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生存困难就沒底限?华文媒体要好自为之 /

生存困难就沒底限?华文媒体要好自为之

日前,在一份中文媒体上读到篇题为《吹捧餐馆别过了头》的文章。该文章针对一些媒体在报道某餐馆时夸张和有欠真实的文字宣传,以亲身就餐的经历,指出了该餐馆在烹饪制作菜肴方面的诸多问题,理据兼备,颇有说服力。同时该文也指出了我们个别华文媒体人员在接受餐馆招待、吃吃喝喝一顿之后,就妙笔生花,作夸张和不实宣传、进行热烈吹捧的不良新闻现象。

其实,在我们社区中,一些媒体出于种种理由和目的对人.对餐馆、对社区活动、对文艺演出作不实和夸大宣传的事情即便不能讲比比皆是,但至少也屡见不鲜。

拿最常见的对餐馆的宣传介绍为例,无论是经营什么风格菜肴的餐馆,但凡有"幸"出现在我们中文媒体之上,读者们所见到的多数都是"好听"的话和"好看"的图片。文章的作者不管懂或者不懂食物的烹饪与品尝,都会堆砌上连串的形容词去描绘那盘中之物。借以向大众巧妙地传递了:这是家美味餐馆、应该去就餐的宣传信息。

不可否认,但凡新食府开张,经营者总是希望尽快得到大批食客的捧场、以推动生意,因此适当的广告和恰如其份的宣传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家目光长远、有意长期经营的食府而言,要想最终赢得顾客的口碑,靠的还是食物本身的水准。包括食材的新鲜、烹炒技术的掌握、口味的调配和营养程度以及服务的亲切到位、价格的合理等等。

对于任何有大把钞票的投资移民或者有多年餐馆打工经验的厨房师傅而言,他们更应该明白:开餐馆做生意,并非有钱就一定成功,能抓住食客之胃的根本,不是豪华的餐厅装潢或者摆设漂亮花巧的食物,而是制作食物的功夫和内涵,以及文化底蕴。

凭心而论,在大多伦多地区的中文媒界,既懂吃、又能写的媒体人还真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写手既不懂也不愿学习研究,只是根据老板或大厨的单方面介绍,拍一批照片,吃喝一顿之后就"生产"出了"花好桃好,样样都好"的食评文章。而看了文章上门来尝鲜的读者,换来的却往往是失望。近年来,大多伦多地区很多餐馆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合了又分,分了又合,莫不与餐馆经营者的急功近利及媒体宣传上让人失去信任有关。

撰写食评、介绍餐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我们的写手没有此番底子,还是抓紧时间补课学习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单凭几句优美浮夸的文学语言和摆拍而成的食物照片就可以引导读者享受美食。

我们的中文媒体在新闻工作中夸大其词、任意拔高、作不实介绍,这不仅仅体现在对餐馆的报道中。在对政治人物的介绍,对文艺演出的报道,对名人名商的推介中,我们也常常见到不少写得过了头的文章。采访者往往任由被访者或者活动组织方们乱吹一通,然后就以他们单方面提供的资料为主要依据,没有独立思考、没有鉴赏辨别,就撰文放上了媒体、推向了社会。这样的文字究竟有几多真实性和可信度呢?

在一些中文媒体的从业员看来,如果被邀出席社区的新闻发布会,主办方通常都会备有餐食"垫饥",这在媒界巳成为了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的"潜规则"。多年前,多伦多有个"不明事理"的文艺团体,每次召开发布会都没有安排就餐,结果赴会的媒体人员寥寥无几。近年来,经过"高人"的指点,他们将发布会的地点移到了餐馆,从此出席率大为改观。

查理周刊事件之后,不少人认为媒体的讽刺批评应该有底线。而所谓的底线就是媒体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以笔者之见,既然我们那么起劲地鼓吹为新闻批评设置底线,那么对于新闻吹捧也不应该毫无节制。虽然"吹牛、吹捧"并不犯法,但这毕竟会影响到读者的利益,也会削弱读者对媒体的信任,更有违专业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华文媒体在海外生存,已经很不容易,如果从业员们还不好自为之,因为吃了点、喝了点、拿了点,或者拉到了广告,就妙笔生辉,作夸张的宣传吹捧的话,那么读者还怎么敢相信你们?已经惨淡经营的海外华文媒体不是更加难以生存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5-01-29 14:49
    您已点过赞
    读过作者的很多文章,似乎总有一个宗旨,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审视别人,媒体人不是完人,作者更不是完人,有的餐馆是媒体的广告客户,邀请媒体写食评,餐馆拿出最好的菜式无可非议,我想绝大多数媒体也会照实写,并且对一道菜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作者负责任,请举出是哪家报纸网站的具体例子,是怎麽样写不负责任了,请举出来,如果举不出来,那我们就认为只是一片为了博眼球的文章,丢垃圾箱得了。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