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十一国庆日:陆港两地的爱国隐喻 /

十一国庆日:陆港两地的爱国隐喻

“十一”国庆日,陆港分别发生了两宗热遍网络的新闻。

先谈内地,北京大学在官方微博发贴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但有网民指:“你自己都存在118年了,却要祝一个67岁的母亲生日快乐,难道是后妈?”,质疑北大此贴过于低智。在网上的舆论压力下,北大最终删文,以平息事件。

而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和中联办主任张晓明等冒雨出席国庆升旗礼,但从传媒画面可见,在奏国歌和升国旗期间,一名解放军官率先在雨中收起雨伞,站在旁边的张晓明亦跟着收伞。不过,此举遭梁振英瞥见,结果梁也紧随张晓明收伞,而身旁的梁夫人亦只好从命,冒着大雨观看升旗。在媒体的镜头前,梁夫人被指显得愁眉苦脸,一面委屈。相反,现场不少官员并没跟随收伞。事后,有声音批评梁振英奴性重,甚或认为他此举低智,因没有明文规定升国旗时,观礼者必须两臂垂直,但梁为了所谓政治正确,被传媒制造出这次笑话,把本是隆重的国庆升旗礼,俨如成为一场闹剧。

香港国庆升旗礼上就收伞问题闹出笑话(图源:新华社)

政治正确易致扭曲历史

或许阁下会问,这两宗分别发生在陆港两地的事件有何关系?可以说表现上是没有关系。但这两宗截然不同的新闻,差不多同时在两个不同地方上演,背后牵涉的“国庆”主轴,正是人们对历史真相的关注,与及人民与国家关系的正本清源。例如,北大事件关系到该校的历史,与及国家和建政的分别;梁振英收伞事件则与如何“爱国”问题息息相关。其实两者背后恰恰涉及正确的国家历史和国民教育观。

无庸讳言,中国现代史可谓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这一连串的惨痛经历可以简单化归纳八个字:外患之重,建国之难。而这“外患之重,建国之难”不但互为因果,并且发展成一套民族记忆,由清末鸦片战争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再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共内战等。当中日本堪称“外患”之最,八年抗战不但令当时的中国丧失了半壁江山,更成为近代中国史上最大的创痛,伤口至今还在流血,恍惚被侵略的日子还没远去,四处仍有强敌环伺,中国依旧处在“最危险的时候”,咱们必须团结一致,抵抗外侮。

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民族主义比较容易出现如学者所说的“雪耻型民族主义”,它的来源是由连串挥之不去的国耻和创痛记忆组成,由此塑造出“中国一定要强大”、“中国再不能让人欺侮”的民族凝聚力,其好处无疑有利于民族团结。但在历史处理方面,往往会容易为求“政治正确”而出现扭曲、修改、饰演己过的弊病,以至从历史谈“爱国”问题时,出丑露乖事件屡见不鲜。这试问怎能令人理性地认识到自己国家历史,找到需要治愈的伤口,培养出正确的国家和爱国观念。

正视历史才是治愈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怎样谈及当代中国牵涉党国的敏感问题,譬如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香港的六七暴动与及内地的八九民运等。以上的重大事件无疑是当代中国集体记忆的创伤经验,同时还很容易被扭曲为“国家崛起”的阻碍而得不到正视,反而影响人民对国家的爱护和支持。其实,如果要治愈这段创伤经验,最好方法除了不断要求日本等国家“正视历史”外,也得自己认真对待历史,进一步甚至全面放开事实真相的研究报道和教育,既是符合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外,更重要是让人们在自我疗伤中找到正常情感发泄的出口,培养出正确的国民价值观,从而理性地爱护这个国家及其一切。

从这个角度看,陆港两地连串的国庆庆祝活动,自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但说穿了,只怕是官样文章,咱们更需要进一步正视历史伤口的治愈,才能摆脱反对声音设下的加锁,培养出正确的国民价值观。不管今日中国有多完美、多强大,一些求真、求是的精神总不能后退,这不论国家如何发展都不能忽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