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他山之石:看“老外”的社区音乐会有感 /

他山之石:看“老外”的社区音乐会有感

相信很少有人能准确说得出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大多伦多地区的华人小区中一共举办了多少台文艺演出?据笔者粗略计算,在这段期间里,包括各艺术团体、音乐老师、同乡会以及华人金融公司、地产公司在内,大大小小的贺新春的文艺活动最少也超过了四十场。在这看似疯狂的“春晚”大战之中,不少歌手、演奏家今天在这个餐厅的联欢会上出现,明天又在另一个剧场的舞台上演出,有的人甚至还创下了一个晚上连赶三场演出的记录。与大多伦多地区如此“兴旺”的“春晚”演出遥相对应,在中国内地,从元旦开始到元宵节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的卫视也向全国老百姓“塞上”了四十台差不多同样类型的文艺晚会。许多晚会的制作虽然极尽奢华,但节目的质量却没有提高,早已审美疲劳的观众被这类同质化的文艺节目搞得不胜其烦。近日,中国内地的媒体甚至出现了要求广电局颁布限制过多“春晚”演出的“限娱令”的呼吁。

事实上,无论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还是在加拿大的华人小区,每到新年春节期间,那多如牛毛的“贺年”文艺演出已经成为了一道有欠雅观的风景线。在大多伦多地区,许多华人观众宁愿掏钱买票去欣赏西人小区的文艺演出,也不愿去看华人小区那基本同质化的一台又一台“春晚”。

上周六,二月十八日晚,在万锦剧场的一台由“老外”音乐人主办的小区音乐会就吸引了不少华人观众。与许多依靠送票、推票才避免演出场地空空荡荡的华人小区的演出不同,这场由“老外”们操办的音乐会在开场前两天,票子就销售一空,参加演出的艺员邀请亲朋出席观看也得自己掏钱买票。笔者在加拿大二十多年以来,看过无数场小区文艺演出,但是像这场没有明星大腕的小区音乐会,票房成绩如此之好的情况还很少见,因此也自然促使笔者去思考和分析,这场音乐会的策划和构思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老外” 的小区管弦乐团

这场于二月十八日在万锦剧场演出的小区音乐会,是由一支在2009年在万锦市成立的名为Kindred Spirits Orchestra 志同道合乐团(以下简称KSO)主办的。KSO乐团的成员除了部分以前和现职的专业音乐人士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学生。与我们华人小区一些临时组建的乐团不同的是,为了保证音乐质量、维持艺术水平,自成立以来KSO乐团就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例行排练,并且还设计了每年五场音乐会、两次免费音乐演出的音乐季。乐团的首席指挥是来自东欧保加利亚的音乐人、指挥家阿历山大(Kristian Alexander),而乐队首席则是前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乐队任职的华裔小提琴家叶晶。

KSO乐团虽然是一支业余的小区管弦乐团,但是他们在音乐上的要求却有别于我们华人小区的一些文艺团体。他们除了有自己每年的音乐季演出和固定的排练之外,在音乐会曲目的编排上也很有心思。二月十八日的那场音乐会是他们本届音乐季的第三场演出,虽然音乐会门票仅十五至二十五元,但曲目安排却一点不含糊。除了重点曲目由华人小提琴家叶晶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外,还有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著名的《第一交响曲•古典》、比才的歌剧《卡门》、莱哈尔的歌剧《朱迪塔》选段。

有大约半数的专业乐手组成的KSO乐团,虽然在与纯粹的专业交响乐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整支乐队的音乐感觉及表现力却远在我们华人小区的一些管弦乐团之上。乐队指挥阿历山大的掌握调动乐队的能力及对音乐的演绎也相当老练,并且充满了激情。那晚KSO乐团的音乐会并没有我们华人小区常见的浓妆艳抹的节目主持人,而是由FM96•3古典音乐频道的主持帕特伦科女士(Alexa Petrenko)在每首曲目演奏之前向观众简介音乐的内容和背景。没有稳定的政府资助、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社会赞助的KSO乐团音乐会,并没有象华人小区的文艺演出中常见的那样,在音乐会上硬要安插让赞助商和官员们上台亮相、拍照、讲话的环节。整场音乐会,舞台上一直“干干凈凈”,除了乐队、演奏家、歌唱家及主持人之外,既不见所谓的赞助商,也没有“领导”。当晚的观众席中有万锦市市长薛家平,可是他也象普通观众一样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主持人帕特伦科没有提到他一个字,更不用说请他上台“接见”演员、颁发奖牌、拍大合照了。

一台小区的文艺演出能否成功、会否被观众记住,与主办者推介音乐的理念及以观众为重的思路分不开。在那场音乐会上,份量最重的节目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如果出现在多伦多交响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等专业音乐团体的音乐会中,是极为普通的事。然而对于一场小区音乐会而言,要成功演奏还存在不小的挑战。

华人小提琴家演奏经典名曲

作于1878年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中演奏难度最高的曲目之一,也是四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动听、最难拉的曲目之一。1876年,柴可夫斯基经历了自己首次失败婚姻的不幸之后,在友人的帮助下走出了悲剧带给他的阴影,开始重新写作,于是就有了他一生作品中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柴可夫斯基写出了非常动听、难度很高的小提琴乐曲,但是他自己并不会拉琴,他对于乐曲中的难度要求也被认为是脱离实际,根本无法演奏。当时俄罗斯如日中天的顶尖小提琴家奥尔还拒绝了为这首小提琴曲首演。直到1881年,才由另一位俄罗斯小提琴家布洛多斯基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公开演奏,但是那次演奏却被批评家认为是“充满臭气的音乐。”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柴可夫斯基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才被乐界认识到其价值所在,并且与贝多芬、勃拉姆斯、博格尼尼的“D大调” 小提琴曲一样,成为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瑰宝。

当晚,在KSO乐团的音乐会上演奏这首名曲的是毕业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又在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府深造、曾经在中央芭蕾舞团和辛辛那提的乐团中担任过乐队重要位置的华裔小提琴家叶晶女士。叶晶是在2006年移民登陆加拿大,于2009年考进KSO乐团,并担任乐队首席。她既是中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赵惟俭的学生,也受过西方音乐的高等教育。所以在她的演奏中既有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毕业生的那种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技术,也有对西方音乐美学的个人理解和感受。据叶晶自己讲:上一次拉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还是二十年前在学校的时候,那时主要是为了练习,并且由钢琴伴奏。二十年后,在乐队伴奏下再拉这首乐曲,自己的音乐理解虽然更加深入,但是还存在不小的挑战。好在自己每周参加乐队排练,并没有疏于演奏,只要肯化大力气,应该可以拿下这首难度非同一般的名曲。

在笔者的记忆中,大多伦多地区的小区音乐会上演奏老柴“D大调”小提琴曲的华裔女性小提琴家,侯以嘉是第一人,叶晶是第二位。叶晶自己所说:在众多的名家演奏的版本中,她最喜欢的是俄罗斯的小提琴巨人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因为他的演奏既不乏挥洒的技术又有很美的音乐感觉,更具浓郁的俄罗斯味。叶晶表示:她之所以要化那么大力气为演出而练习,就是要让乐曲中每个音符都扎扎实实,具有光彩。虽然说自己偷懒一点也能完成这首乐曲的演奏,但这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自己。

当晚,叶晶的演奏可以说是相当成功,虽然并非完美、偶有瑕疵,但相信还是达到了她自己的理想要求。老柴的“D大调”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非常长,有近二十分钟,在这一部分叶晶开始时的表现还不是很放松,声音听上去也有些紧和硬,但是随着音乐的深入和展开,她开始渐入佳境,那段极难拉的华彩乐段,也被她拉得清澈透明、丝丝入扣。在第二乐章“小坎佐纳”抒情性歌谣部分,叶晶的发挥开始更加顺手,那斯拉夫味道的乐韵在她的手下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急风暴雨、酣畅淋漓的末乐章,叶晶的处理更是利落干脆,毫不拖泥带水,在双音和跳弓的技术上也有足够的自信。也许,以一位大师或名家的演奏要求来看,叶晶拉的“D大调” 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但是在一场小区音乐会上,观众能听到如此动听的演奏,虽然不是绝无仅有,却也是极为难得了。她的技术发挥、音乐诠释及俄罗斯味道,都足以让人听得入神、听得过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老柴的“D大调”为重点曲目的KSO乐团音乐会,并没有在“搭配”曲目上敷衍了事。音乐会下半场的普罗科菲耶夫“仿古”风格的《第一交响曲•古典》也演奏得很成功。虽然乐队的小提琴声部因为有近半的学生乐手的原因,声音表现未能跟得上要求,但指挥阿历山大能将这样一支乐队带出这样的效果,已经极不简单。音乐会下半场的女高音独唱曲目是比才的《卡门》和莱哈尔的《朱迪塔》选段,可以讲主办者很懂得从观众的接受程度出发来决定节目,这两首名曲都相当好听,也容易入耳。唯一可惜的是由于原定演唱者海伦娜生病不能登台的原因,替代的法卡斯虽然很懂表演,但声线还是单薄,高音部分也未能尽如人意。

作为一场小区文艺舞台上的音乐会,观众既能欣赏到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交响乐,又能听到动听的歌剧选段,还能在活泼轻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中与音乐家和乐队同欢。可以看出,这场小区音乐会已经基本达到了KSO乐团信奉的“让音乐改变生活”的目的。与“老外”举办的小区文艺活动相比,我们华人小区的文艺演出虽然也有个别成功的例子,但质量平平的还是不少。尤其是赞助商和官员、议员、小区侨领上台的环节,更是对观众和演员们的不尊重。为什么“老外”的小区文艺活动能将市长作为普通观众看待,不提他一个字,而华人小区却无法做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华人小区有许多优秀的文艺人材,要举办一场受观众欢迎、有艺术水平的文艺演出或者音乐会也不是难事,关键是主办者能否走出传统思维的束缚,真正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接轨。KSO乐团的小区音乐会的成功,值得我们华人小区文艺活动的“搞手”们借鉴、学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