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超高压之战:为何非北大不可? /

超高压之战:为何非北大不可?

“儿子,高考很重要,但从你的人生来看,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样重要;你虽然在考试中可能出错,但别人也许出错更多;你很优秀,做到今天的那个自己很不容易,喜欢自己吧。”

就在刚才,杨女士在朋友圈编发了上段文字寄语儿子丁冲(化名),复读于衡水中学的他,今天就要赴自己的第二次高考之约。

多维新闻此前赴衡水调研期间,无意间与这个高考家庭相识,那日距离高考还有33天。

时光回流,2017年5月5日中午,永旭宾馆的老板耿军(化名) 正站在衡水中学老校区门口,向等着见孩子的家长派发名片,由于衡水中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每两周才能放一次假,外地家长来此只能就近住宾馆,所以耿军的旅馆从未冷清过,也留住了不少回头客。

几乎每年高考前期,衡水中学都会成为被重点讨论的对象,针对其“高压式”教学模式的诟病伴随衡中在浙江设分校而发酵,“高考集中营”的帽子被扣在了这所中学头上。

受舆论影响,对衡水中学内部的探访并不顺畅,校方对媒体的限制十分严格,他们也并不谋求通过媒体为自己正名,因为中国真正官方对衡水中学的态度是支持的。

等候在衡水中学老校区门口的家长,他们一般都是驱车远道而来,每两周来此住上一两天(多维记者:文铮/摄)

下午6时许,永旭宾馆402房间内,奔波半日的多维记者正在为接下来的采访拟定计划,这时虚掩的房门被推开,来人是一个中年女性,她压低音量请求我们说话小声些,因为她的儿子正在对门房间学习,第二天就要模拟考试了。

这个女人就是杨女士,她是河北保定一所初中的英语老师。儿子丁冲因为这几天身体不适被她提前接出来调养,孩子的父亲也一同前来。

丁冲是衡水中学的一名文科生,语文和文综(文科综合)成绩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历史更是在上次测试中考了满分,创下学校记录。但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及格线徘徊,成为制约他跻身北大、清华的最大障碍,上次高考中他考了590多分,也是惜败在数学上,不甘心的他扔掉了录取通知书,毅然走上了复读之路。

和其他重点高中一样,衡水中学每年也有很多复读生,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落榜”,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清华、北大。

2016年的高考中衡水中学共有139人被录取清华和北大,要知道在中国一个市级中学能有一两个这样的魁首就堪称佳绩了(多维记者:文铮/摄)

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优中选优重点培养的模式,能够被录取的学生都是各市县初中的佼佼者,他们以进入衡水中学为荣,也甘愿为梦想付出辛苦。

多维新闻采访到的衡水中学的学生、家长都对其教学模式表示欣赏,也对学校和老师深怀感激之情。

杨女士向多维新闻表示:“衡水中学虽然遭受的非议多,但是衡水老师付出的要比学生还多,他们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到学校陪着学生跑操,校长也是如此,他们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在与杨女士的对谈中,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她从手机中找出儿子的获奖作文给我们看,热切地描述她的儿子有多么优秀,比如曾代表学校到市政府还有巴黎进行文艺演出,并且广受好评。文科成绩是多么突出,英文书法是多么漂亮等等。她一方面坚称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今年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聊着聊着又表示担心数学成绩不稳定,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就应该上北大,但也坦言能上北京师范大学也算理想。

从衡水中学考入香港名校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若是死读书怎能被录取(多维记者:文铮/摄)

为了给儿子打气加油,杨女士邀请我们到对屋去和她儿子聊聊,她认为我们毕竟都是“过来人”,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与儿子沟通。

不大的房间内有两张床和一张桌子,桌子上摞满了书,穿着白色短袖校服的丁冲看上去文质彬彬,典型的文科生面庞,白皙、清秀,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我们进门时他正在做数学题。

他的父亲坐在床上,看着窗外一直保持沉默,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不是很欢迎,杨女士透露,她丈夫从不相信什么话能够改变成绩,只有埋头苦学才是王道。

在和丁冲交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并不是那种书呆子,相反他的气质、修养都很出众,聊起衡水中学他也是兴致勃勃,他感恩衡中对他的教育,不认同外界对衡中的诸多指摘。“有很多负面的报道其实都不是事实,衡中从来没有跳楼的事,更没有什么铁丝网,那是衡水二中发生的事情,被强行安在我们学校头上。”

他还提到班主任老师对他亦师亦父,授课方式并不是填鸭式,而是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并不是想象中的古板应试教育。而且,班主任对学生体贴入微,丁冲提到自己又一次由于复习紧张,食欲不振,大半个月没有洗澡,老师亲自带着他去校外洗澡,并请他吃饭,为他缓解心态。

衡中并不是什么高考集中营,丁冲表示平时的学习强度远远没有到难以负荷的地步,其实有很多学校的学习压力要高于衡中。

随着交流的深入和彼此的坦诚,整个家庭的紧张氛围也渐渐消散,丁冲父亲凝重的面色也变得和善,并主动邀请我们共进晚餐。那天晚上,丁冲的胃口出奇的好。

中国恢复高考至今已四十年,从最初的人才短缺,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人才过剩,岗位饱和,其价值真的随着时代的演变渐趋消解吗?从丁冲一家人身上看到高考的“神圣性”并没有被祛魅,对于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只要中国的教育政策大框不变,考试制度不变,那么高考仍然是这些家庭的子女改变命运的最直接途径。

而其实,相比反复质疑高考制度的优缺,不如把眼光放到中国的大学教育上,思考一下中国当前的大学教育有没有配得上众多学子的十年寒窗苦读,有没有让他们以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的形态步入社会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