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解读中南海权力核心 一切为决策最佳化 /

解读中南海权力核心 一切为决策最佳化

10月24日至27日,中共即将在北京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这是2012年十八大形成的政治局委员,最后一次召开有实质性内容的中央全会。今明两年为中共换届之年,因此引发外界对政治局人事变动、权利分配的话题产生诸多猜测。实际上,多维新闻通过对近四十年间历任政治局委员的年龄、任职领域等信息数据进行梳理总结后,可以发现这一中国高层权力机构的“变迁”规律有迹可循。

多维新闻回顾了“文化大革命”后,自1977年十一大以来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数变化情况。中国这一顶层权力机构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基本上以二十名以上为主,唯独十三大时出现17名政治局委员的现象。现任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共25人,人数与上届持平,常委则较上届减少两名。

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的人数制定有何玄机?是否有着明确的制定规则等议题,都是是外界常常提出的疑问之一。理论上讲,这是归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投票决定,当然新任核心领导层自己的意见对其也有很大影响,因为每位当任者都有自己的政治思路和战略布局。人多了权力会过于分散,略显臃肿。人少了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集思广益的精神,以至于无法将决策最佳化。

近四十年间,历任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出现逐渐走向“年轻化”的规律特点。十一大至十八大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依次为65.6岁、71.8岁、64.4岁、62.5岁、 62.9岁、60.7岁、61.7岁、61.4岁。

可以发现,十八大后,“50后”官员成为中坚力量,“60后”干部成为新生力量。评论认为,中共正努力打造出一个中青年梯队格局,因这一部分官员普遍受过更好的系统教育,能适合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

其中,本届政治局委员总最年轻的两名“60后”:1963年4月出生的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1963年9月出生的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海外舆论场内,两人均被视为十九大时进入政治局常委会的有力人选。

第十一届至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当选时的任职领域,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政、军、人大、政协、地方。多维新闻注意到,军队人数变化较为特殊,十一大、十二大时,军队领域的常委人数为7人、9人,在常委总人数的占比近三成。

十三大时,这一情况发生变化,军队领域常委人数骤减至2人,分别是时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尚昆,以及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此后,除十五大时仅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一人进入政治局的情况以外,军队领域的政治局委员均为2人。

与军队领域政治局委员逐届骤减的情况相反,至十八大以来,各省市地方大员任政治局常委的人数已从十一大时的3人增长至6人。其中,十二大时较为特殊,政治局中的省委市委书记仅天津书记倪志福一人。此后,十三大至十五大均为4人,十六大至十八大为6人。

此外,除最早进入政治局的北京,上海,天津三大政治高地以外,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上,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率先打开了地方诸侯进入政治局委员的局面,但四川也仅止步于十三大。

十四大十五大时,山东、广东均获得政治局席位。反常的是,自十六大至今,地方诸侯在政治局内的席位虽增至6人,但山东大员却无缘政治局,取而代之的是新疆、湖北以及重庆,三地先后入局。十七大、十八大,地方入局名单则没有变化。十八大时当选政治局委员的名单分别为,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现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广东市委书记胡春华,新疆自治区书记张春贤(现任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通过观察省级主要负责人进入政治局、乃至政治局常委会的情况,是外界舆论观察猜测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的一个主要窗口。对地方大员在岗位上锻炼的情况作统计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曾经担任过省区市委书记的比例非常高。例如,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7人,有5人担任过省委书记、直辖市市委书记,比例为71.4%。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有6人担任过省委书记、直辖市市委书记, 比例为66.7%。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