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51周报:探访神秘熊河原驻民居住区 /

51周报:探访神秘熊河原驻民居住区

听说一个朋友住在Digby 附近的熊河原驻民生活区(Bear River First Nation),一边奇怪白人怎么会住在那里,一边打定主意前去拜访,意在请他带路探秘古老的米克马格(Mikmak)人如今的生活状况,这个孕育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家Allan Syliboy的原驻民族,究竟有着怎样的厚重历史和奇特的文化。

从Digby 拐进101 第一个出口便指向熊河,出了高速一路在半山腰忽上忽下地行驶,几分钟就到了三叉路。沿着标有Mikmak文和英文图示的L'sitkuk部落向右开,在往前面就是L'sitkuk部落原驻民居住区。

带我们同去的朋友说,熊河原驻民保留地原本设在熊河岸边有着大面的土地,Bear河域丰富的鱼资源和风景如画对优美环境令白人垂涎,于是与居住在此的原驻民签订土地划分协议时耍花招,欺负原驻民看不懂协议内容将大片河流两岸、山脚下的肥沃土地霸为已有,米克马格人从此被赶到山上资源匮乏的地区。当然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驱车继续前行,各种特有的标识让人很容易意识那是米克马格人的特色。有记载的考古发现表明,L'sitkuk小区部落在该地区已经存在了3000至4000年。它位于古代Kespukwit区,属于米克马格族的一部分。L'sitkuk人相信,他们就是1605年欢迎皮埃尔•蒙德(Pierre Dugua, Sieur de Mons)、塞缪尔•尚普兰(Samual de Champlain)和其它在皇家港定居的人,当时酋长叫亨利Membertou 。不过如今的米克马格人住的房子,从外表看起来与本地白人居民的房屋已经没有区别。

这个部落的原住民是新斯科舍省的13个原驻民小区之一,现有约30户人家200人左右。这片保留地上建有Muin Si'pu学习中心, 提供托儿所和学前教育(向在此就学的孩子教授米克马格语)、一个建于1998年的健康中心、一个加油站和便利店、一个文化中心、小区会堂和建于1836年的圣安妮罗马天主教教堂,以及其它设施,在原住民保留区算条件好的区域。

顺着标有Mikmak HeritageCultural Center指的方向,我们来到这个文化中心。或许因为同行的朋友让他们看着眼熟,工作人员看到我们进来没有特别吃惊的表情。与胖胖的女工作人员和名叫Michael Pictor的男子闲聊,得知这里不仅是文化中心,同时也为小区成员提供咨询服务和部落理事会所在地。有说法认为,熊河部落主持米克马格(七个地区)理事会长达千年之久,直到17世纪中叶被英国人迁到了Cape Breton。我得知:在他们的语言中L’nu'k意为“人民”,而Mikmak的意思是“我的亲戚朋友。”Mikmak的历史口口相传,从一个说书人到另一个说书人,一代代传下来,讲述地球、动物、人民(指他们本民族)如何来到这里。米克马格认为,自从这块土地可以维系生命以来,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Michael Pictor听说我来自北京,对原驻民的历史、文化很有兴趣,便表示要替我安排见他们的现任酋长,希望我可以从他那里了解更多的有关Mikmak人历史、文化和风俗以及神秘的传说。

告别Michael Pictor从文化中心出来,同行的朋友说,传统米克马格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海边度过,因为在那里可以得到一年中所需的大部分食物。各种鱼类,包括鲑鱼和鲟鱼,加上海豚、鲸鱼、海象、海豹、龙虾、鱿鱼、贝类、鳗鱼、海鸟以及它们的卵,是米克马格人赖以生存的食物,他们也吃驼鹿、驯鹿、海狸、豪猪和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夏季,他们采集浆果、可食用的根茎植物,秋季将肉和鱼经过干燥和熏制后保存下来,待漫长的冬季慢慢享用。他指着山下补充道:而现在他们只能住在山上,没有地方捕鱼狩猎,无所事事,靠政府不多的救济金生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