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浅谈新移民的文化休克与适应障碍 /

浅谈新移民的文化休克与适应障碍

张阿姨来自广东,四十多岁,以前在家乡做小生意。女儿在加拿大留学,他们两夫妻也办理了移民。去年底登陆后,老公看了一下加拿大的就业形势,明白自己这么大年纪,英语又不够好,很难有好的工作,因此很快就回去了。而张阿姨不放心女儿,又觉得好容易申请了移民,好歹熬几年拿到个身份,就留下了。

张阿姨的英语基础很差,她去ESL班是从A、B、C学起的。语言不通已经很苦闷,偏偏张阿姨发现自己在这里相依为命的女儿也变得很难沟通。女儿自己在这边已呆了一年多。张阿姨过来就发现女儿很多做法都让她看不顺眼。女儿乱花钱,经常买新衣,生活起居不规律,没课的时候一睡一个上午,晚上上网上到很晚,小小年纪就教男朋友。张阿姨庆幸自己过来了,她要把女儿的毛病逐项改过来。可是女儿在留学的这段时间里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她说:“我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一个要改,一个坚决不改,母女俩经常吵架争执,女儿气起来经常几天不理她。张阿姨只觉得这里千难万难,出门去,英语听不懂也看不懂,在家里,女儿又不听话。电视节目也根本听不懂。当时又是冬天,加拿大天寒地冻。张阿姨有一次乘公车,因为不了解这里有的路线有A线、B线、C线的区别,坐错了车,一直在外面呆到很晚都回不到家。

凡此总总,让张阿姨欲哭无泪。每次打电话回去,老公都鼓励她坚持,说挺过来就好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于是张阿姨就挺着。可是渐渐地女儿发现张阿姨像变了个人,她越来越不爱说话,懒散,对什么事都没兴趣,经常一个人哭,有时候又莫名其妙发脾气。女儿吓坏了,赶快带张阿姨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说可能是心理问题,就给她预约了心理医生。可是看心理医生要排队,一约就约到两个月以后了。女儿很担心,只好请假把张阿姨送回国治疗。现在听说已经住进当地的心理病房,医生诊断为“适应障碍”。

所谓“适应障碍”,是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的一个诊断术语,是指在环境改变(如移民)、地位改变(新工作岗位)、突发事件(患病、离婚、丧偶)等情况下,个体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也可伴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品行障碍多见。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拇指等形式。

移民是适应障碍的高危人群。从熟悉的环境连根拔起,移植到一个全新的地方,经历着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的彻底改变,与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解体,这些都构成了所谓的“文化冲击”,甚至是“文化休克”。有的人应对得好,很快挺过来,适应了新的环境。而有的人无法应对这种心理刺激,不能成功地调整自己,就可能造成心理崩溃,出现像“适应障碍”这样的心理疾患。

我们知晓了文化休克和适应障碍的存在,就可以有意识地预防。移民经受一些“文化冲击”是难以避免的现象,毕竟我们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人文环境。但要避免其演变为“文化休克”和“适应障碍”。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身份认同,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并肯定它。也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移民,移民后想做什么、得到什么。只有对这些问题有坚定的想法,才不会在别人的文化里迷失自己,也不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太过脆弱。

另外,对待自己的本族文化和移民后所面对的新的文化的态度,也影响着移民的适应过程。有的人,在移民后,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族文化,一心吸收新的文化,认为这样可以融入当地社会,可以适应得更快。其实,这样做会带来很多心理上的痛苦。因为本族文化是在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直主宰着一个人的精神系统、行为方式。 对原来文化的否定,也就是对自己的否定,这是个痛苦的过程,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也有的人坚守本族文化,坚决排斥新的文化,这样就造成了自己与每日身处的新环境的对立,对新环境的适应就无从谈起。而最好的态度,也是现在大多数移民所采取的态度,就是既认同自己的文化,也吸收新的文化的精华。就是我们习惯说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接受西方文化先进的地方,并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到西方。持这种心态的人,适应得最好。这几年,我们中国移民在这些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华人社区的很多活动,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肯定。

为了更好地适应移民后的生活,大家除了要保持开放、健康的心态,在行动上,要保持与外界的有效接触。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一起来的家人、华人社团、教会组织、国内亲人朋友等等,都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支持力量。

我们踏出了移民这勇敢的一步,祝福大家都克服“文化冲击”,远离“文化休克”和“适应障碍”,走好接下来的更多步。

(子君)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