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舆论场:陆媒错“选”特朗普 /

舆论场:陆媒错“选”特朗普

首轮电视辩论后,希拉里与特朗普谁能最终获得通往总统的门票,还是未知数。围观者从近乎“相声晚会”的辩论中看到的,除了赤裸裸的政客秀之外,再无其他关乎政策、立场、价值观等方面的“干货”。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这次辩论创造的奇迹——全美各地利用各种媒体围观者人数接近1亿,打破了1980年里根与卡特电视辩论创下的“收视纪录”,而全世界实时收看的人数更是超过了3亿。此次电视辩论的直播地霍夫斯特拉大学,同样也是4年前奥巴马与罗姆尼第二次电视辩论的地点,据说霍夫斯特拉大学光是向全球媒体收取的“摊位费”,就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当然,数字之外,还有无法量化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此次大选被“美国将何去何从”的情绪所笼罩,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数据显示,两党候选人的首场电视辩论对于选情有很大影响。

因此关于辩论胜负的数据就更为重要:希拉里搬出来的是CNN的民调,上面的结论是62%:27%,她赢。特朗普搬出来的是《时代周刊》官网的民调,上面的结论是59%:41%,他赢。这倒不是哪个民调说谎了,而是不同的调查机构选择的样本不同,所以在美国主流媒体上,大多显示希拉里获胜,而在美国三十多家网站的数据上,基本都是特朗普获胜的结果。

既然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那么电视辩论究竟怎么影响最后的选举结果?很多分析人士给出的答案是,辩论输赢对于选举结果根本没影响。美国总统大选有几个基本常识:大选是间接选举制,是各州所选出的选举人投票选举总统,而不是选民直选;选举人的意志只是象征性的,哪位候选人在一个州的得到更多的选票,所有的选举人票就“赢者通吃”;美国大选的版图上,两党都有各自的铁杆州,所以大选的关键从来都是争取摇摆州。

而事实上,美国人对政治的热情远没有对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的热情高,美国媒体每年都会痛心疾首地报道现在有超过30%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总统是谁。电视辩论的最大意义就是,通过媒体大规模的报道,让尽可能多的选民认识候选人;而辩论输赢对选情的“影响”,就是“向摇摆州选民传递信息与心理暗示”——用大白话说就是,你看他(她)辩不过我,我多厉害,快选我!

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一场电视直播,希拉里与特朗普两人却只是在经济问题、美国国内安全与秩序问题、外交政策问题等方面“旧调重弹”,内容毫无新意,反而更多的是在比拼谁在“互相伤害”中更胜一筹,仅仅是为了拿着对自己有利的民调数据“争取选民的好感”,难怪有香港媒体指责美国的大选的电视辩论“将焦点放在候选人的言语技巧,而非政纲,实属反智”,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继续‘笨下去’(dumbing down),则世人难以信赖美国”。

事实上,在传媒领域被奉为经典的《娱乐至死》等著作,对美国大选中电视辩论等环节的观察正是得出书中观点的重要依据。一些中国大陆媒体也列出了历史上肯尼迪与尼克松、里根与卡特、克林顿与老布什的三次所谓的“经典电视辩论对决”,指出这种方式“让选民直观地根据候选人的表现以貌取人”,“谁长得帅就投给谁”。

希拉里与特朗普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两人的年龄加起来接近140岁,早已过了拼颜值的年纪。比较起来,中国大陆的舆论场对特朗普要更感兴趣一些,社交媒体上从两党初选时,对特朗普的讨论就是热点话题,第一场电视辩论结束后,有学者特意撰文分析“为什么中国民众希望特朗普赢”;官方媒体在观察这场电视辩论的时候,也说出了“让美国人去纠结谁会入主白宫吧,中国人现在就应当看热闹”之类的话,党媒新华网甚至直接把网友段子手式的评论贴在报道中。

《人民日报》子报《环球时报》29日社评即直接回答了“为什么一些中国人更喜欢特朗普”,给出的理据是:首先,中国人太不喜欢希拉里了,而特朗普则是新面孔,新的可以让人对他抱有幻想。“他在共和党内的选情几次意外走强后,一些中国人开始预测他将胜利,他他越赢,那些人越感觉有面子,遂成为他在中国的第一批铁粉。那些人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义务宣传员,他们帮着中国公众了解了越来越多特朗普的‘优点’。其次,特朗普蔑视官场的那一套,不被“政治正确性”束缚,满嘴“跑火车”,直来直去,这些全是中国互联网上的“卖点”。

应该说,网民抱着猎奇的、娱乐化的心态可以理解,大陆媒体也持有同样的调子,就有些不应该了。美国民众可以把大选当成一场“政治真人秀”,可更迭后的美国总统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意义远没有那么简单。美国处在衰退的通道中确为共识,但由美国领导的世界格局并未改变,美国大选结果会影响全球政局安稳,希拉里在辩论中用于攻击特朗普的那句“这场选举使世界不少领袖忧虑”同样适用于她自己。网友可以认为特朗普上台“比较好玩”,甚至等着看美国的“民主笑话”,如果大陆媒体也简单的认为“商人特朗普优于政客希拉里”,“只要让特朗普有钱赚,其执掌的美国政府将会比希拉里政府或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友善的多”,那只能显示出自身too young too simple。

所以在一些头脑清醒的美国媒体那里,也在提醒选民,应该“审慎的考量”候选人的能力、经验、施政纲领,然后选出“合乎美国以至全球利益的有能力者”。可惜的是,希拉里和特朗普大概是历届美国大选让公众疑窦最多的两位候选人,美国社会对他们二人有不同的不舒服和不放心,两人都离总统的“榜样”有较大差距。

比如从这次电视辩论来看,希拉里一直保持着绝佳的风度,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甚至攻击特朗普的时候都能做到“要数据有数据,要实证有实证”。这与她第一夫人、参议员、国务卿等丰富的政治经验分不开,在国际场合舌战各国领袖都不在话下,更别说对付特朗普这个“政治素人”。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一边宣称自己赢了辩论,一边也承认自己的表现“如此糟糕”(so awful)。但这一切也正是希拉里遭人恨的地方:她的严密、逻辑和经验,恰恰符合美国人所讨厌的职业政客的一切标准:虚伪、滑头、现实主义、口惠而实不至。身处贵族式的政治家族,希拉里越是表现的精明、干练、成熟,就越是“美国梦”的反义词——“她本质上是一个精英主义者”。

反观特朗普,在辩论过程中,他不断地打破规则,插话、拖长时间、对对手和主持人不礼貌。且不说美国是一个讲究法律与秩序(law & order)的国家,就是国际社会,也不希望一个“破坏者”来充当引领国际事务的角色,更何况这个“破坏者”至今在政策上的论述“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计划和步骤,而是翻烙饼”。

然而,距离美国大选投票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美国民众没法选一个“更好的”,只能选一个相对“不更差的”,无奈的情绪自然就会烙印在美国民众的心头。希拉里在辩论一开始的陈述部分提出两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未来?”其实对于她和特朗普来说,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美国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

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个表述,“政客只看见广场上摇旗呐喊的大人,政治家的心中,却一定有一个六岁的孩子”。美国和世界需要的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政客,更不是小丑。否则,“一个口是心非的老炮,和一个夸夸其谈的小人对撕,谁赢了,有什么关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