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普通话渐成新风潮,乡音未改重祖恩 /

普通话渐成新风潮,乡音未改重祖恩

新春佳节到来,华人社区的乡情浓郁,一台台乡情聚会、晚会推出,乡音带给海外异子暖温之情。

以往华人社区乡音以广东话为主,近年来面貌大为改观,南腔北调在华人聚集区、华人超市处处可听到,也使整个社区越来越普通话(国语)化。顺应着中国强劲发展的大趋势,学讲普通话,不仅在华人社区成风,连北美主流社会也成为一股新风潮,甚至普通话保姆也吃香起来。以往加国政要参加华人社区新年庆祝活动都会以广东话“恭喜发财”道贺,近年来大多都会加上些普通话的“新年好”、“新年快乐”贺词等,也反映出这种普通话普及趋势。

但中国地缘博大,南音北腔还是差别很大。十多年前从中国北方来的移民很不习惯本地广东话的环境,更觉得主流社会以广东话误作中国话而大为不满,有些老移民谈到以往因不会讲广东话,在购物、寻求服务时遭受冷眼,至今耿耿於怀。更严重的是不会说广东话的北方人,在谋生寻职方面都遇上很大困难,因此就出现老教授勤学台山话的奇事。

时至今日情况早已逆转,普通话渐成主流,普通话的优越感大幅上升,但与广东话的冲突仍时时存在,最明显的就是在近年来的新移民座谈会中,常常反映中国移民所获社会服务不足的问题,其实本地早有不少华人移民服务机构,但新移民总是投诉服务社工讲广东话,或是讲不标准的普通话,令他们总觉得话不投机,很不入味,很多问题无从启齿而谈,难以交心。

普通话未来在加国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众多方言间隔阂,乃至冲突的情况会消除,这也并非是海外移民社区的独有之景,台湾就长久困绕於台语政治化的怪圈之中,目前国内就已出现一些方言争论之声,从某种角度也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长久存有的乡土特质。中国人讲究乡情乡音,游历在外飘泊者更注重家乡之亲,历史上商界、政界都有过不同的家乡帮,从古至今未断绝,其积极作用在於互帮互助,推动家乡成长的作用,提携後进,但另一方面,方言乡音又有很强的排他性,成了判别族类的界线,非我族类往往就有防备疑惑之心。

根据学者的研究,历史及现实生活中,非族音的中国人间的排斥性,主要形成於三方面:家长、长辈的传承经验,如父亲远离家乡出外做生意,遭受到屈辱,就会给後辈形成经验的印记,某个地方的人很坏;自己交游中所失,如被某一地方的人所骗,形成对某一个地方人的整体偏见;团体中害群之马的影响,如在团体中某一地方人特别精明算计,就会形成对某一地方人的先入为主映象。

普通话在海外的普及化,是民族强盛的体现,与各地方言的并存并不矛盾,但现在也出现一些对普通话过度优越化的误解,有些人以为只有讲普通话才传承正统中华传统文化及民族认同感,贬低、俗化地方方言,甚至出现轻视不会讲普通话的华人的情况,实在有所偏颇。

恰恰是现在以北京话为基础、由北方官话演变而成普通话,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是最年轻的语言,不仅不是古汉语语音,而且还是经过北方异族侵入后融合而成的语言,反而许多南方方言保留了汉族传统的古语音及文化传统内容。

根据历史记载及国学大师的研究,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统一起了重大作用,但历史上并未统一语言,由於山川阻隔及战乱,各地方言形成很大差别。在元代外族侵入后,北方语言产生重大变化,由於国力延伸至罗马帝国的地界,为加强两地沟通,融入了以拉丁文为基础的罗马拼音,以后又至清代再度融合外族语音,逐步形成官话及北方方言,在民国初年规范成汉语注音符号(国语),最後在1956年正式确立以汉语拼音全面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

从历史演进中可以清楚见到,不断战乱而南逃或南迁的汉人,保留了古汉语音并带入他乡,逐渐形成各种方言,反而与明清而成的官话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真正保留中华传统乡音的并非是现今的普通话,就如“京剧”并非是北京话,而是以湖北话为基础的情况一样。

了解了中国语言的演进史,也可让海外华人更能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共荣共存的历史,许多现今南方人是正宗的北方人,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广东四邑人主要来源就是古代东北及朝鲜,他们被皇朝帝制逼迁,先至黄河流域,再一路向南飘泊至现今广东省内,故而现在四邑与朝鲜在方言、姓氏(尤其复姓)、食物、礼节等都能发现相通性,语音也保留着很多古汉语内容,但与现在东北方言差之千里,谁又会想到他们原来是地道的东北人。

华人以普通话共通共融,又保留着各自乡音、宗族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之迹,也是海外华人间和谐相处之道,任何一种方言的优越感时代逐步会远离,乡音可以团聚所有海外中国人,不论你来自天南地北,大家都是同根同源,感恩共同的祖先,因为讲北方话的人可能祖先是南方原居民,讲南方话人的祖先可能是北方的真正主人。唯有感恩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开拓,才能使中华儿女在异域同甘共苦,消除歧见,创造出一代新形象。

(王迅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