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非洲倒爷在广州呆不下去了! /

非洲倒爷在广州呆不下去了 坚持,转型,还是离去

夜晚的宝汉直街,离天秀大厦金一桥之隔。李东摄影

“倒爷”见证了中非小商品贸易的兴盛和繁荣,随着中国与非洲经贸结构的变化,“中非倒爷”们正在经历一次“大浪淘沙”,之后的中非经贸往来或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郝王乐 王猛 张建华

来自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布)的巴尔德·玛玛杜(Balde Mamaduh)独自一人坐在天秀大厦一楼的咖啡厅,点了一份意大利面,安抚一下“抗议”了许久的胃。他三周前来到广州进货,每天早上起来就一直在四处看货选货。而签证有效期只有一个月,他必须马不停蹄把事情办好,才能避免逾期滞留的麻烦。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当了六年“倒爷”的他,如今对外贸这个领域已经非常熟悉。

天秀大厦是广州小北商圈里的地标性建筑,近年来因繁忙的中非贸易和高度集中的非洲人闻名,以致国际上已经出现一个研究“小北现象”的学术圈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像玛玛杜一样的“非洲倒爷”来到这里,批发各种商品发回非洲。

广州著名的“非洲人街”——宝汉直街的一名非洲商人 李东摄影

对于非洲客商来说,“小北”早已不仅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象征着梦想的起点。大部分非洲人来广州,都会选择这里作为第一落脚点。十几年来,一批一批的非洲人怀揣着希望来到这里,追逐财富梦想。

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200亿美元,中国也连续六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能获得这一成果,数以万计的“非洲倒爷”也功不可没。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人力成本升高的压力下,中国生产的商品价格也日渐走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成本优势已没那么明显。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强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外贸店铺都承诺不出售仿冒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将相关告示张贴在店铺进门的显眼位置。那些一度行销非洲的仿冒品越来越难找到了。

两名非洲人在宝汉直街 李东摄影

一名安哥拉商人在借用邻居的缝纫机给自己买进的裤子扦裤边。 李东摄影

“非洲倒爷”的生意还面临来自中国商人的竞争。“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中国商人,他们的进货价格比我们要便宜,所以占领了很大一部分的市场,”玛玛杜说。

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与中国商人相比,玛玛杜更了解非洲市场,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购买能力。“实在不行,就换一种商品,这里的品种很多,总会有合适自己的生意。”——虽然利润不如以前,但他还不会就此放弃。

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非产能合作的持续推进,中非贸易的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绝大部分非洲“倒爷”赖以生存的以低端商品为主的商品贸易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嗅觉敏锐的“倒爷”已经在思索未来的方向,并付诸行动了。

在讨价还价之后,这名中国妇女同意将非洲女商人的货物运到他们居住的地方,收费16元。 郝王乐摄影

喀麦隆人金斯利阿兹 切(Kingsley Azieh Che),2006年跟他的中国妻子来到广州,开始从事中非贸易。他从父母那里借了约合15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这些年来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他在广州喀麦隆人群体中威望很高,成为社团主席。与一般的“倒爷”不一样,他已不只做简单的商品贸易,还在中国投资了服装工厂,专门生产适合非洲的西服,最多一年向非洲卖了2.5万件,成为名动广州的“西装大王”。

面对新的变化,他建议非洲商人在中国进行投资,而不仅仅是从事简单的商品贸易。他还希望将更多优质中国产品引入他们国家,改变人们对中国产品质量差的印象。

喀麦隆交通状况较差,人们出行会遇到很多困难。金斯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今年初成立一家运输公司,将中国生产的宇通客车运到喀麦隆,往返于两大城市之间。宽敞、整洁的大巴车上能提供餐食,有卫生间。公司运转需要的几乎所有一切都来自中国。他向记者展示了公司介绍的照片,只见保安穿的衣服后面还印着“特勤”两字。

金斯利公司的一部分豪华大巴,上面用英语写着“喀麦隆的新骄傲”。图片由金斯利提供

他的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非常大的反响,这些“地上跑的飞机”就是中国产品的一张行走的名片。“接下来,我还要在大巴车前面印上两国国旗,来告诉大家与中国合作能得到什么,”金斯利说。

广州见证的也不仅仅只有成功。像金斯利这样了解中国、适应形势进行转型的商人大多获得了很好的回报;然而,在商品大潮席卷中非,在部分成功商人快速财富积累的刺激下,许多非洲人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盲目地来到了广州。

摄影师李东,最近几年来一直在跟拍广州的非洲人群体。他接触过好多因为生意失败或者签证问题不得不离开的非洲人。他曾经的邻居莫利(Molley)来自苏丹。莫利的哥哥在广州开了家贸易公司,他希望能在广州找到发电机业务并带回国。莫利第一次来中国闯荡,白天几乎都在各个批发市场之间奔波,然而两个月过去后,仍一无所获,只得带着遗憾离开。在签证到期的前一晚上,莫利呆靠在宝汉直街的出租屋床头,百感交集,这一幕被李东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苏丹人莫利因签证到期,第二天将离开广州。当天晚上,他心情低落,落寞地倚靠在自己的床上。 李东摄影

李东还跟拍了一个喀麦隆作家,自称是从事儿童文学的。但李东后来了解到,他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评论家,得罪了政府,才下海经商。由于没有经验,他的生意越做越差。房东告诉李东,“喀麦隆作家”刚来的时候穿的很好,后来越来越差。一段时间之后,李东就再也没有在这条街上碰到过他。

从官方数据来看,长居广州的非洲人确实在不断下降。广州市公安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广州日常在住非洲国家人员为1.1万人,远低于普通民众的估计。2016年有28.6万人次的非洲国家人员入境,而同期出境次数为29万人次。这里面固然有签证方面的因素,而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变化也确实影响了这群“候鸟客商”的去留。

“倒爷”见证了中非小商品贸易的兴盛和繁荣,随着中国与非洲经贸结构的变化,“中非倒爷”们正在经历一次“大浪淘沙”,之后的中非经贸往来或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