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好处多多:写博客可以防止“红杏出墙” /

好处多多:写博客可以防止“红杏出墙”

(本网征文)等我弄明白原来“博克”这个词就是blog的时候,几乎凡会打字的人都在写博了(有些夸张啊,呵呵)。关于自己要不要也开一个博克的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至今还没有定论。原因是写博需要花时间:一旦开了博克,就好像买了新房子的人开辟了后花园,园子里的花花草草总要勤剪勤浇,不然荒田芜地的,看着也凄凉,不如不开。自己的新房子没有买好,别人园子里的花花草草,倒是观赏了不少,有些感想。

身处北美,“海外华人”的博克上得多一些。发现好多写博的女人,都是“外嫁女。这个我很理解:老公不通中文,自己的英文讲得再好,毕竟是两种文化两个个体,短时间的磨合很难触到心灵的痛处。写日记又太寂寞,不如上网去,在一个虚拟的华语世界里作回自己中国人的一面,这样既和本土文化连了根,又减少了小家庭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谐音,何乐而不为呀。

更有一次读到一篇讨论女人写博克的好处:既抒了情又交了友,既锻炼了文笔又填补了空白时段,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防止了男人女人因情感的过于空白无聊而导致的“红杏出墙”,真是好处多多啊。

至于写博对于防止“第三者”的出现是起了防微杜渐还是推波助澜的作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很值得另辟一个专题讨论讨论,我这里就且不说了。这里先说说博克不但具文学性其实用性其实也很高:从烤蛋糕的方子、蒸馒头的窍门、缓解新生儿的打嗝秘方到两口子吵架、婚外情的合理性与否,都有见仁见智的讨论,一个人若懒得读书,只要天天读博写博,对生活的了解,也大致不会错。

我猜如今的中国“作协”再开“文学的潮流和趋势”这样的讨论会的话,一定不该忽略了文学的“个性化”和“写实性”这两个大势,而要评论这两个大趋势,就不能不提到博克。依我看,如果说正儿八经的文学(比如“钟山”“现代文学”等)是“纯文学”的话,那么“博克文学”就是“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多半也是“流行文学”或者“通俗文学”。当然了,至于博克算不算得上任何“文学”,可能也得麻烦众位作家们在座谈会上顺便讨论讨论。

传统的人自言自语的地方是日记,现代人继承了从前的人的传统,可是发扬光大,不但写,而且还把自己的日记打开了,和众人分享。也难怪,从前的人住得紧,父母姐妹兄弟亲戚朋友,拥拥挤挤的一屋子人,没有一个说知心话的地方,只好把满腔的心事诉诸于花草书栈;现在的人住得远,出门上车回家上网,可是又耐不住寂寞,只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和不认识的人相互交流,因为其他的人也渴望着别人的赏识。

一个读者若想了解某个作家的身世个性,可以穷其作品来读;而一个读者若想了解其他和她/他一样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的时候,就非上博克不可。博克是世人向世界主动开启的一扇心灵的窗户。

依我看,没有人喜欢在自己的日记里还虚情假意、扭捏作态的,这,大概就算是博克的“写实性”了吧。张爱玲专门写自己的文章不多,只有一篇“私语”,从中多少可以窥到些作家的身世背景。这篇文章,我横看竖看,总觉得不够,不能满足我对作家本人的好奇之心。于是暗地里希望,希望爱玲也开过一个博克,那么即使她过世了,她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像她的作品一样,向热爱她的读者敞开着——不过话又说回来,像爱玲那样的才女,也许根本就不屑于博克这样的太大众化的东西,因为普及的东西难免有些鱼目混珠,才清气高的她,连访客都一律谢绝,更不用说向世人敞开她私人的城堡了。

依我看爱玲的神秘先天后天的成分都有,并非做作,世人想学也未见得学得来。但像爱玲那样的才女毕竟少数,我们多数人还是普通人,普通人还是热情好客的多。既然左邻右舍的大门不轻易向外人开启,那么上网和五湖四海的人称兄道弟互通气息,也不失为一大排忧解难的乐事。

砖瓦建的家不过是栖身之所,而这方块字码出来的世界,才是精神的食粮,几天不回,就有些“面目可憎”、失魂落魄的。写博克,给许多没有机会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提供了一个实现文学梦的平台。

最近更奇怪,要写字,就得上电脑,好像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有助于大脑消化似的。握着笔,不是字写得歪瓜咧枣,就是思路打死结,反倒写不出流畅的东西来。我看,这大概就是一个开博克的先兆了吧。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