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多伦多市民不辞辛苦拯救百年老屋 /

多伦多市民不辞辛苦拯救百年老屋

上周末是多伦多的“古迹开放日”(Doors Open),超过150多个古迹免费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在市中心古迹最密集的湾街和女王大街地区,一些著名的历史建筑如老市政厅、加拿大人寿保险大楼、奥斯古德会堂(Osgoode Hall)两天的访问量超过了10万人次。

在这个古迹圈里,一所乔治王时代式的两层小楼“坎贝尔故居”(Campbell House)安静地坐落在大学街和女王西街的西北角上。这幢红色的砖木小楼其貌不扬,不如北面的加拿大人寿保险大楼帅气挺拔,也不像西侧的老市政厅典雅庄严。许多市民提不起进去的兴趣,在围栏外面转了一转,就匆匆走了过去。

很多游客所不知的是,这幢看似普通的小楼是多伦多现存最古老的民宅,而它的背后则藏着一段多伦多人不辞辛苦拯救古迹的故事。

“坎贝尔故居”建于1822年,最初的位置在今天的天阿德莱德大街(Adelaide Street)和弗雷德里克大街(Frederick Street)路口附近,是时任英属上加拿大省首席大法官威廉.坎贝尔(William Campbell)爵士的家。当时的约克镇(也就是今天的多伦多)还是个泥泞、简陋的小镇子,镇区范围也只有靠近湖边的一小块地方,这座小屋远离闹市,在当时可算是乡间别墅了。

按说坎贝尔法官也算约克镇的望族,完全可以在热闹的湖边安家。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为何将宅子建得这么偏僻,远离闹市。不过,就连坎贝尔法官自己也不会知道,他的这个不起眼的决定让这幢住宅得以躲过灾难,并成为今天多伦多最古老的民居。

1840年代,坎贝尔法官夫妇相继去世,他们的子女便将这所宅子拍卖了。在接下来的的半个多世纪里,这所房子几经转手,一直用做私人住宅。1890年代之后,随着市中心的扩张,附近的小区渐渐变成商业和小工业区,而“坎贝尔故居”也摇身一变成了商用建筑。在20世纪,这里曾被多个本地的企业当成办公楼,还一度是一家马掌钉的作坊,以及电梯公司的加工车间。

一转眼到了1950年代,多伦多迎来了二战后的经济大发展和人口疾速扩张的时期,市中心的土地渐渐短缺,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毁,为新建高层商用建筑腾地方。对本地的建筑设计界和历史界来说,这次的发展无异于一场浩劫,可是由于当时多伦多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经济上,反对的声音很小很小。10多年后,当人们注意到保护古迹的重要性时,市中心的老建筑几乎都被拆光了。万幸的是,由于“坎贝尔故居”的位置相对较偏,没被地产开发商看中,竟躲过了这场劫难。

1972年,坎贝尔故居的东主科特斯-荷马克贺卡公司为了扩大规模,决定将这它拆毁,用做停车场。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许许多多市民的抗议——要知道,经过了10多年前的那场拆建运动,坎贝尔故居已是市中心硕果仅存的约克镇时代的建筑了。科特斯-荷马克贺卡公司一看民意难违,连忙强调:“我们不是有意要破坏古迹,而是公司发展需要土地啊。这样吧,如果谁能将房子搬走,便无偿赠送。”

开玩笑!一幢小楼看起来不大,怎么的也有好几十吨重吧?要把它完整地移走,这得多费力?很多人看到科特斯-荷马克贺卡公司出了这样一个难题,都觉得坎贝尔故居这次是保不住了。

不过,还真有不信邪的。本地的一个律师组织“倡权者协会”(Advocates Society)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为坎贝尔故居搬家。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人给坎贝尔故居找新的安置点,另一路人则筹集资金、联系搬运设备。

这场拯救古迹的行动引起了全市市民的关注。“倡权者协会”很快就为坎贝尔故居找到了新的落脚点——离原址1.6公里的大学街和女王西街的西北角。同时,市府和市属机构也表态愿意尽力配合这次行动。市府方面表示,可以在搬运线路周围进行交通管制和封路;而TTC方面则愿意提供重型的运输设备等。

1972年3月31日,在各项准备工作都完成后,搬家行动正式开始。一辆重型起重机将坎贝尔故居稳稳抬起,放在了TTC提供的平板卡车上。有心的工程师还在房子上贴了一张“一路平安”的字条,为这个150岁的老屋送上祝福。轰鸣的卡车在数以万计的市民的围观下,缓缓地沿着阿德莱德大街(Adelaide Street)向目的地前进。当起重机再次将这幢老屋从平板卡车上抬起,重新放置到地面上的时候,周围的市民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在搬家之后,建筑工人和考古学者展开了翻新和修复工作,让坎贝尔故居尽量保持了1820年代的风貌。正在加拿大访问的英国王太后亲临现场(下图),打开了焕然一新的坎贝尔故居的大门,象征着这幢老屋获得新生。

市议会经过投票,将这幢老屋的一部分辟为公共博物馆和历史画廊,而另一部分则被“倡权者协会”用做律师俱乐部。

多伦多保护古迹的历史上,“拯救坎贝尔故居运动”是一个里程碑。从那以后,多伦多人保存老建筑的意识越来越强,这着实是一件幸事。不过,如果老一辈的多伦多人能早点有这样的意识,每年的“古迹开放日”(Doors Open)会让市民有更多精彩的去处的。

更多老照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