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最会搞钱的县级市,收入是上海人的两倍 /

最会搞钱的县级市,收入是上海人的两倍

中国有368个县级市、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在成百上千的县域经济中,谁又是中国县城一哥?

很多人和十点君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富可敌国的广东,可当看了《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才知道什么是:

“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

这么说吧,

这个县级市的GDP是西藏全区GDP的2.234倍,相当于湖北全省GDP的9.78%,占到了江苏省GDP的4.14%。

这个县级市,就是昆山。

这里流传这样一个说法:

穷的才进城打工,

有钱人都待在乡下。

甚至很多年前还有这样一个梗:

在昆山,一个农村家庭如果年收入少于20万,是要被划入低保户,要被迫领低保的。

当时可把国际援助农村的扶贫中外专家给吓坏了。

说归说,闹归闹,但昆山有钱是真的。

人均GDP约25万,接近上海的两倍。

对此只想说一声:

身在大城市的我,只想去昆山当农民。

可要是认为昆山,只是有钱的话,那你根本不懂这座全国最有文气的水乡之城。

一 没有山,只有江湖

昆山,是苏州管辖下的县级市,往东紧挨着上海,自古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昆山没有山,有的只是“江湖”。

41座湖泊,2815条河流、2800公里的河道、让昆山变成点状与线条相结合的水墨画,大名鼎鼎的阳澄湖,就是其中之一。

水墨画之中,记载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之一:

绰墩遗址上,能看到六千多年前的水稻田。

关于水稻品种的文献,仅宋代文献中,昆山和常熟一带就占到了八成以上。

水墨画之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桥,昆山当地素有: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说法。

至今昆山还保留“河街交叉”的城市布局:

河道中间,停留几只乌篷船,岸边是一排排排枕河而眠的江南民居,一座座古桥,又连接了河道和江南民居。

水、田、桥和人,在昆山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因此成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拱桥摇曳的小船,渔人船头的鸬鹚,暮色延廊的红灯笼,那种穿越古今的世外桃源,也就昆山才会有。

昆山,是东方威尼斯,更是中国第一水乡。

二 逐“鹿”中原

似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别称,比如南京叫金陵,广州叫羊城,深圳叫鹏城,而熟悉昆山的人都知道,昆山别称是:鹿城。

这里有很多地方都叫鹿城,鹿城幼儿园、鹿城花园、鹿城村镇银行等等。

可要说最具代表的,莫过于长江中路和创业路的交叉口,那一只腾飞的鹿

——昆山鹿城的象征。

相传吴王寿梦(阖闾的祖父)生性好猎,在这里建“西鹿城”,作为王室豢鹿守猎之所,“鹿城”之名来源于此。

后来秦始皇一统中国,推行郡县制,鹿城改名为“娄县”,一直沿用七百多年,直到南朝时才 改名“昆山”,至今有一千五百年了。

深厚的历史必定会孕育出璀璨的文化,昆山也不例外。

自隋唐推行科举以来,昆山所在的苏州,前后出过45名状元。

尤其在明朝,昆山更是出了199名进士,仅弘治年间,六科状元昆山占了三。

名声在外的“昆山三贤”:归有光、顾炎武、朱用纯。

成为昆山人文气息的代言人。

虽然到了今天,提及昆山,很多人想到的不外乎是“中国最有钱的县级市、多年领跑全国县域经济、以及富商沈万三在这发迹”之类的印象。

可很少人知道,在四五百年前,这里曾诞生过那么多的状元进士,这里曾是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地方之一。

其实,昆山不为人知的还有很多——比如昆曲。

三 百戏之祖

大家都听说过昆曲,可不少人都以为昆曲是云南昆明的,但不知道还有一个昆山。

昆山,才是昆曲的发源地。

昆曲,原名“昆山腔”,在京剧诞生之前,昆曲,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戏曲。

相传昆山腔是由唐玄宗的乐师黄幡绰创立,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黄幡绰也难逃时代的命运,

先跟随明皇入蜀,后又逃至江南,至昆山安定下来,在这里传道授艺,昆山腔因此流传下来。

而昆山腔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元末明初。

那会昆山人搭了个草堂,聚集很多名仕,在此吟诗作对,史称“玉山雅集”。

这个集会持续十多年,有上百位文人参加,留下诗词五百余首。

参与人员其中就有《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

当时参加玉山雅集的还有一个,叫高明的青年才子,七年之后,他写下了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

后来,明代戏曲家魏良辅改良昆山腔,并未采用当地的昆山方言,而是用当时的普通话“中州韵”,使得昆曲从地方小戏种一下子成为国剧。

只不过,昆曲在清朝的“花雅之争”中,败下阵来,输给京剧,从此地位一落千丈。

昆曲的影响有多广?

实际上,很多学京剧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先学一下昆曲。

在电影《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唱的《思凡》、《牡丹亭》都是昆曲名曲。

京剧大师梅兰芳,生前拍的最后一部戏曲电影,就是昆剧《游园惊梦》。

昆曲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昆山这座城。

四 有钱只是它的保护色

培养一个昆曲演员,需要花费一辈子,非常漫长。

哪怕是从小开始学习,也要到30岁以后,才会慢慢开窍。

把握人物、掌控情绪、融入舞台,每一个都需要岁月的沉浸。

所以45岁是最好的时间段,过了50岁以后,就要看能保持多长时间。

用几十年乃至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昆山人的勤劳基因,早刻入了骨子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刮起改革开放的大风。

深圳,成了各个城市发展的范本。

1984年,昆山新任县长吴克铨去深圳蛇口参观学习,归来后,他立志要把昆山也做成那样。

可当时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昆山,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已,怎么排都不可能会排到它。

但是昆山人没放弃,他们到处扬言,说昆山要建立“工业小区”,跟深圳的一个样。

为了招商引资,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差点给人跪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态度诚恳且有超前意识的昆山,引起了外商的关注。

外商来了才发现上当了,这昆山,一穷二白,别说建厂了,就连一条宽敞的道路都没有,到处都是泥洼纵横的农田,制成的商品怎么运输呢?

外商只是不痛不痒说了句:

“如果能在三个月内把路修好了,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昆山人上心了,为了昆山的发展,他们勒紧裤腰带,在几个月内,硬生生修出了一条水泥路,

那可是80年代啊,要知道80年代的中国,高速公路上还是自行车。

能修水泥路的县城昆山,一下子让外商心服口服,就这样,昆山引进了外资企业。

就这样低头闷声干了好些年后,1992年,昆山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昆山跟其他城市的开发区不同,后者因为政策而发展起来,而昆山是先自己发展起来,实打实把工业区搞起来,才得到政策支持。

就这份毅力,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

时至今日,我们对昆山只有“有钱”的印象,但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昆山的有钱,却看不到它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

有钱,只是昆山的保护色。

昆山的富裕,都是好几代人勤劳致富的结果。

来自昆山的网友说,她的外婆一直到80岁,都每天早起给三个儿子家里,烧开一天的开水和早饭,

外婆说:“活,我是干不动了,给你们烧上开水,你们早上一起来就有早饭和热水用。”

还有一位70岁的昆山老阿婆,每天骑自行车去给自己的重孙做早饭,然后送他去上学。

很多昆山的老人,都会心里寻思着趁着还能干点活,多给下一代人做点事情,

把家里的事情照顾好,让下一代放心地工作。

对于昆山人来说,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不能闲着。

而且昆山人的家庭观念很重,这种观念不是北方的大家族,而是最小的家庭单位:

只有夫妻加孩子,而兄弟姐妹都是外人。

男人女人都有强烈的家庭观,一下班都赶着回家,做饭洗衣,一起打扫卫生。

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有高铁,有地铁,有高架桥,实在让人羡慕。

也许昆山富裕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它的低调,它的勤劳,更在于它的家庭观:

先顾小家,有了小家,才有大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