奥斯卡把终身成就奖颁给成龙是好莱坞对香港动作片作出的世界性影响力的肯定。

涉及香港的大众电影自然不能忘了王晶。西方影评人说香港电影人“除了谋求暴利外,根本全无作为”,也许就是冲着王晶而来的。但凡事都有例外,完全原创的《赌神》毫无悬念是王晶最诚挚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代表了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杂糅各种商业电影各种类型元素的非凡能力。影片的戏剧性魅力源自周润发在赌神与白痴之间大开大合的高强度反差演出,这种银幕形象的塑造迎合了当年香港电影主要消费者——工人与小市民的审美需求,颇受好评。

90年代由盛转衰

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受众已不再局限于“咬蔗帮”(指文化素养较低的一部分观众),中产观众渐渐兴起。《甜蜜蜜》是香港“文戏”的一股清流,而张曼玉在影片中的演出可谓九十年代亚洲女星的表演巅峰。

“文艺化”还影响了警匪片的创作。杜琪峰在“九七”之后,用暗藏政治内核的题材映射、风格化的拍摄技巧和多线交叉的悬疑叙事,成为香港商业化类型电影的强劲补充。他的《黑社会》系列电影,映射中港关系,将黑帮电影带入了新的境界。

王家卫是香港艺术片的一面旗帜。王家卫的电影是对旧时岁月的追忆,他把东方式的暧昧情愫通过细密、艳丽、浮华的影像表达出来,香港电影界终于出现了一位让西方艺术电影圈侧目,继而为之疯狂的电影人——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导演巴里·詹金斯(Barry Jenkins)就是王家卫的粉丝。

好莱坞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无间行者》(The Departed)改编自香港电影《无间道》,这让长期翻拍、戏仿好莱坞的香港电影扬眉吐气了一次,算是电影帝国对港片的终极肯定。香港电影迈入二十一世纪,本以为应由《无间道》开创下一个光辉岁月,岂知它只不过是香港电影人在上个世纪默默积累,然后华丽绽放的产物。

这时的香港电影四面楚歌: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和东南亚片商纷纷撤资……香港电影人北上“掘金”看似大势所趋,实为“逼不得已”。当然,大陆电影产业问题非常多,但有资本的力量,并且也确实有一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企业与制作人在推动整个产业。“香港电影”这个概念逐渐消亡了,而标志着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华语电影”概念在这几年逐渐形成。

如今,香港仍是电影重镇,但其影响力可能大不如前。当它回归母体时,关于这个产业的所有传奇都结束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