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被骂惨网友:侮辱志愿军和美军的智商
电影《金刚川》上映第一天就只获得了评分6.9,更可怕的是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网络评论越来越低,高开低走的趋势明显。有些人从电影的叙述方式入手,觉得这部电影缺乏主旋律,导演的“屁股坐得有点歪”;也有人从电影内容入手,觉得故事根本没有讲好,背景选择,人物塑造都有问题,真是可惜了这个题材。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觉得有点不对劲,这种不对劲并不是对这段历史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感到被导演侮辱了智商。一部电影好不好,内在的逻辑一定要自洽,如果超越观影人的智商会赢得一片欢呼,如果还没有观众智商高,只能是一片骂声。
比如志愿军作为一支轻装备的部队,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桥完全架好了才能过去呢?桥是死的,人是活的。桥被炸断了,放上一根长横木也能过去。相信很多人知道飞度泸定桥,战士们几根铁链都能过去,这不是靠的是人的意志和智慧吗。轻步兵完全也是有能力泅渡或者船渡的,如果担心敌人的轰炸机,大可以晚上渡河。关闭所有灯光,轰炸机就是瞎子。一晚上的时间,哪怕是断桥也能过去一个师。还有里面的防空炮不仅是摆设,而且连转移阵地都不懂。
电影中的美军也是智商捉急,轰炸机上的美军,好像是在演戏,炸弹该扔不扔,不该扔瞎扔。大部队过河的时候,为什么不扔燃烧弹?难道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忽然弹药短缺了?在电影中,似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都是智商下线一样,简直看得人目瞪口呆。
真实的战争史实,远远不是电影中呈现的。无论是敌我,都是在斗智斗勇。敌人不是弱鸡,我们面对的是当时最强大的敌人。我们在装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需要的是高超的智慧,才能战胜对手。
真实的战役中,志愿军修建金刚川大桥的目的在于汽车和重炮通过。因为汽车和重炮对桥的通过性要求很高,所以一定要等到桥修好。修建的过程更是堪称一场智慧和勇气的碰撞。那时候我们没有制空权,敌人的轰炸机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对付轰炸机,志愿军战士在整个战场建立了多层次的观察哨。无论哪个方位的观察哨发现了敌机,都会将信息层层传导,让暴露的部队及时做好防护。
在修建大桥这样的重要目标时,不可能不知道敌人会重点轰炸。除了观察哨外,防空洞是一定要先修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修建了震惊世界的坑道,土方量堪比长城。利用坑道掩护,避免敌机轰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电影中竟然把我们描述为躲到树林里去硬挨燃烧弹,不知道是小看了现代炸弹的威力,还是侮辱我们战士的智慧。
为了修建金刚川大桥,志愿军战士在上游伐木,让木头顺着河流运到架桥处,用这样的方法来迷惑敌人。美军的燃烧弹之所以可怕,它通常可以整个山头,让大桥等目标清晰地显露出来。为了掩护大桥,战士们白天会把桥板拆掉,晚上再装回去,让敌人在飞机上看不到,和美军飞行员玩起了捉迷藏。在流速较缓的地区,还把桥修到了水面下,成为“水下大桥”。真正的金刚川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过程,勇气与智慧贯穿始终。也正是我们层出不穷的智慧,才能最终以弱胜强!
反观电影中,将真实的历史完全抛开,去编造故事,而且编造得很假。步兵靠滑轮都能渡过的金刚川,非要跑到桥上去挨炸,这种强行煽情,不仅有违历史,更让人质疑是不是我们的战斗智慧这么低,是不是有很多无谓的牺牲。西方喜欢宣传我们搞人海战术,结果我们有些文艺工作者自己就信了,还做成电影拍出来,难道就不去多研究下真正的历史吗?
如今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已经没有了宏大的历史胸怀,总是热衷于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本国的历史,以为这就叫做客观。所谓的纪律就是没人喜欢的主旋律,只有美国式的兵痞才是英雄,满满的都是好莱坞的套路。在这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仿佛不是1953年的威武之师,而是1935年。怎么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强行煽情,不过是徒增笑耳。多好的题材,真是痛心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