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当年三峡“精壮纤夫” 现在去哪儿了 /

当年三峡“精壮纤夫” 现在去哪儿了

纤夫,不该被遗忘的三峡之魂

纤夫——三峡精神的演绎者

拍摄时间:1997年6月 拍摄地点:大宁河小三峡沿途

1997 年夏天,郑云峰在大宁河遇见这群一声吆喝、一声长啸,使尽全身力气弓腰拉纤的纤夫,他们的号子声像是来自万丈断崖下,撕裂人心,久久回荡在逼仄的峡谷内,回荡在大宁河的漩涡里和悬崖间。他被这群终身搏斗在激流险滩中的英雄所震惊,视他们为三峡之魂,决定寻找与他们有关的一切痕迹,并一度身体力行过纤夫的工作,虽然那已是“纤夫时代”的尾声。摄影/郑云峰

郑云峰在三峡发现的是一个纤夫的世界,他拍下的那些图片,是纤夫留下的遗迹所形成的景观。郑云峰的纤夫世界让我感到惊讶,因为在我心中,三峡不是这样的。我印象中的三峡没有纤夫,甚至我相信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三峡也没有纤夫,因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三峡就没有纤夫。

我手头有几本关于三峡的诗词汇编,一本是《重庆题咏录》,里面搜集了700多首从古至今关于重庆的诗;还有一本杜甫的《夔州诗集》,这些诗词中几乎都无人写三峡的纤夫。杜甫、刘禹锡、陆游这些大诗人都在三峡生活过若干年,写过众多三峡的诗篇,但他们几乎都没有描绘纤夫的诗篇(只有杜甫的《最能行》描写了三峡的船工)。

若说古往今来的三峡诗词中无纤夫的身影也不公正,元末明初孙的诗歌《下瞿塘》里面有“争牵百丈上岩谷,两旁捷走如猿猱”的纤夫形象;清代诗人盛锦在《十二碚》、《空峡》、《过滩》中也记录了纤夫拉船的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现代,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纤夫的形象受到了关注。因为重庆成为陪都,大批的文化人涌入巴蜀地区。他们被纤夫的生存与精神深深地打动,写出了一批吟咏纤夫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写嘉陵江上的纤夫。

总之,过去描述三峡纤夫的诗词文章不仅在数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基本上深藏在故纸堆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因此也没有影响到国人头脑中三峡形象的重新建构(倒是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形象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印象深刻,如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民歌《伏尔加河船夫曲》)。

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古典诗词中的三峡,大多写的是顺流而下的三峡,那里缺少一个逆流而上的三峡。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下三峡;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写下三峡,何等地畅快,一泻千里的气势不输李白。

《吴船录》为宋代大诗人范成大所撰,写从成都经水路回杭州的沿途。他从奉节入三峡,一路顺长江回到江南的杭州。其中一段描写已成经典,总是被引用:“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独滟之顶,犹涡纹,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吴船录》虽为经典,但也不写纤夫拉船上行之事,只写顺流而下的畅快。但是江里行舟,不可能只有下水而无上水。

在船上无动力的帆船时代,在三峡中如何逆水行船,我们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中能知道些什么呢?

纤绳:一头拴着船只的安危,一头拴着纤夫的生死

拍摄时间:2003年7月 拍摄地点:大宁河

三峡河道落差巨大,逆水行舟因此非常困难。三峡蓄水前,每当此时便全靠纤夫合力拉纤。逆水行驶阻力巨大,加上船只及载货的重量,上行更加困难,所以用以引力的纤绳就很重要。纤绳由16片老丛竹篾编织而成,这种竹篾硬中带柔,粗中有细,不伤皮肤,又方便收拢、盘曲。编成后用石灰水浸泡,再放在水里煮开,以此增加绳索的柔韧度。纤绳很长,一般有54捭(盘起来一圈为一捭),一捭约1.7米,有的河段只需二十多捭,有的河段则需整个54捭。使用时,绳索的一头通过麻编拴在船只的维板杜上,一头拴在纤夫腰间(纤夫们形象地称之为“搭脖子”),船只与纤夫的安危和命运就这样紧紧拴在一起。摄影/郑云峰

陆游曾在紧邻瞿塘峡的夔州(今奉节)做官。从江南老家绍兴坐船去夔州赴任,他将一路上的日记写成享有盛誉的名著《入蜀记》。我想陆游这一路走来,逆水而上过三峡是必须的,我想看看他是怎样描写的。我找到这本书,仔细地阅读,然而陆游让我十分失望。

《入蜀记》虽名为“入蜀”,但六卷之作,写蜀之三峡部分仅是第六卷,文字大约占全书的1/6,记录了十月七日从宜昌(古称峡州)出发,当月二十七日到达奉节的过程,共21天。遗憾的是,陆游这本名著虽然写的是三峡,而且是乘船逆流而上,但是全书竟没有一处写到纤夫,也没有写到船是如何行走的,是靠帆?靠桨?靠纤夫?统统没有交代。好像船是有动力自动行走的。仅有一处提到船过险滩,船底为石所破:“十三日,舟上新滩,由南岸上。及十七八,船底为石所损,急遣人往拯之,仅不至沉。”

可以想象,陆游乘船逆流而上这21天里,一定上溯了无数险滩,这数百个险滩一直存在,过这些险滩一定要靠纤夫拉纤,舍此别无他法,因此陆游一定也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过滩的故事。但是为何他一字不提?这真是令我不解。若说他一字未提纤夫也不妥,他在其中一处把纤夫拉船过三峡这种艰苦卓绝之事轻描淡写地概括成4个字:挽舟过滩。

他的日记多记历史人物和遗迹,如从宜昌入西陵峡,一连三日,皆记欧阳修当年贬官至此留下的遗迹和诗词之事;如至巫山则记黄鲁直写对岸盘山路的诗和在一铁盆上的题记。陆游就这样一路记下去,所记大都为与历史和民俗有关的事。因此看陆游的《入蜀记》,无法获得三峡究竟是怎样的三峡、三峡是如何行船的知识。

纤桩——抢滩时的必备品,早期的“绞滩机”

拍摄时间:1998年2—3月 拍摄地点:火焰石、秭归等

如果你在三峡见到图中这样的纤桩,那这里必定是一个大险滩。和之前图中笔直的纤痕不同,纤桩上的纤痕方向呈螺旋状盘升,偶尔错乱,这是纤绳缠绕所致。遇见大险滩时,即便几十、上百个纤夫一起使力,也不能持续地使船只前行,为了途中停歇、缓冲,或者至少保证船只不往下滑扯,于是有了纤桩——上行时,人们先把纤绳固定在纤桩上,再集体用人力一点点往上拉扯船只,其作用类似于后来的人力绞滩机。摄影/郑云峰

牛鼻子——避免船只卷入急流的牢固“靠山”

拍摄时间:1998年—2003年 拍摄地点:白帝城、巫峡、大宁河等

当地人将那些在石头中穿凿出的大孔形象地称为“牛鼻子”,这是人们锚船时用来拴船的基石。三峡沿岸滩多水急,当船只停靠在小码头时——往往在支流汇入主流处,那里流水更急,为了避免船只卷入漩涡或是急流中(郑云峰的“渔船”就曾有过几次这样的遭遇),人们便在岸边石头上凿出这样的牛鼻子。即使只是一艘小渔船,也至少需要拴在3个不同位置的牛鼻子上才能停稳。还有一些远离码头、垂直于江面的牛鼻子,比如白帝城锁江铁柱对面,石孔巨大无比,有人推测,那是特殊时期为了拦截途经的船只而开凿的。摄影/郑云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