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日本之行泡汤 非钓鱼岛危机 /

习近平日本之行泡汤的背后 非钓鱼岛危机

日前,中国方面取消了外交部长助理孔铉佑8月访问日本的计划,这意味着8月下旬王毅上任以来的首次访日之行很有可能即将夭折,日本方面积极所期待的习近平年内访日则更无可能。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此次取消外交高官访日活动是对日本再三抗议中国公务渔船在钓鱼岛活动的不满,这存在着一定的对抗意味。但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两国其实早已达成了“避免擦枪走火”的共识,两方目前的态度虽冷淡却依旧非常克制。为此,取消此次访问计划的根本原因并不在钓鱼岛上。

针对此次中国取消孔铉佑的访问,日本方面提出了计划8月15日后再次邀请孔铉佑。从这一时间点的选择上,可以明确的看出,日本读懂了此次中国看似“对抗”,实为 “敲打”之举的警示之举。

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之日,随着安倍新内阁中大量右翼人士的上台,安倍和新内阁成员是否会于此“敏感日”参拜靖国神社,将成为中国考量与日本未来走向的重要指标。

目前,中日两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历史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和中国、韩国两国之间的“外交问题。”在日本靖国神社内祭祀着日本“甲级战犯”,即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中被指控犯有“破坏和平罪”的人。因此,参拜靖国神社即是对日本发起侵略战争的肯定,是中日关系中绝对不允许被触碰的“红线”。

就在安倍新内阁于3日刚成立的不久后,日本复兴大臣今村雅弘就于8月11日参拜了靖国神社,而他也是目前第一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新内阁大臣。虽然说今村选择提前参拜靖国神社为了避免触碰中日韩之间的“敏感点”,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是日本新内阁,乃至安倍发出的强烈“负面信号”。

日本70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图源:AFP/VCG)

在过去,中日关系多次因为“靖国神社”的问题而走向冰点。自从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上台后,连续6次参拜靖国神社而使得中日关系陷入“政冷经热”的状态中。自安倍上台后,曾于2012年和2013年参拜靖国神社,造成中日关系的严重僵化,并引发了中韩两国的强烈抗议。

自2013年以后,安倍再也没有于8月15日这一天前往参拜靖国神社,而是请代理人以私费奉纳祭祀费。而今年安倍也不打算前往参拜,甚至罕见的即7月后再度进入夏休,并早早地于9日离开东京前往富士山下的别墅开始长达十余天的休假。一年中给自己放两次暑假,这是安倍首相至今为止没有过的举动,而在8月这个极度敏感的时期,安倍此举显然有避嫌之举。

除了安倍,目前中国最关心的就是其新内阁是否会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尤其是日本新任防卫大臣稻田朋美。自“鹰牌”的稻田于2013年以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后便年年参拜,目前稻田并没有明确表示是今年是否会继续参拜。而显然,一旦稻田参拜必然会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弹,就在8月11日中国就已经通过外交途径呼吁日本政府阁僚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显然,此次中国的突然取消访问就是给予日本内阁最后、最严厉的“敲打”,警告日本中日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选择,而中国则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中国方面取消访问,着急的是日本,而日本未来一旦跨越“红线”则必然会受到中国强烈的“反制”。相较于过去,中国出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现在的中国已经能够在中日关系中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而被经济问题困扰的日本则期望和中国在经济上搞好关系,并在下月的G20中取得一定的实际利益。

就日本媒体所提出的,外长之行失败后,中国可能在G20峰会上拒绝实现中日元首对话的可能,是一种多虑。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G20作为一个国际的多边场合,中国出于东道主和国际礼节的考量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应约见面。相反中国外长王毅的访华由于时间的限制,又是双边事物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据知情人士的爆料,中日双方将有望在G20峰会上进一步谈及“海空联络机制”。

目前看来,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清楚的了解到中国的态度,并表示将于8月15日再次邀请孔铉佑,只要日本内阁能够保证在15日不跨越红线,中国赴约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