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新移民做个好家长不比读个博士容易 /

新移民做个好家长不比读个博士容易

几天前,当电视里播放万锦一个11岁男孩离家出走的消息时,我的心登时就一紧,因为我知道Bur Oak那个地方华人很多,十有八九会是华人的孩子,果真,名字一出来,就是个华人小孩。11岁男孩在这个季节离家出走,父母还不得急疯了呀。好在第二天的新闻说,孩子找到了,安然无恙。尽管新闻没有说明警方在哪里找到的,但可以想象,这么大的孩子经历了多么恐怖的一晚。

据说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其中一门课考了94分,估计这是个平时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家长与孩子因为这个成绩发生争执,11岁男孩在当晚离家出走。我的一个西人同事看到这个新闻后专门走过来问我:你们华人家长都是这么要求孩子的吗?94分怎么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成绩吗?

我告诉她,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大部分家长不是这样的。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我心里知道,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同样对孩子的成绩非常在意,只不过我不会像这个男孩的家长那样与孩子沟通罢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每一个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这不能算是华人的传统,但现实就是这样。

要知道在中国长大的人每个人都面临着很残酷的竞争,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不能进好的小学、初中就无法升重点高中,不升重点高中就很难进一流大学,没有一流大学的文凭就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僧多粥少,你能有什么办法呢?想当年我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就是这样一种理念,你能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再加上权贵阶层的特权,你不靠自已的实力还能有什么机会吗?我们不能和人家拼爹,也就只能拼自己的实力了。

大概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当我们飘洋过海离开中国那块土地以后,这种竞争意识依旧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在加拿大,移民的生活依旧不容易。我们要想找一份专业工作,语言、学历和加拿大经验就成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还有许许多多无法拿到台面上的隐形歧视,和当地人相比,移民不付出百倍的努力如何能在此扎根?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有多少人因为找不到专业工作而不得不到工厂流水线上去寻个饭碗谋生?不要跟我说“工厂怎么啦,人家能干为什么你就不能干”,没错,我可以干,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是我们的后代境况就明显改善了,除了肤色,他们和本地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体现在他们头上的隐形歧视就小得多。华人孩子本身聪明、勤奋、上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加拿大的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是好事。关键是做家长的不要给孩子灌输太多的“中国式教育”,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医生、律师的,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做医生、律师。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家里有两个女儿,先是带着7岁的大女儿留学美国,后来移民加拿大后生了老二。她告诉我,两个女儿都是在西方接受的教育,但两个孩子的想法完全不同。老大从小就学习好,非常好强,如果哪门功课被别人超过了,她会加倍努力赶超上去,反倒是做家长的时时要开导她,看到别人的优点去努力就行了,不一定非要超过人家。除了学习,大女儿其他方面也都很优秀,高中毕业后进了美国藤校去学法律了。

在加拿大生的老二就截然不同了。论聪明,老二一点也不输姐姐,学习成绩也不差,但就是整天吊儿郎当,一天到晚不离耳机,嚷嚷着将来要去学音乐。朋友夫妇俩一起劝她,搞音乐将来会吃不上饭的,你还是把音乐当个爱好就行了。结果人家的回答是:我不在乎。

有一天,朋友无意中说了句: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姐姐那样呢?这下把二女儿给惹了,说了句“她是她、我是我”然后扬长而去。

朋友告诉我,她知道不能把两个女儿拿来比,平时一向很小心,但自己的内心总是有这样的想法,有意无意中把两个女儿拿来比较,不曾想无意中说漏嘴了,说完了自己也就后悔了。于是当天晚上,夫妇俩很正式的给小女儿道歉,并保证会支持女儿学音乐的梦想。结果出乎意料,小女儿眨巴眨巴眼睛说,其实她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学音乐。如今小女儿进了大学读环境工程专业去了,当然,依旧一天到晚不离耳机。

朋友的两个孩子都属于智商比较高,比较优秀的,优秀的孩子不代表他们没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家长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以恰当的帮助。说白了,中国式教育与加拿大式教育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是不是适合你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同一种教育方法,对一个孩子是妙药良方,对另一个孩子可能就毫无作用。

比如大家都赞同的鼓励教育,对大多数孩子适用,但如果应用不当,或者一味滥用,可能造成某些孩子对自我认识不够,在遭遇挫折时一蹶不振。而我们常说的化压力为动力,则更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和心理素质。如果一味的拿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我们当家长的该反思反思了。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