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移民话题:我们退休之后靠谁来养活? /

移民话题:我们退休之后靠谁来养活?

这几天好几个安省居民撞了大运,先是多伦多一位55岁单身汉热利诺(Graham Gelineau) 赢得上周六649巨奖,彩金高达3,700万元;后是多伦多西面Burlington镇3个朋友兼邻居合买649中了巨奖2,000万元;据说另一注奖的中奖者至今尚未现身,但愿有一位华人同胞走运,拿走这笔巨额奖金。

虽然他们中了彩票与我无关,但还是为他们高兴,这毕竟太难了;笔者也曾小试过几次,最多一次是猜中了3个号码,得了10元奖金,以后屡战屡败,也就失去了耐心,自认不是走运之人。

为中奖者高兴有一个原因,因为他们4人的平均年龄正好接近50岁,年近半百的男人到了这个时候开始走下坡路,各个方面都是今非昔比了,而这也是他们最为操心的时节,为家庭操心,为孩子烦心,为身心不济苦恼,更为自己退休之后的财政状况担忧。这下可好了,这4个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千万富翁,经济上完全解放了,身心上彻底自由了。

但就我来看,其中最现实、最有意义的是,他们再不用为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担忧;也不用象很多加拿大老人年过65岁还为生计奔波,还继续埋头为银行付“莫给鸡”(mortgage),这些幸运儿们甚至可以提前退休,安享晚年之福,正如他们其中两人在兴奋之余所言,“买副象棋好好消遣” ;“我想悠然自得地去钓鱼”,云云。

但不是人人都有这般运气,尤其对广大移民来说,多数也是人到中年,不仅“半路出家”移民到一个陌生地方艰苦拼搏,而且毫无根基、没有前辈留下的房产可供继承,也没有像在国内那样左右逢源的社会关系网络,一切必须从头开始。据51网站的调查资料,62%的网友出生于60和70年代,他们不仅要辛辛苦苦挣钱养家,还要老老实实交纳税赋,往后看,有的轰轰烈烈,有的顺风顺水,有的坎坎坷坷,有的不堪回首,各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往前看,摆在大家面前有同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移民衰老之时、退休之后靠谁来养活?

《多伦多星报》最近一篇题为“Millions face old-age poverty”的文章指出,加拿大精算研究所 (Canadian Institute of Actuaries)所做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2030年左右退休的加拿大人,在他们退休时估计只有1/3的人有足够储蓄来支付基本的生活费。换句话说,如果不采取某种方式来“开源节流”,一多半加拿大居民在退休之后都难以衣食无忧。当然这里的衣和食不光指简单的吃饭穿衣,而是包括了维持体面生活的各个方面。

加拿大的社会福利体系确实有它的可圈可点之处,但如果太相信移民公司的广告用词那就太过天真了。就笔者有限的知识而言,移民作为这个社会的新近成员并不能完全得到这个社会福利体系之“伞”的惠顾,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是,移民必须在加拿大呆满40年才能享受全部的老年金;这是笔者最初登陆加拿大时在某个社区机构的“迎新会”上得到的信息,好像至今并无改变。

另一方面,正如上述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加拿大的公共养老体系(public pension system)原本就没有让居民退休之后足以“高枕无忧” 的设计;如果你的年收入达到2005年4万元的平均水平,那么这个公共养老体系也许只能提供你65岁退休之后日常花费的40%。

对移民而言,不少人属于自雇性质或是part-timer,在加拿大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同时,对提供退休年金至为重要的利率水平却长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而使他们的储蓄放在那儿增值缓慢。

因此,对一个年收入达到4万元、年龄为40岁的单身人士来说,他或她必须每年至少储蓄其收入的20%,或8000元左右,这么坚持25年,才可能保证退休之后没有太大后顾之忧。而上述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加拿大家庭真正进入了这个“正常轨道”(on track)。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但这个习惯如今不仅在它的发源地日渐式微,在提倡独立且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加拿大社会更是别去“痴心妄想”,我们最好别去麻烦在资本主义染缸里泡大的移民后代们,他们不来“啃”你几口就是谢天谢地了,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中649的福气,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得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打算,以及未雨绸缪的退休计划。

该研究提出建议说,如果想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比较轻松舒适,仅靠单一的途径恐怕不够,应该尽量利用多种储蓄工具,诸如房屋资产、公司资助的退休金计划、RRSP及个人储蓄等等,用以弥补政府发放的老年金及联邦退休金之不足。

显然,面临多重压力的移民“任重道远”,但为了有一个说得过去的退休生活,既不妨买几张649或Super 7 试试运气,但更重要的恐怕不是想入非非,而是踏踏实实做工,珍惜来之不易的小日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吴楚河)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