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人民币破7 中国央行此时出手的政策博弈 /

人民币破7之虞 中国央行此时出手的政策博弈

用“跌跌不休”描述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表现并不为过。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自4月初的6.27一路贬至8月初的6.88,贬幅逾9.7%。距“7”仅一线之隔,有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否“破7”的讨论升温,市场的敏感神经被再度刺激。

人民币"破7"之际现反转,中国央行8月3日宣布上调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20%(图源:VCG)

正当人民币逼近“7”关键时刻,中国央行再度出手稳汇率。8月3日央行宣布启动预防措施,决定自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与此同时,央行还表示,将根据需要进行逆周期调节。

消息一出,当日,在、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双双反弹逾600点。但是,8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51,再贬值191点创14个月新低。“破7”担忧助燃。

央行缘何此时出手

央行为何此时出手稳汇率?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兑美元跌至6.90附近,表明近期这一轮贬值已“超调”,或有进一步贬值压力。而央行此时出手,主要目的是为防止顺周期行为演变成“羊群效应”,抑制近几个月来人民币的快速贬值的同时,也是对市场贬值预期的及时修复。

同时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叠加不排除后续进行逆周期调节可能,对人民币贬值预期起到较强抑制作用。有分析认为,其实人民币至今的贬值已经大部分能够对冲特朗普政府已经或是可能加征的全部关税的影响。不过,也有分析表示,中国并未将货币贬值作为贸易武器,近期人民币贬值是市场行为。

那么,提高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如何?其实,自2015年“8·11”汇改后,中国曾在2015年9月人民币急贬时启用过外汇风险准备金措施,准备金率定为20%。此次是自2017年9月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后,再次出手回调。

而从2015年的操作来看,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对于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影响则并非立竿见影。 此次央行再次祭出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虽然在岸和离岸的人民币汇率迅速强势拉升,但这股升值势头是否能持续下去值得观察。

毕竟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众多,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会延续双向波动的趋势。短期内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将基本保持稳定,但“其长期命运取决于贸易战”有分析指出。

而对于此轮人民币贬值原因何在?,机构分析认为,是境内外市场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主要促发因素是央行不跟随美联储加息,中美货币政策取向分化。催化剂则是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对中国经济增长悲观预期增加,中美经济增长表现分化。而美元走强可以解释绝大部分人民币贬值风险。同时,在美联储加息如期推进的背景下,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边际趋松的共识亦是人民币走弱的原因之一。

显然,在中美贸易战渐酣、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之际,央行重启这一措施,释放一个强烈的汇率维稳信号,即有利于控制人民币兑美元自二季度开始的急跌, 同时也在中美贸易谈判桌上增加一些砝码。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人民币贬值是中国可能在全面贸易战中用以报复美国的一种手段。理论上讲,人民币贬值会让中国出口商品更便宜。但美国CNBC网站称,尽管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明显下跌,但中国以贬值对抗贸易战的可能性非常低,“目前看来,人民币汇率下跌或只是巧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